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广场舞蹈是人民群众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创造,在社会文明进步中传承和发展的表演艺术,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要求不断提高中,成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广场舞蹈的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能助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和谐文明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广场舞蹈;社会和谐;文明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由此催生和发展了诸多有利于社会和谐和人们身心健康的文化活动。其中,广场舞蹈发展呈现大繁荣景象。从城市到乡村,只要有文化广场,早上和晚上都聚集一大群兴高采烈跳广场舞的群众,有小孩、有青年人、有中年人、老年人,甚至有游客,他们或十几人一群,或几百人一队,伴随着音乐,翩翩起舞,乐在其中。广场舞蹈作为一种广大群众喜爱的健康健身艺术活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成为各城市和乡镇群众文化活动的一大亮丽的风景线。
一、广场舞蹈表演形式的特点
广场舞蹈顾名思义,是在广场表演的舞蹈,它的舞台就是广场,因此,它的舞台有“没有围墙的舞台”之称,舞者和观众不存在表演区和观众区之分,表演环境轻松。所以,广场舞蹈的表演形式具有明显的自娱自乐性、集体广泛性和灵活机动性。
1、自娱自乐性。广场舞蹈表演是由群众自发组织产生而成。目前,在许多城市和乡镇,为体现文化为民惠民服务,公益文化部门或社团协会也组织参与。参加广场舞蹈表演的群众有的是为了求乐,有的是为了健身,有的是为了交友,有的是为健美,都是兴趣而来,体现明显的自娱自乐性。
2、集体广泛性。广场舞蹈表演环境有其特殊性,表演舞台和观众席是整体的,现场是在宽敞开阔的广场,一般不适宜独舞或双人舞,比较适合群舞为主的集体舞表演形式。所以,广场舞蹈可以说是大众舞、集体舞。
3、灵活机动性。由于广场舞蹈参与者来自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职业人群,故广场舞蹈动作编排一般比较简单、易学,参与性强。演员和观众可以互动,打成一片,融为一体,灵活性高。在文化广场,我们很多时候看到,观看表演的群众,被舞蹈的表演气氛感染,往队伍一站,马上就成为表演者。人人可跳,随到随跳,随时都可以到场和离场,充分体现了广场舞蹈表演形式的灵活机动性。
二、广场舞蹈表演形式的种类
广场舞蹈是舞蹈艺术中最大的一个子项目。中国有五十多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广场舞蹈形式。广场舞蹈作为人民群众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活动,反映了人民群众思想、追求、审美的要求,表演内容丰富多彩。从现有的广场舞蹈表现形式来分析,主要分为三大类,即原生态的广场舞蹈、加工创作的广场舞蹈、创新的广场舞蹈。
1.原生态的广场舞蹈。原生态广场舞蹈历史悠久,文化内涵多,在广场舞蹈中占主体,数量最多,具有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特点。主要分布在乡村。表演形式体现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舞蹈表演一般采用民歌和民族音乐进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在民间节日中群众采用最多。
2.加工创作的广场舞蹈。加工创作的广场舞蹈是在原生态舞蹈的基础上,通过整理、创作而成。舞蹈在保留原生态广场舞蹈精华部分的同时,加入了时代的元素,使广场舞蹈能与当代文化同步。这种广场舞蹈追溯历史,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流行,至今走过六、七十年历程,是城乡群众运用最多的表演形式。近几年,我国各城市举办的一些广场舞蹈大赛,出现也比较多。如:广东省肇庆市举办的《庆十八大“中源明珠杯”肇庆市百姓健康舞比赛》中,高要美乐广场舞蹈队表演的《吉祥谣》、肇庆城东广场舞蹈队表演的《幸福山歌》等节目就属于这种类型。
3.创新的广场舞蹈。创新的广场舞蹈可以利用各种舞蹈种类创作产生。如利用民间舞、国标舞、牛仔舞、现代舞等素材创新完成。创新的广场舞蹈因为不受传统的条条框框所限制,不受时间、空间、主题、意义等制约,编导可自由发挥,故内容、形式较多。由于需要编创者具有一定的创作水平,因此,较多在广场舞蹈大赛中采用。
三、广场舞蹈的健康发展对社会和谐文明进步的推动作用
