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编辑出版的大型丛书《昆山民族民间文化精粹 文艺卷》专门为昆山民歌出版了专集,书中收集的两大代表作《搭凉棚》、《划龙船》有14个版本。昆北区域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搭凉棚》、《划龙船》的绝大多数版本是在昆北地区流行的,从而奠定了昆北民歌无可替代的地位。2010年,昆北民歌被列入“昆山市首批非物质遗产保护目录”,“昆北民歌”与“搭凉棚”、“划龙船”一起作为昆山民歌的特殊符号,成为昆山民间文艺百花园中分外鲜艳夺目的花朵。
一、昆北民歌的地域特点
昆北地区,东与以“双凤民歌”著称的太仓双凤镇比邻,北与凭“白茆山歌”名闻全国的常(熟)南地区接壤,西则紧靠借“阳澄湖民歌”远近闻名的阳澄湖。当年的风俗,这一带每年都要定期举行赛歌盛会。民歌催生了歌会,歌会少不了对歌。他们用民歌表达情感、联络感情、结识朋友,用民歌传递信息、传授生活知识和生产技能。以歌会友,以歌传情,相互学习,在碰撞中相互渗透,在渗透中相互交融。
昆北河道纵横,水网密布,老百姓主要从事水稻、小麦种植,农闲时也从事渔业,与外界的交往主要依赖船只。如《种田人快活喊山歌》就明显带有这一带的地域特色:“落齐行头就唱歌\小快船出江就撒撸\路上百岁老人问你真热闹\我种田人快活在喊山歌。”又如民歌《朝南一望昆山山》唱道:“朝北一望常熟山\朝南一望昆山山……”这里明确告诉我们这样的一个信息:站在一地能够同时看到这南北两座山的,只有在昆北一带。往北边一望,可以看到常熟虞山狭长的轮廓;朝南看去,起伏的马鞍山清晰地映入眼帘。
特定的地理环境、特别的生产方式、特有的生活习惯,使得昆北民歌也相应地呈现出其特有的风貌。昆北民歌正是昆北这个特殊的区域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白茆山歌、双凤民歌、阳澄湖民歌的精华,借助天时地利的优势,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成为昆山民歌流派中最为成熟的一支。
二、昆北民歌的题材特色
昆北一带的老百姓喜爱歌唱,民歌成为他们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块土地上,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无不与这块土地有着种种联系。民歌唱出了他们的性格,唱出了他们的生活,把他们的坦率、自然、淳朴、亲近渗透在民歌里,发挥得淋漓精致。
民歌是生活的写照,这里的老百姓几乎人人都会“唱山歌”。农闲时唱,干活时唱,赶路时唱,乘凉时唱。“耘稻要喊耘稻歌”,“莳秧要唱莳秧歌”,一到传统节日,那就唱得更来劲。老百姓把劳作的艰辛、生产的快乐释放在他们的民谣中,有时怨怨而愤,愤愤不平,借助民歌,排解心中的郁闷:“三间草屋无柴盖,根根椽子全晒枯”。
昆北民歌极其丰富。有劳动时的“打夯歌”“拉纤歌”,借助吟诵民歌协调劳作的节奏;有地名节令歌、时政歌、历史传说歌,内容最充实,材料最丰富,流传最广泛的无疑是情歌,它是昆北一带老百姓爱情观的真实写照。他们表达追求自由恋爱,享受爱情的甜蜜:“郎骑白马沿塘走,姐骑白龙云当中。”(《日头转西云转东》)借民歌倾诉爱情的苦恼和悲哀:“撩开青纱帐(苦啊脑子),看情郎阿哥得病(勒)象牙床,眼泪落成双。”(《望郎小姐》)。
三、昆北民歌的艺术手法
昆北民歌之所以有如此强的生命力,在于它对基层生活的逼真描绘,语言的生动传神,比兴传统手法的运用。如《一把芝麻抛上天》借芝麻起兴,自然而然引出“肚里山歌万万千”,极言民歌之多,兴中带比,简单、顺畅、明白。最典型的莫过于《山歌越唱越鲜鲜》,通篇以两种最常见的花来表达情感。有一首民歌《野花开了不久长》唱道:“日头斜斜朝西旸\上昼哪及下昼长\家花哪及野花香\家花开了阵阵地香\野花开了不久长。”前后两部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劝人猛醒,欲扬先抑,效果奇佳。
传统民歌口传心授的流传特质又决定了它普遍带有“短、平、快”的特点。“短”是短小,以四句、六句最为常见,一半以上属于“四句头山歌”。“平”是平易通俗,由民众口头创作的昆北民歌是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艺术。它直接产生于民间,长期在田野乡间流传。口传心授传唱于老百姓,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妇女之间。“快”即快捷迅速反应社会社会的方方面面。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吸收了一些新的社会生活内容,因而出现了记录当代风云变化,表达观点、意愿的时政歌。
四、昆山民歌王——唐小妹
唐小妹是昆北地区城隍潭人,她从小爱唱民歌,悟性高,嗓音好,成为昆北一带唱民歌的高手。七十年来,她从乡里唱到市里、省里,再到央视的 《乡村大世界》,2010年,昆北民歌被列入“昆山市首批非物质遗产保护目录”,唐小妹被确定为昆北民歌唯一的传承人,成了名副其实的“民歌王”。翻开《昆山民族民间文化精粹·文艺卷 搭凉棚》,粗略地统计一下,标明“唐小妹唱”的民歌有二十多首。
1954年唐小妹唱的歌被省里来的几位文化工作者收录成档,由她唱响的《黄米露》经费克、路行收录整理传唱到了南京,这是她唱的民歌第一次登上大雅之堂。唐小妹的“代表作”是《划龙船》。有一次到苏州演唱,观众数千。如今,耄耋之年的她歌喉依然不减当年。2008年,她们把龙船“划”到了千灯大唐文化节。当天还自编自唱了一首新民歌:“木犀花开香又香,三十年来大变样,千灯大唐喜洋洋,划龙船阿姐心欢唱。”一个从来没有上过学的农村大娘,能结合形势和实际,现场编出这样的歌词,不得不让人佩服。谈到民歌的传承,唐小妹态度鲜明:“我唱的民歌不是我一个人的,是我们昆北的宝贝,是城隍潭的宝贝,我们要让这宝贝传下去。”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周市文体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