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言是社会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发展变化。网络技术的进步推动着网络用语的丰富,催生一些新的语言现象。重叠现象在网络用语中大量出现。本文对网络用语中的重叠现象进行分类,并且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网络用语中重叠现象的语用意图进行探究。
关键词:网络用语;重叠;认知;语用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布赖特(W.Bright)提出的“共变论”(co-variance)的观点,当社会生活发生渐变或激变时,作为社会现象的语言毫不含糊地随着社会生活进步的步伐而发生变化。(姚汉铭 1998:1)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交际提供了更广的平台,为了适应新的交际环境下的交际需要,表达特殊的交际意图,人们在网络用语中大量地使用了重叠。重叠本来广泛地存在于规范的现代汉语中,网络交际中的重叠现象又具有了特殊的语用意图和交际效果。
一、网络交际用语中重叠现象分类
根据语素重叠的次数,我们可以大致将重叠分为两大类,有限次数的语素重叠,一般多为两次,如:漂漂,车车等;无限次数的语素重叠,如:我觉得今天的作业真是多多多多多多多……而有限次数的语素重叠又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小类:
1.从原词中选取一定的语素进行重叠
漂漂:从“漂亮”一词中选取“漂”进行重叠,词义没变,仍然形容一个人美丽好看;
片片:从“照片”一词中选取“片”进行重叠,与规范的现代汉语中表示量词的“片片”不同,此处的片片指的是“照片”。
东东:从“东西”一词中选取“东”进行重叠,意思与“东西”一样,都是泛指各种事物。
2.拟声词
像咔咔 、 嘿嘿、 嘻嘻 、呵呵、 哈哈 、呼呼 、嘎嘎等等都是在网络交际中常用的拟声词。
3.对规范的现代汉语中单语素的名词进行重叠。
如:饭饭、车车、门门、窗窗、猪猪等。
4.通过同音或者谐音转写的方式创造出来的重叠。
厚厚:与“吼吼”音相近;
和和:与“呵呵”音相近;
通过以上分类我们可以发现,除了某些拟声词是规范的现代汉语中普遍存在和使用的,其它的三类都是网络交际用语中,通过重叠的方式新产生的,并且选取原来的词语中的某个语素进行重叠是最为广泛的。
二、网络交际用语中重叠现象的认知语言学分析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结构特别是语法结构跟人们对客观世界(包括对人自身)的认识有着相当程度的对应或“象似(iconicity)”关系。(陆俭明,沈阳 2004)其中数量象似性理论认为:意义越多越不易预计,越重要,形式越多。(李福印 2008 )通过重叠使得语言表达更加形象生动,不仅在形式上具有形式整齐的美感,而且能够传达更多的语用信息。“门”只是表示一个具体的事物,但是“门门”就除了表示具体的事物之外,还会传达更多的语用信息,比如至少心理上认为他/她与听话者之间的关系是比较亲近的。
三、网络交际用语中重叠现象的语用意图分析
格赖斯(Grice) 提出,为了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准则,也就是所谓的合作原则。合作原则包括四个范畴,也就是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其中的方式准则有四个次准则,避免晦涩,避免歧义,要简练(避免啰嗦),要井井有条。网络语言中的重叠现象显然违背了格赖斯提出的方式准则。“片片”可以理解为“照片”,也可以理解为量词。同时“漂漂”就不如“漂亮”的意义表达清晰明了。
人们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并不总是遵循这些准则,相反人们有时会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以表达“会话含义”。
由于人的语言能力和言语能力受到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人际言语要在特定的社会心理环境中进行,因此话语的生成和理解,话语信息的传递都要依赖于社会心理环境。网络用语中的重叠现象体现出的交际者语用心理主要有以下五类。
(1)压力宣泄心理。网络交际中的重叠现象有很多都是来源于儿童用语。儿童语言因为其可爱而进入基本词汇中,有些已经失去儿语的特征,有些仍在使用的过程中(张云辉 2010)。
(2) 语言游戏心理。网络交际用语中的重叠现象比较起规范的语言要更加地生动活泼,风趣幽默,给人一种轻松愉快温馨的感觉。
(3)求新求异心理。说话者通过创造新的语言方式来获得一种刺激,表达一种打破常规求新求异的心理诉求。
网络交际用语中的重叠现象在网络交际中非常普遍,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数量象似性原理以及语用学的相关原理对其认知心理语用效果进行了探究。语言现象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过程之中,这种不规范的网络语言将来具有怎样的生命力,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和规律,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关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姚汉铭.新词语中的对外开放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1997(1).
[2]陆俭明,沈阳. 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汤玫英.网络语言新探[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李 明(1991.10-),女,大学本科,武汉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