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施琅,闽南乡村里走出的清军的高级将领,他一生所经历的坎坷和铸就的辉煌始终和厦门这座中国东南秀美的海滨城市密不可分,在厦门,演绎了他和郑成功的恩怨情仇;在厦门,开始走向他一生事业的顶峰—抚定台湾,确保了祖国的统一,他还为厦门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施琅;厦门;平台;开发
施琅,一位闽南乡村里走出的清军的高级将领,他一生所经历的坎坷和铸就的辉煌始终和厦门这座东南海滨城市密不可分,施琅在厦门,演绎了他和郑成功的恩怨情仇;在厦门,开始走向他一生事业的顶峰—抚定台湾,确保了祖国的统一,并为厦门的开发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今天,在厦门的许多地方都存留有与施琅相关的历史遗迹,如绩光铜柱坊、“澎湖阵亡将士之灵”碑、厦门古城旧基、厦门福建水师提督旧址、厦门南普陀寺、同安施氏大厝、后溪城内城、瑶头大元殿、崎岭将军祠等,施琅和厦门密切的关系有以下几点。
一、厦门是施琅脱颖而出的地方
公元1621年,施琅出生在福建省晋江县衙口村的一户没落的富户家中,父亲施大宣对施琅寄予厚望,对其学习非常重视,七岁送施琅进童子塾就读,希望施琅将来能成为公侯将相,光宗耀祖。以后的时间里也证明了施琅没有辜负老父对他的殷殷期望。那是一个明王朝日渐衰败的年代,局势动荡,山海关外满族政权渐成气候,清军攻城略地,明朝在关外属地不断萎缩,关内义军四起,朝中宦官当道,朋党相争。在这样一个年代里,有志的读书人常选择投笔从戎,施琅同样也选择了这样一条道路,究其原由,除了对时局敏锐的洞察力之外,家境的进一步没落也是最终促成施琅弃文从武的主要原因。施琅族叔施德馨有过这样一段描述:“既而赠公遭外衅,家落。公年未及冠,学书未成,弃而学剑。从其师习战阵击刺诸技,于兵法无不兼精,遂智勇为万人敌。”施琅说:“十七岁便做贼”。十七岁的施琅投到了郑芝龙的军中,从军不久的施琅即表现出出众的军事才能。施德馨在《襄壮公传》里这样谈到:“会泉郡山寇四起,当事稔公能,命率师剿捕,贼亡魂溃散,先后廓清山寨三百余所”。施琅杰出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武艺可见一斑。
施琅真正开始和厦门有联系始于清顺治七年(1650年),是年八月,郑成功叔郑芝莞建议攻取厦门以为抗清基地,可盘踞厦门的郑成功族兄郑联、郑彩所部战船数倍于郑成功,对手强大的实力使得郑成功对于攻取厦门难下决断。此时,时为郑军左先锋的施琅进言:“联乃酒色狂徒,无谋之辈,藩主可领四只巨舰,扬帆回师,寄泊鼓浪屿。彼见船少,必无猜疑。其余者陆续假为商船,或寄泊岛美、浯屿,或寄大担、白石头,或从鼓浪屿转入崎尾,或直入寄碇厦门港水仙宫前。藩主登岸拜谒,悉从谦恭,然后相机而动,此吕蒙赚荆州之计也。”这是一段《台湾外纪》中的记载,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施琅具有很高的战略眼光和战术素养。而这一计带来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郑联的人头落地和郑彩的暂时逃脱、郑氏各派势力统归郑成功麾下。从此郑成功在厦门拥有了一个与满清相抗衡的基地。
1651年3月,清福建总兵马得功率部袭击厦门,留守厦门的郑军主将郑芝鹏不战而逃。施琅闻知,率陈塤、郑文星等数十人从厦门港登岸,大败马得功,以区区数十人败马得功数百之众,确是骁勇异常。郑成功取得厦门后如虎添翼,实力上有了明显的增强,抗清形势逐步好转,但施琅与郑成功之间的关系却日渐恶化。施琅与弟施显分别担任着郑军中两个重要的职位左先锋和右先锋,自视才高的施琅权位日重,在一些战事及用人上与郑成功意见不同,他的一些行为已经让郑成功感到作为一军统帅的权威所受到的威胁。郑、施二人的个性及对兵权的争夺使得这对原本应该是抗清事业上的绝佳搭档最终演出了一幕将帅反目的悲剧。
