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群众文化活动中合唱辅导的问题

2013-12-29 00:00:00刘健
群文天地 2013年4期

音乐是人类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从古至今几千年都离不开音乐与文化它是我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蒸蒸日上的同时,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多,恩格斯所说:“在一切艺术中,只有音乐才能产生与广大群众的合作,同时在表达力量上,音乐也是优胜者……”。合唱作为一门艺术,标志着一个国家、社会的音乐普及程度和发展水平,它也是一个国家、社会的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合唱是群众活动的艺术,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声乐艺术的表现形式,它有利于文化事业的繁荣以及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广大群众通过合唱活动不但丰富了生活还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而且大大提高了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审美能力、从而提高了艺术修养,增强了集体主义观念与组织凝聚力,有利于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所以大力开展合唱活动对构建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合唱是一种群体性,共同性、多声性的语言性的声音艺术,是人声和谐美的结晶。它具有人声交响的特征,在旋律上变化万千,而且有复调美,节奏美、和声美以及各声部之间所形成的对比美。合唱要求每个成员音准,音量均衡以及音色统一、力度融合、声部和谐密切配合才能取得较好的艺术效果,因此进行科学的合唱训练,就显得极其重要。 如何在合唱辅导中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笔者结合实际工作谈一些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加强发声训练与呼吸训练

我们的合唱队员大多数都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学习, 他们的声音白,浅、扁、下巴紧、口腔打不开。针对这种情况就要让他们保持正确的歌唱姿势竖着张口,微露上齿、舌头放松放平、口腔就打开了。然后练习以下几点:

1.采用哼鸣的基本练习 ,首先上下唇自然地闭上、舌头平放、口腔内部要打开,好象闭口打哈欠的感觉,感到声音向高位、额窦、鼻窦处扩展。

2.单母音或多母音的方法进行训练。单母音的练习,从小字一组的A音开始,可多个声部同时进行,通常先练习开口音“啊”,按照半音音阶上下行的方法进行练习。发音稳定后再进行多母音的练习。

3.连音与顿音的练习。连音的练习主要表现于声音的连贯优美,只有连贯的声音才能唱出动人的旋律线来。连音的练习发音吐字要清晰,气息保持稳定均匀,不能忽大忽小;顿音的练习要求唱得清晰,短促、灵活、富有弹性而明亮集中。练习时要注意一字一音的灵活性和一字一音的连贯性。

在发声练习中要注意结合咬字吐字的练习,练习时一定要注意培养用听觉去辨别和调整声音的能力,随时纠正那些不正确的唱法,比如声音位置不能太靠前,以避免声音发散、发白要强调用“竖着唱”的感觉。

气是声之源泉,是发声的动力。我国唐代著名的音乐理论家段安节在《乐府杂录》中就有:“善歌者必先调其气”的论述。世界著名歌唱家卡鲁索也说过:“一个歌者能否踏上成功之路,首先要看他对与呼吸器官的操纵和运用是否建立了强固的基础。”这说明运用好气息是学好声乐的基础,只有掌握正确的呼吸后,才能获得理想的声音。切忌歌唱时吸气生硬,耸肩、脸红脖子粗,吸气要自然放松,控制好歌声使声音能大能小来增强表现力。我们在训练时首先要掌握正确的和容易做到的方法进行练习,比如像闻花一样做深呼吸,微笑提笑肌及打哈欠时的感觉中去体会。

一般用两种呼吸方法进行训练。

1.先要端正姿势,然后口鼻一起缓缓吸气,气要吸得深一些,量要适度,吸得太多反而会僵住。吸后停留几秒钟,保持住,止气,然后慢慢地用“嘶”的声音有控制地徐徐吐出。要求能均匀地往外吐气,保持吐气的时间越长越好,但不能勉强,否则会出现紧张的状态。

2.缓吸后,用跳音“嘶、嘶、嘶、嘶”将气呼出,气息呼出时,应节制,均匀、有力。练习时声音要由气息支持,发每个音都要有气息的支持点,声音柔和,圆润而富有弹性。

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在练习中会逐步感觉到了气息的支持,并且逐步运用到歌唱中去。

二、音准与节奏、速度的训练

合唱是众多人参加的艺术,特别强调声音整体的和谐与协调, 但是要做到这些的确不容易,因此对音高与节奏的要求很高。音准是合唱最基本的要求与必要前提。首先必须重视练耳,耳朵听不准音,就谈不上唱准音。在音准不佳的情况下,可以先用钢琴带着练习,逐步达到唱准音。

