摘要:广告语言与文化紧密相关。中国的广告策划使广告语言凸显了中国的重要传统文化之“家”文化的主旨。通过对中国市场丰富的广告语言的实例的搜集,分析其广告语主要表现了爱、孝、健康幸福和成长等几个“家”文化的主题,这些广告语迎合了消费者的文化心理,从而实现了其消费目的。
关键词: 广告语言;家 ;爱; 孝; 健康 ;成长
一、引言
广告在我们的生活中,几乎是随处可见。广告的传播主要是通过语言文字来传播,而这种语言文字集中表现为广告词。广告词历来受到许多语言学家的关注,对此的研究成果也相当丰富。很多语言学家都曾对广告本身的一些语言特点等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且注意到文化在广告中的作用。
目前,国内关于广告语言与文化的相关研究论文成果有很多,而只分析中国广告语言中的某一种文化现象的论文几乎很少见到,文章搜集了丰富的国内广告语言的实例,试图探讨中国广告语言中表现出来的家文化——孝、爱、健康幸福和成长等等。
二、广告语言中的“家”文化
文化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其主要包含了三个层面:物质层面;社会制度和习俗层面;精神层面。文化从不同的侧面有不同的分类,“家”文化是文化的一个子系统,是文化在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家”作为传统伦理文化的一个核心,在文化的探讨中必然会被提及。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着浓厚的家庭观念。文章以中国的广告语言为素材,探讨其中表现出来的“家”文化,其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爱。爱是家的主题,是家文化的主题。父母之爱、夫妻之爱、兄友之爱等这种家庭之爱在中国广告语言中表现得很丰富。 “爱”这一文化的酝酿,是广告策划的重要切入点之一。先看下面的广告语:
① 爱她,就给她想要的。(JIVJQ化妆品)
② 瑞士最佳风味,只给最爱的人。(瑞士糖果)
③ 我不是内衣,我是爱。(南极人保暖内衣)
④ 最好的宝贝,给最爱的人。(伊利金典牛奶)
⑤ 一生一次,一次一生,梦洁,爱在家纺。(梦洁家纺)
这些广告语,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就直接使用了“爱”字,给人一种亲近、友爱之感,使接收者在感情上取得共鸣,拉近距离LXk7VPRLFiqr0bzFjaEWlHYxij7VLFJA2oOtqPSHdu4=,达到广告的目的。这些广告语词都潜在地表现了家庭中的爱,使家文化中洋溢着爱。
2.孝。孝感是中国家庭伦理道德的本位,是儒家倡导的人道的根本。孝感是一种道德观念,其本意是提倡尊敬长辈、敬养父母、敬爱老人,对社会有着和谐人伦的积极意义,是家文化中的核心要素之一。因此在中国广告中便涌现出一些以弘扬伦理孝亲为主题的广告语。例如: “捧出一片爱心,献给千万老人”。这则云南制药厂的广告语,字里行间就蕴含着“孝”的理念。
而“妈妈,洗脚。”的一则公益广告更是深入人心,一个幼小的孩子用稚嫩的双手端着一盆水走向母亲,要亲手为操劳的母亲洗脚,这种孝不由得令人感动。
3.健康、幸福。在中国文化或中国家庭中,健康和幸福是每一个家庭的美好追求。因此,广告撰写人在广告语中不厌其烦的迎合消费者的追求心理,利用这种文化意识来影响消费者的感情,用“健康”和“幸福”等家文化的主题来刺激他们对产品或服务的兴趣。
① 有实“粒”,更健康。(金锣肉粒多)
② 要健康,要健康,健康最重要。(高露洁牙膏)
③ 立白,健康幸福每一天。(立白洗衣粉)
④ 维C,自然健康每一天。(橙汁饮料。)
⑤ 只有你健康了,我才能欺负你一辈子啊。(伊利牛奶)
上面这些广告语言,在广告词语的使用上就迎合了大众的追求,这些与人们的生活相关的食品或生活用品,都主打“幸福”、“健康”的口号,更贴近人们的“家”的主题。
4.成长。在中国的“家”文化中,孩子的成长是个重要的主题。广告策划者抓住这一文化基础,在商品的广告中主打孩子的成长品牌,以此来获得消费者的认同。下面的广告就是这方面的例证:
①雀氏纸尿裤,天才第一步。(雀氏纸尿裤)
②宝宝好棒,我选对了。(多美滋奶粉)
③家有儿女,常备优卡丹。(儿童感冒冲剂)
④果汁酸奶味道爽,山查开胃吃饭香,营养多多身体棒。(爽歪歪)
从上面这些广告语言中可以看出,广告策划者从孩子的健康成长出发,撰写出来的广告词都是合乎家文化的概念的:关心下一代的成长。
另外,团圆与和睦也是家文化的表现主题。许多食品、保健品、家用电器等的广告都是以展示大家庭的亲情等团圆的画面为背景,加上一两句传统的祝福语。
三、结语
“家”的概念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重要的表现主题,广告语的策划迎合了这一主题,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成功。很多广告的成功,都是结合了文化的因素,使其更能深入人心,所以,把握好广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段真.从文化视角比较中英文广告语言[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2]谭卫国.中西文化与广告语言[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