清顺治八年(1651年),这种争夺终于导致郑成功在厦门对施琅动了杀机。郑成功令抓捕施琅弟施显、包围施琅府抓捕施琅、捉拿施琅父亲施大宣及其家属。施琅用计逃脱藏匿于曾厝垵石洞中。郑成功闻讯大怒,命搜寻施琅并将施琅父施大宣,弟施显斩首示众。施琅彻底绝望,投向了清廷,施琅的降清使郑成功在军事上又凭空多了一个深谙水战的强劲对手,也为后来郑军将领大规模降清开了先例,同时也为日后郑氏集团的覆亡埋下了伏笔。
二、厦门是施琅成就反郑平台伟业的基地
施琅怀着杀弟弑父的一腔仇恨投入了清军阵营,这是他人生中的一次重大的抉择,也是一次不得已的抉择,投入清军后的施琅最初并没有引起清廷的足够重视,只是作为随员随着靖南王耿继茂东征西讨。顺治十三年(1656年),事情出现了转机,昔日同僚海澄公黄梧向清廷上表举荐施琅,《台湾外纪》中的一段记载“梧荐施郎水务精熟,韬略兼优。若欲平海,当用此人。郎遂改名琅。贝勒与率泰合疏保题施琅为同安副将。寻而擢为总兵。”升为同安副将的施琅这时候也走到了和郑成功作战的最前线,且与郑军的作战中颇有斩获。施琅在清廷与郑军的交战中确是不遗余力的,郑军将领的大规模降清与施琅有很大的关系,通过施琅的招抚,郑军中先后有正兵镇左营都督佥事郭禄、游击陈昌、黄贤援剿后镇副中军参将吴昇等大批郑军将领投向清军。
然而,施琅并没有等到亲手向郑成功复仇的机会,公元1662年5月,郑成功在收复台湾后不久病逝于台湾,留守厦门的长子郑经在厦门发丧嗣位。而此时的清政府也逐渐吸取了历次与郑军作战失败的经验,重视水师建设,这也为熟悉水战的施琅提供了机会,清康熙元年(1662年),施琅擢升为福建水师提督。统兵四千驻扎在海澄,这是一个在厦门历史上占有很重要地位的清代军职。据道光十九年出版的《厦门志》卷十《职官表》所载“水师提督,康熙元年置,驻海澄,八年改设总兵官,十六年复置,驻漳州。十九年移总兵官驻厦门”。
清康熙二年(1663年)十月,施琅统领漳州、海澄水师,会同各路清军进攻厦门,郑氏集团最终败退台湾,十一月,施琅率军驻守厦门。清康熙三年十一月,施琅率水师向台湾挺进,开始他的第一次平台征程,因海上大风,船队无法继续前行,只得返航,施琅在厦门修治战船,准备再度东征。康熙四年三月十八日,施琅统率船队从厦门出发,船队一至外洋即遇大风被迫返航,先后四次出洋遇阻。四月十六日,施琅的平台船队再度从金门出发,驶入澎湖口,突遇狂风暴雨,波涛汹涌,船只飘散者不计其数,无奈,施琅只得返回厦门。两次平台的失利使清廷对以剿为主的平台方略产生了怀疑。在接下来的十余年时间里,施琅一直没能有机会实施他的平台方略,留京任内大臣。
康熙二十二年,在招抚台湾的又一次失败后,康熙皇帝催令施琅再次进兵攻台。施琅复任福建水师提督集结水师于厦门,六月十三日率水师从东山出发,东征澎湖,施琅终于等到了这个历史赋予他的机会,十六日,初战澎湖失利,接下来和郑军的几次交战,双方互有伤亡,二十二日,清军对澎湖郑军发动总攻,大获全胜,这一仗彻底消灭了郑军的有生力量,为接下来清军对郑氏集团的招抚成功奠定了基础。
康熙二十二年七月,在清军的强大军事压力下,经刘国轩等人的劝说,郑氏集团首领郑克塽(郑成功孙)决意归清。然而对于施琅而言,父亲兄弟之仇不共戴天,是否诛杀郑克塽等人以谢先人,施琅面临着痛苦的抉择,然而最终他没有举起手中的刀。他对李光地这样说道:“吾不伤郑氏一人者,吾欲报怨,彼知必不能全首领,即不能守,亦必自尽。郑贼虽不成气候,将来史传也要存几张纪传。至此,定书某某死之,倒使他家有忠臣孝子之名。不如使他家全皆为奴囚妾妇于千秋,其报之也,不大于诛杀乎?”(见《榕村语录.续》)
七月二十七日,郑克塽率台湾军民正式向清廷投降,至此,清政府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三、施琅是驻守厦门、开发厦门的功臣
