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书法练习中的“三法”

2013-12-29 00:00:00马雪飞
群文天地 2013年4期

摘要:作者通过此文把笔法、墨法、章法总结为书法中的“三法”。这“三法” 不管是书法大家还是书法初学者,无论是在书法创作还是在书法练习中都离不开它。文章通过对“三法”的概念分别进行解释,并结合优秀书法作品或名家的书写经验、理论,来探讨在书法练习中是如何运用“三法”的。

关键词:书法练习;笔法;墨法;章法

一、“三法”的概念

什么是书法中的“三法”?在这里所谓的“三法”是指—笔法、墨法和章法,既是书法作为一门艺术与实用为主的写字根本之区别,也是书法练习的基础功课。既是评价书法质量的主要标准,又是书法家一生追求的、显示书法家功力学识、艺术个性、生命的关键所在。文章试图以初学层面,对这“三法”做以讨论,希望对习书者有所帮助。

⒈笔法

笔法,从字面和狭义上理解为用笔的方法,或者说是运笔的方法,是书写笔画的技巧和法则。除了运笔时人的姿势合理的运用外,还表现在毛笔的起止、顺逆、行驻、转折等运用方式上,同时又包含着中锋、侧锋、藏锋、露锋等基本的用笔方法。从书法技巧层面上看是人驾驭笔的能力。但从书法作品表现的效果上讲,多指的是书法作品中线条的质量。如正楷的运笔点画规矩,就是一个完整的笔法运用过程。

⒉墨法

墨法。这是个纯粹书法讨论的话题。初学书法关系也不大,但墨的灵活使用关系到笔法的表现效果及整个书法作品的质量。首先,墨的浓淡要适宜,过浓则涩滞,过淡则无神;二是浓淡在书法作品上要变化,特别是在行字书以及较大篇幅的作品,浓淡的变化,会丰富书法作品的层次;三是行笔的快慢(即行笔的节奏),使宣纸上出现渗放、干涩、飞白等虚实效果;四是焦墨、宿墨、干墨破在不同书法作品大小字,不同书体、不通纸张的运用。总之,墨是书法表现的唯一颜色或痕迹,灵活丰富多变的运用好墨,方法是很多的,这一点,书法应多向中国画学习借鉴。

⒊章法

章法。狭义上可以叫字的结体,但放大范围上讲,是一幅作品的布局。我们在这里先从讲每个字的结体讲起。从广义上是一幅书法作品的布局。书法作品是以艺术欣赏为对象的,它是一个综合的表现形式。

二、“三法”在书法练习中的运用

首先,用笔的方法在正确执笔的基础上如何把中国的汉字写好、从何下手?我认为从静态的方面讲解笔法,可以通过“隶字八法”从字的结构来入手。字是由点画构成的,八法就是八种笔画的写法。前人认为中国汉字主要由点(、)、横(ー)、竖(〡)、勾(レ)、挑(√)、撇(ノ)、啄(′)、捺(ヘ)八种笔画组成,恰巧“永”字基本具备。

为了便于概括和记忆学习,实际字的笔画,实在不止这八种,只是简要概括而言。沈尹默曾引用《翰林禁经》对隶字八法做以说明:点位侧,侧不得平其笔,当侧笔就右为之;横为勒,勒不得卧其笔;中高下两头,以笔心压之;竖为努,努不宜直其笔,直则无力,立笔左偃而下,最要有力;挑为趯,趯须蹲锋没势而出,出则暗收;左上为策,策须斫笔背发而仰收,则背斫仰策也,两头高,中以笔心举之;左下为掠,掠所拂掠须迅,其锋左出而欲利;右上为啄,啄者,如禽之啄物也,其笔不罨,以疾为胜;右下为磔,磔者,不徐不疾、战行顾卷、复驭而去之。

第二,从驾驭笔的能力上,主要是熟能生巧。苏轼曾说: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我认为是真经要旨,同仁应认真体会和理解。执笔的高低世人曾说:真一(寸)、行二(寸)、草三(寸)(低实高灵动),此话亦有理。因习惯而定,不过于拘泥。

第三,笔法是反复练习、体会而逐渐提高的。赵孟頫曾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练字亦须用工,盖练字固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我认为,初学者执笔,中期在结构,发展到后期能否体现书法品位,还是在笔画的质量上。

再次,我们讲到章法,章法是在笔法练习有一定熟练基础之上,进行篇幅性练习或书法创作时,需要掌握整篇纸面布白或者说布局的方法与规则。首先,中国汉字是长方形,每个字是独立的;第二,中国的汉字大多是横多竖少,笔锋差异较大;第三,中国字结构复杂,形状各异,中国书法的正、草、隶、篆四体,颜、柳、欧、赵、褚、苏、黄、米、蔡名家各种字体给我们树立太多的楷模,但真正在初学时把每个字安排的符合大多数人的基本审美要求,布局的美观、漂亮呢?我认为基本把握有三条:一是符合审美的基本标准:如重心、对称和笔画均匀;二是固字划直:笔划多的字稍大一些,笔划简单的字型稍小一点;上下结构和左右结构互相穿插和揖让,如东字长写长一点,“南”字写方正一些,“西”字型安排偏低一些,“北”字笔划少写得少小一点等等;三是每个字笔划分别用主、辅、长短、粗细构成,每个字笔划有主有次,有长有短,有收有放,给其注入活力,使每个字特点明显、个性鲜活,通篇看来自然就漂亮了。

章法的构思和布局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讲,应注意三个方面:一是根据书法作品内容,文字的篇幅作品的用途而定,比如牌匾、书刊的题词以文字的辨识和装饰为主。书法的创新和个性为辅;书展和书法交流则是以突出个性和创新为主;二是根据书法作品的书体和形式而定。楷、隶、篆多划规整,而行草是以狂放自由为主。竖式和横式不同,扇面和斗方不同,大字与小字不同(大字密不透风,小字疏而跑马);三是谋篇布局要整体把握,富于变化和创新,行与行、字与字、笔划之间的大小、仰俯、提按、收放,墨的润枯浓淡既有变化,又能统一在一个大的格调中,既胸有成竹、意在笔先,又不能墨守成规。章法是有法而无定法,书法的灵魂就体现在其中了。

三、小结

书法练习中,笔法是最基本的要求,它是组成书法作品基本要素,再就是章法,它就像人的骨骼、建筑上的梁、柱一样,起到支撑和控制大局的作用。而墨法则是起到使整体与局部相互和谐,确立这篇书法作品的整体风格和特点的衔接作用。如果硬要把这“三法”分开来说的话,那就是笔法是看书者的基本功,章法是看一个人的书学深度和熟练度,而墨法用的好坏就是在前两者相加的基础上,可以看出书者的审美层次和功力修养程度。

这三者总的来说,是相辅相成的,任何一方面都会影响到其他方面的发挥,甚至是书法创作的效果。所以,在书法创作时先要把握好整体的布局(章法),注意不一定每个字都很有特点,再在笔法、墨法上有张有弛、连续贯通。

参考文献:

[1]王镛.中国书法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钟明善,吴天明.写字与书法[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

[3]中国书法协会.中国书法[G]2008年,总187期第11期.北京:中国书法家协会,2008.

(作者简介:马雪飞 ,女,汉,陕西安康人,助教,硕士,安康学院艺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