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华严石经》给我的一点启示

2013-12-29 00:00:00张海萍
群文天地 2013年4期

晋祠是自然风光与历史文物相交织的风景名胜区。古为唐池,西周初年成王之弟叔虞封为唐,其子 因境内有晋水而改唐为晋,后人祀叔虞于晋水之源,因称晋祠。晋祠溶入了佛教,儒教,道教三种宗教文化,其中,《晋祠华严石经》屡遭兵火动乱,劫运未逞,几度辗转现依旧基本完好保存在晋祠的奉圣寺内。《晋祠华严石经》始刻于初唐武周后期,(约公元700-704年)武则天女皇请于阗国高僧实叉难陀在圣历二年(公元699年)译成80卷《华严经》亲自为之作序,并把它完整地镌刻于方形石柱上,石经历经千余年,字迹依旧苍古劲秀,仍清晰可见。我认真地读过此经,对佛经的深奥晦涩,哲理思辨,每次都很受启发。《华严经》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它是释迦牟尼成佛后宣讲的第一部经典。 它义理丰富、逻辑严密、准确无误,用佛教的话说,便是“了义、圆融无碍”的经典,在《华严经》中,有一个妙喻贴切地表达了“圆融”的概念,这便是“帝释天之网”,它取材于印度神话,说天神帝释天宫殿装饰的珠网上,缀联着无数珠宝,每颗都映现出其它珠影。珠珠相含,影影相摄,重叠不尽,映现出无穷无尽的法界,呈现出园融和谐的绚丽景观。它直接导致了一个宗派的兴起。唐朝时,对《华严经》的传播和研究空前地兴盛起来。从杜顺和尚开始,“华严宗”开始倡导;而贤首大师,即法藏法师将其发扬光大,集“华严宗”之大成。从此,“华严宗”成为汉地八大宗派之一,绵延至今。 从文学角度讲,《华严经》体系宏博,意蕴深刻,气势恢宏,妙喻纷呈,机语隽发,而在某些章节中,更是有着空灵美妙的语句,令人读之如嚼青榄,回味不尽。 从哲学角度讲,在华严经基础上形成的华严宗,构建起四法界,十玄无碍,六相圆融等哲学体系——这成为华严宗最大的特色。

一切众生,本来是佛

“圣佛立教,旨在令众返本归元,破迷启悟,离苦得乐,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是佛在经教里头教导我们的,我们首先要肯定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所以对一切众生,你不能不尊敬,普贤十愿就建立在这个基础上,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众生,不但是人,人是众生,畜生也是众生,鬼神也是众生,诸天也是众生,所以九法界众生本来是佛。 ”.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智慧是自己有的,无量的智慧,德能,德就是能力,德能,相是相好。从智慧上来说,“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这就说明一切众生在智慧这方面,还包括如来果地上的德能,没有差别,一样的。德,德就是善法,普贤的十愿,文殊的十行,我们今天人讲爱心、耐心、宽恕、体谅、关怀、明理、合作,所有一切善德都是你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相好,第一个身体健康,你看释迦牟尼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是应化身。真正的报身,“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这是从你身。然后我们再说,你的家庭美满,社会、国家、世界、宇宙,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毘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我们在往生经里面看到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相好。这个统统是我们自性里头本来有的,有没有失掉?没有,完全没有失掉。

后头这句话我们要注意到,“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妄想是迷,佛是觉,觉了,没有一样不美好,我们学佛不是学别的,只是求觉悟。迷了之后,第一个就是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妄想,妄想起来之后,一定接着就分别,由分别再起执着。妄想分别执着虽是有次第,但是速度太快了,似乎是同时起来,实际上它是有次第的。这一迷就把我们原有的德行产生变化了,德行变什么?变成恶业,对立、疑虑、恐惧、愤怒、怨恨、贪婪、傲慢、自大。你迷了的时候,把你的德行,如来智慧德相,智慧变成烦恼。你看经上常讲“烦恼即菩提”,觉了,烦恼是菩提;迷了的时候,菩提是烦恼。所以这是觉迷。就是觉悟。德行变了,迷了的时候给变了,相好也就随着变,相好变成什么?我们现在身体体弱多病,家庭不和,这是讲到我们切身最小的。从家庭之外,人为的灾难,战争,彼此互相杀害,人吃动物,动物吃人;再有天灾,水灾、火灾、风灾、地震。这些不好的相,都是从妄想分别执着里面变现出来的。

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不执着,。一执着你就有分别,加深了分别,也加重了妄想,所以要学随缘。