十一月二十七日,施琅在完成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平台大业后,率师回到厦门,此时的施琅达到了一生事业的顶峰,康熙帝指示吏、兵二部,施琅“着加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世袭罔替“,在之后的日子里,施琅作为福建水师提督,长期驻扎厦门,直至他生命的尽头。而厦门,在清、郑对峙的数十年里长期作为作战前线,民生深受荼毒,一六六一年,清政府颁布“迁界令”,强行将山东、江苏、浙江、福建沿海居民内迁三十里,致使“滨海数十里,无复人烟。”康熙二年,福建总督李率泰拆毁了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的厦门城墙,使得这座秀美的滨海小城几陷于荒芜。
战乱平息后,为了逐步抚平厦门在战争中遭受的创伤,施琅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康熙二十二年,奏请扩建厦门城,扩建后的厦门城周长六百丈,比之明代周长四百二十五丈的厦门城还多了一百七十四丈左右。紧接着福建水师提督衙门的修建在厦门的历史上影响深远,据《厦门志》卷二《分域略.官署》记载:“水师提督署,在城内。康熙二十四年,将军侯施琅建。中为正堂,东西廊为本稿诸房;前为露台、甬道、仪门。大门外为鼓吹亭,南为辕门;辕门外为将裨官厅。正堂后为穿堂、为内署,又后为来同别墅;东为夹道,西为幕厅,内为司厅,外为射圃。署西为大道。为厅事,又有足观堂、澄心堂、八风亭、方池、怪石诸胜。最北有亭,跨北城,为城中最高处,可以远望。”从这段描述中可以看出,这是一处兼具办公与休闲的好所在,占据着当时厦门城最好的位置,从这时候算起,至光绪二十九年福建水师提督一职被正式废除,这座衙门里共住过四十七任福建水师提督,时间跨度长达二百一十八年,这还不包括之后作为民国的海军司令部,建国后,该座建筑被拆除,在原址上建起了供广大人民群众休闲娱乐的工人文化宫。
施琅在厦门期间,组织通商训农,修建朝天宫,南普陀寺。在道光十九年出版的《厦门志》中是这样记载的:“五老山,在城南六里。山如五老形,故名。……宋僧文翠建普照寺。寺盛时常居大众百余人。自唐以来,兴废不一,俱名普照寺。国朝康熙间,靖海将军施琅重建,改名南普陀。”
在平台后直至七十六岁去世,施琅一直驻扎在厦门,《鹭江志》中提到:“施靖海继莅斯邦,十年生聚,十年教诲,市井都诗书振响,少习长成,甲科辈出;而武职戎功,又指不胜屈焉。盖气运流转,品汇咸亨,如花之着地,逢春得雨,甲折勾萌,无不各畅其生机矣。若夫天不爱道,地不爱宝,田园日辟也,市肆日闹也,货贿财物日增而益也,宾客商旅日集而日繁也,四夷八蛮,道里所通,舟车所济,则又日往而日来也。”
清康熙三十五年三月二十一日,七十六岁的福建水师提督施琅逝世于任上,走完了他坎坷而又辉煌的人生,尽管早年由于战争的原因,施琅也给厦门带来了很大的伤害,但战争结束后,施琅努力地在为厦门医治着战争的伤害,通过他的努力,厦门能够迅速的从战争的阴影中走出来,在他生命的最后十余年里,使得厦门社会经济、文化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而施琅与郑成功这两位叱咤一时的英雄,尽管因各种原因而反目,但二人顺应历史潮流,客观上为台湾和祖国的统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受到两岸共同的敬仰。
参考文献:
[1](清)施德馨:《襄壮公传》.
[2](清)李光地:《榕村语录.续》.
[3](清)杨 英:《先王实录》.
[4]《施琅密陈进攻厦门疏》.
[5](清)周凯等撰:《厦门志》,道光十九年出版.
[6]阮旻锡著.《海上见闻录.定本》,厦门郑成功纪念馆校[M].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
[7](清)江日升撰.《台湾外纪》[M].齐鲁书社,2004.
[8](清)薛起凤主纂:.《鹭江志》整理本[M].鹭江出版社,1998.
(作者单位:厦门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