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8年6月,金华道情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从金华道情的发展历史出发,总结了金华道情独特的艺术特色和现况,并探讨了金华道情的传承发展和创新。
关键词:金华道情;民间艺术;艺术特色;传承发展
金华道情,又叫唱新闻、劝世文。它与杭州小锣书、温州鼓词、宁波走书、绍兴莲花落合称为浙江省五大地方曲种。从明朝至解放后的50、60年代,一直是金华民间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它是一人多角色坐唱式单挡说唱艺术。唱一段加几句说表,配上简单的动作,即所谓"艺人一台戏,演文演武我自己"。伴奏乐器极为简单,仅一个情筒和两块竹板。 金华道情是最受金华民众欢迎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
一、金华道情的发展历史
道情是我国曲艺的一个类别。渊源于唐代的《承天》、《九真》等道曲。南宋始用渔鼓、筒板伴奏,故又称道情渔鼓。至清代,道情同各地民间音乐结合形成了同源异流的多种形式,如陕北道情、江西道情、湖北渔鼓、四川竹琴等。道情多以唱为主,以说为辅。有坐唱、站唱、单口、对口等表演形式。道情于明末传入金华,在婺地生根演化并定型,其后流传金华八县和衢州、丽水及赣东、闽西北一些山乡。目前金华道情具有近百个曲目。
二、金华道情的艺术特色
2008年6月,金华道情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华道情能评上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在于它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一)古婺的乡音乡韵
金华道情之所以特别被当地百姓所喜欢,主要是它的乡音乡韵。金华道情的语言是金华官话,许多道情艺人还现学现用,在金华唱金华话,到义乌说义乌话,东阳艺人唱的是东阳话,听来特别亲切。如 “阿郎金华人”,“我代兰溪人”,“咱郎义乌侬”,“自郎东阳侬”等等。
金华道情名段《双珠花》中的一些唱词,也很具有地方语言的特色。如“剃头师傅看到王彩英,手拿剃刀无定准,沙啦啦,沙啦啦,把个(男人)两边眉毛刮得秃秃平。”“裁缝师傅看到王彩英,手拿剪刀无定准,截起长裤变围裙,衣衫领口开到背脊心。”公郎、秃秃平、背脊心之类的词语就极具地方语言的特色,这是其他地域所没有的词汇名称。因此观众听之都会有心领神会一般的默契。
(二)艺人技艺精湛
道情艺人精湛的技艺给道情增加了很强的观赏性和艺术性。
二十世纪80年代统计,金华各地有425本传统正本,其中有100多本内容和金华本土及周边县城乡奇闻逸事有关。尽管这些道情艺人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文化程度极低,但这些民间艺术家,能“聪明”地抓住观众的心理需要和审美情趣,根据金华本土的新闻、传奇故事编写、创作和传唱道情。而且这些能和观众零距离接触的道情艺人,甚至能及时根据观众现场的反应,进行“互动”表演,在保留道情原有的说唱特色的前提下,又融入了演的成份,不断地对道情词曲、情节进行修改和提炼。故事里的各种人物对话都是道情艺人一人根据说唱需要,一人仿十人,运用真假嗓音等手段模仿。如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义乌道情代表性传承人叶英盛,能“根据角色的需要,想通过语气、声调的变化,奏节强弱和配合适当的表情与动作来表演人物性格。”
其次,道情艺人往往是师傅带徒弟,口口相传,手把手的教导,再加上现场表演训练,经过几代道情艺人的不断丰富和根据时代价值观不同的修改,金华道情曲目经过千锤百炼,情节更加生动,更具有艺术表现力。
另外,道情有“摊头”、“正本”、“长篇”三种。在正本之前的“摊头”篇幅短小,以唱为主,多在正本前加唱。摊头往往都是很风趣逗笑的开心曲目,什么“傻瓜嫂嫂”、“麻博(笨蛋之意)女婿”等讨彩的内容。道情艺人们为能吸引观众,还会把飞禽走兽、草木虫鱼都被编成道情,也会在表演中技巧地加入“口技”等表演。
(三)传播文化和正义