正知正见

《华严经》里面的“正知正见”,有正知见就有正行,有正行则就有殊胜的果报。一般的正见,指的是对宇宙人生的根本真理和基本法则的掌握,佛陀将其高度地概括为“缘起论”、“一实相印”、“三法印”、“四圣谛”、“八正道”等。这些都是最为基本的正知正见。深度的正见指的是对真相法则具有透彻精深的理解和领会,《华严经》告诉我们,由于我们无始劫以来,“痴闇无明常所覆”,“五趣轮回不觉知,恒受生老病死苦”,所以“如来慈愍为出兴。”换言之,我们枉受生死轮回诸苦,根源就在于我们的愚痴无明,没有正见,迷惑颠倒,造业受苦,因此诸佛慈悲出世,开启“佛之知见”,让我们在智慧之光的照耀下,永离无明烦恼的生死苦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我们对佛法生起清净信心,立下坚定志愿,走上光明菩提道路,直到究竟解脱和圆成佛道,须臾也不能离开正见。正见是我们播下正信种子的坚实土壤。有了正见才能正信。《华严经》强调:“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心是我们办好一切事情的先决条件。但是如果缺乏正确知见,那么信心就可能成为迷信。所谓“有智无信长邪见,有信无智长愚痴。”比如,有人认为信佛以后应该平安吉祥、万事如意,做了点善事应该马上得到好报,如果稍有挫折就失去信心,这是不懂宇宙因果定律的迷信者。还如,有人认为得道高僧不应有病有痛,这是不懂惑业果报、有馀涅磐和身苦心解脱的浅见者。所以我们只有抉择正见,才能树立正信智信,才能播下孕育希望的菩提种子。正见为我们指示了修学的正确方向和路线。有了正见才能正行。禅宗弘忍五祖说:“不识本心,学佛无益”。古德还说:“见地不真,果招迂折”。方向一错,全盘皆输。路线不对,多走弯路。佛法无非是证悟者告诉我们成佛的途径和方法。实践才能出真知。光说不练,不得受用。而实践离不开正确理论的指导,否则盲修瞎练,容易误入歧途。正见是我们走向解脱自在的加速器。有人说,佛法是知难行易的。我觉得很有道理,并加一句话:如实知见则成功一半。因为“知而后能行”,知道问题之所在,就能找到解决的方法,怕的是你一头雾水或者满脑子的邪知邪见。正见是我们走上觉悟大道片刻不能忘怀的观念。佛陀指出,获得“正知见”的步骤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即亲近善士、多闻熏习、如理思惟、法随法行这“四预流支”。

断恶修善

圣人教育我们,我们这一生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来学习的,我们有功课,功课就是圣贤的教诲。我们的习气,习气就是我们的毛病,一定要把毛病舍弃掉,学习一切的善行,学习道德的教育。什么是道?法性是道,随顺法性是德。换句话说,法性就是大自然,自然的规律,自然的运行。像我们在这个世间,一年春夏秋冬,四季分明,那是大自然的运作。随顺大自然,那你就是健康的,这是德,所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随顺自然。在人伦上,伦理是道,是自然的。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不是哪个发明的,不是哪个人创造的,它是自然而然的,不但人有,畜生道里头也有,所以这是道。

如何随顺?随顺是德。它从道德里面产生的。它的原点就是“父子有亲”,亲爱!就是希望这种亲爱在一生当中永恒保持而不丧失,并把父子这种亲爱发扬光大,爱你的家庭、爱你的家族、爱你的邻里乡党、爱你的社会、爱你的国家,到最后就是《弟子规》上讲的“凡是人,皆须爱”,那就超越国家、种族、宗教的界限,只要是人都要真诚的去爱他。你爱他,你就不会害他;你爱他,即便他有过失,你也能宽恕他。

所以中国五千年传统的教育是什么?爱的教育。古圣先王是从怀孕的时候教起,胎教!周朝的历史上所记载的,周文王的母亲怀他的时候,“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我们佛家讲的身口意,她就实行;换句话说,做母亲的情绪肯定影响胎儿。所以要保持着正面的、善好的情绪,影响她的胎儿。到胎儿出生的时候,父母、大人在婴儿的面前,言行举止全是正面的,全是善良的,不能有负面的东西让他看到、让他听到、让他接触到。他长到三岁,就学了一千日,他天天在学,根就紮下去了,圣人的根。周家那个时代出了三个圣人,文王、武王、周公,孔子佩服到极处。所以后世中国人称妻子为“太太”,“太太”从哪来的?就是从周家来的。周文王的祖母太姜,他的母亲太任,他自己的夫人太姒,都是圣人,圣人的母亲教养出圣人的儿女。

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放下一切不善的念头,放下一切不善的言语,放下一切不善的行为,要断掉一切恶念,修正错误行为,真正做到断恶修善。

(作者单位:山西省太原市晋祠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