合唱排练中我觉得在以下几个地方容易出现音准的问题:一是起音,收音和尾音处;二是高音区;三是音阶跨度比较大的起音;四是半音处;五是变调处。

音准的训练要由浅至深的练习,先练习唱音阶、音程,再从中音区开始练习音阶音准,再逐渐向高音区两边扩展。再进行简单的二部和声视唱,变化音从一个升号、一个降号开始,从上下临近的变化半音练起。这些问题,都要下功夫逐个的加以解决。

节奏、速度等是构成音乐的骨架,对于音乐的表现、塑造音乐形象、有着不能忽视的作用,只有在歌曲的演唱中遵循它的规律,才能演绎出优美的音乐。在合唱活动中听众常会根据合唱队的整齐、准确进来与结束来衡量合唱队的音乐素质。反之有经验的就会聆听歌曲每一个节奏,与之有同样的“心拍”。如果每位队员的节奏不统一,各唱各的,这样就会破坏合唱艺术的完美。节奏又与速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了节奏但每位队员的速度不一致就不可能达到统一,因此在演唱不同的合唱曲目时要根据作品的内容,风格、选定一个比较合适的速度,然后根据各个乐段与乐句的内容需要,设计好速度的对比与变化。

合唱队中每个人的基础不一样,那么培养良好的节奏感是合唱辅导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排练之前必须进行节奏的训练,如加强平稳节奏的训练,不同时值的附点音符节奏、切分音节奏、三连音节奏、变化节奏训练及两部交错节奏训练等,以提高队员节奏变化的反应灵敏性,使每位队员无论遇到任何节奏和速度的作品都能应付自如。

三、和声训练

和声能体现音乐的风格和时代,和声赋予音乐以立体感、层 次感通过和声的明亮和暗淡、协和与不协和来变换、烘托背景,渲染气氛,从而增强音乐的感染力。我认为合唱的根本价值和意义正在于“合”,建立和声概念以及互相合作的和声训练极为重要。我们在训练时,要让队员在练习时不能只管自己,不仅能听自已的声部,还必须能听到另外声部的和声效果,然后不断调整自己的音准、音色和音量,使自己的声音与集体的音响一致,各声部之间要清晰。绝对要防止一声部压倒另一声部的现象,要能互相协调,达到默契合作,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加强和声的基本训练,坚持进行三度、四度、五度、六度等听音训练,这种训练可以从旋律音程开始,逐渐到和声音程,从分声部默唱到视唱,从单声部训练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声部的合唱练习。

四、作品的情感要求

合唱是情感的艺术,它是最擅长于抒发情感、最能拨动人心弦的艺术形式。在合唱中应该重视理解作品中的情绪和情感才能表达出作品的理想境界。在排练合唱作品时,要启发队员进行意境想象。具体做法就是在排练的过程中,通过用简练、生动、形象、感人的语言来描述作品的基本内容,以及作品的情感、风格、音乐形象、结构特点等作介绍,使队员对作品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并进行意境想象引导他们进入角色来调动真情,才能够十分投入地演唱并获得比较理想的艺术效果。只有这样队员本人受到感动,产生激情,心中有了情,眼前就有了画面,比如唱《去一个美丽的地方》眼前就要呈现出敦煌的美丽。在《牧歌》中描绘出一幅蓝天、白云、草原、羊群的动人的画卷,让人沉醉于其中,仿佛自己融入到了真实的境界中。在《在太行山上》中又感受到太行山上的游击健儿在高山密林深处打击敌人的威武形象,塑造了太行山上抗日军民对胜利满怀信心、朝气蓬勃的形象,这些都是作用于人的情感,使观众进入作品的意境与艺术形象之中,这样就会引起共鸣、激动和联想共同得到一次美的享受。

总之辅导一首合唱作品要注意主旋律与其它声部的关系,声部的进入、各声部的节奏、休止符等等通过讲求音色、力度融合、清晰丰满的和声,优美感人的意境来完成一首作品从而塑造一个完美的音乐形象。只有由简到难,循序渐进,根据合唱队员的情况采取一些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辅导,团结协作就一定会唱出优美,和谐的合唱效果。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县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