金华道情主要是旧时盲艺人为求生存的曲艺表演,但因为大部分故事来源于老百姓的生活经历和本土新闻,所以极受当地人的喜爱。在信息闭塞的年代,基本可以说金华道情就是民众受教化的重要途径。因此,金华道情的内容大多是抑恶扬善,宣扬做好人,行善事,修福积德。那些“好人有好报,坏人有坏报”的故事结局,描述乡间百姓亲情、友情、爱情以及社会道德的故事内容,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再加上道情艺人的倾情演出,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教育的作用。
如道情《狗义报》,讲的就是一条狗如何替冤死的主人伸冤的奇闻;《双情义》讲两个男人因为友情,而愿意为对方承担罪名的衙门故事;《藤床记》讲坏人占人财物,结果转投胎仍被报应的故事等等。尽管受时代限制,这些故事中带有一些封建迷信思想,但这些故事的共同点却是宣传正义的力量,甚至也不乏民间百姓反抗压迫的心声。比如在抗日战争时期,金华道情传达着团结抗日的思想;解放后,金华道情能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结合,以唱道情的形式来宣传国家政策、社会公德等等,继续为地方的精神文明传播做出贡献。
三、金华道情的现况
在旧时代,金华道情主要是民间艺术家求生存的工具,官府学者把金华道情当成乡井俚曲,不能登大雅之堂。甚至在金华府志、县志中都很难找到有关道情的记载。但是金华道情在民间数百年的历史存在,在田间地头演出的盛况却说明了它的辉煌。但是随着现代艺术、现代生活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金华道情艺人的青黄不接,作为口头文学作品的金华道情,这一曾经辉煌过的民间曲艺也将要在我们的视野中消失。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华道情的传承人之一、盲艺人朱顺根说,“传统金华道情要传下去,很难。我脑子里记着200多个‘本子’,里面有传统的,也有我自己创作的。我教过30多个徒弟,后来他们大都办厂开店了,因为唱道情赚不了钱。以前唱道情的大都是残疾人,为了谋生,再吃苦也要学;现在残疾人有政府照顾,不用唱道情谋生了。”而且“现在人们唱道情大都是为了娱乐。而要学好道情,非得下一番苦功不可。”金华道情作为古婺宝贵的文化遗产,需要全方面的救助。
四、金华道情的发展和创新
金华道情是我们几百年传承下来的文化财富,尽管它已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仍值得我们好好思考如何去发展和创新。
金华道情技艺的传承、形式的认同需要从娃娃抓紧,从年青人做起。单纯从数字上来说,学道情的人数还在增长。金华道情作为《金华本土文化原本教程》,一些学校,如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金华市机关幼儿园、金华一中和金华二中开设了金华道情课。
由于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宣传力度的加大,金华道情除了单纯的娱乐功能,在某种程度上还开发出了“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一些团体组织金华道情说唱比赛,希望这个来源于民间极“土”的表演也能被当作一门艺术来对待;金华道情老艺人钱作成在金华府酒酒庄唱道情领工资,这使我们从商人的角度,寻找金华道情这古老的艺术与市场的结合点,并且思考如何重新包装和创新金华道情。
五、结束语
金华道情的敲击声“吉彭吉彭吉吉彭”曾经回响在古婺大地上。随着网络时代、指上时代的到来,金华道情老艺人逐渐消逝,如何在城市的喧哗声中抓住这声声渔鼓,还需要关心、爱护、喜欢金华道情的人不断的努力、探索和付出。
参考文献:
[1]石秀珍.基于旅游地屏蔽理论的金华茶文化开发旅游与研究[J].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9.
[2]叶英盛.渔鼓声声永不断[M].浙江档案,2010(8).
[3]龚待溪.义乌道情[M].浙江档案,2010(8).
(作者简介:章晓华,女,助理馆员,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