广场舞蹈的产生历史悠久。据艺术史学家考究,人类最早产生的广场舞蹈源于社会生活,产生于社会活动之中。早在人类语言还没有产生之前,人们就是借助肢体语言传达内心的情感,传递各种信息,互相交流思想和学习,人民群众是广场舞蹈的创造者和表演者。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人民群众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断把广场舞蹈这一艺术表演形式传承与发展,使广场舞蹈的表演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多样,适应时代和自身的需求。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要求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逐步跟上时代的发展,广场舞蹈也从简单的传情达意、抒发感情逐步过渡为具导向性、时代性、广泛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大众文化艺术和行为形式,在沿袭、继承、创新的同时,以崭新的姿态丰富着当代人们的美好生活,成为群众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因此,从社会科学的角度来分析,广场舞蹈顺应社会进步中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产物,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文明进步起着较大的推动作用。
1、广场舞蹈的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远古时期,当丰收、喜庆、祭祀之时,人们就在开阔的空地上自发起舞,藉以表达内心的喜悦,祈求美好生活的延续。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开放让人们生活观念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始注重文化生活,于是走出家门,走向公共场所,跳舞交流,追求精神文化和艺术生活,不过参加的人数不多,跳舞也是羞羞答答的。到了90年代,我国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注重自己的内、外在美,跳舞的意识和心态趋向自然,人们纷纷走向广场、舞台,展示自我、结交朋友。到了今天,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了,他们更加重视个人精神文化生活和身体的素质,对自己的内涵、交友等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参与广场舞蹈活动,不仅仅是为了表达内心的情感和祈求幸福生活等传统意识,更是通过舞蹈展现自我、求乐求美、以舞会友。在许多城市文化广场,参加广场舞蹈的群众,很多都穿上运动服、健身服,他们的言行举止显得大方、得体、文明。由此证明,广场舞蹈是人民群众刻意的,或是自然演化而成的文化精神生活景象,是他们向往美好生活、和谐生活的心灵归属,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
2、广场舞蹈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综观全国各城市和乡镇广场舞蹈文化的发展,广场舞蹈随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以其独特的时代魅力正在不断普及和发展。笔者曾走访过如肇庆七星岩牌坊文化广场、深圳莲花山公园等一些城市文化广场和公园,亲自目睹开展广场舞蹈红火的程度,几千平方米的广场,站满了一群群跳舞的群众,简直在举办千人舞会。大家整齐地排列着,在领舞者的带领下,踏着舞曲节拍,尽情愉快地舞动,气氛活跃,整齐有序,温馨和谐。据了解,参加广场舞蹈的除本地居民外,有相当数量的外来工人员。他们说:“刚到这里来工作的时候,工作很累,压力很大,家里人又不在身边,业余时间只有聚在一起打麻将、喝酒、玩牌,觉得十分沉闷与空虚。参加广场舞蹈这项活动后,不但身体健康了,体形健美了,还认识了许多人。平时有些困难、烦事,跟舞友们说说,舞友们都积极出点子和给予帮助。在这座城市生活,她们从此觉得不再孤单,这座城市就像自己的家一样温暖、亲切。”广场舞蹈的产生与健康发展,丰富了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消除业余生活无聊无序、精神空虚的现象。一位跳广场舞的妇女说:“因为一点小事,以前跟住所小区一个邻居闹意见,大家见面都不打招呼。后来双方到广场跳舞,通过切磋舞艺和沟通,不但两人冰释前嫌,还成了好朋友。”像这样的例子,在许多城市和乡镇都普遍存在。可见,广场舞蹈把不同层次、不同身份、不同爱好的人们聚集起来,令许多麻将友、酒友变成了舞友。大家建立起友谊,在这个平台上相互学习、相互交流,通过跳舞健身,生活逐步走上健康轨道,与人待物更加文明有礼,邻里关系更加和谐。最重要的是,广场舞蹈的繁荣,使社会上打麻将、赌博斗殴、喝酒闹事的现象大大减少,社会文明风气得到进一步提高。如此看来,广场舞蹈的健康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3、广场舞蹈的健康发展能助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十七届六中全会全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由经济型社会向文化型社会过渡转型时期,社会功能、文化价值成为政府以及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我国“文化强国”战略部署下,我省各地政府把大力推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列入城市规划发展大纲。广场舞蹈以其简单易学、凝聚力强、健康向上等魅力,在城市文化繁荣发展中,作为群众文化品牌项目,得到政府的力推。根据我国广场舞蹈开展情况调查,各地政府对文化广场建设的经费投入逐年增加,对广场舞蹈这一群众文化活动项目越来越重视,为了引导广场舞蹈这项文化活动健康发展,文广新局、文化馆、文化宫等公益文化单位,采取有效措施,有计划地推进广场舞蹈的健康发展:一是加大支持力度。派出舞蹈教师、群文骨干定点指导群众排舞、练舞。二是加强培训引导。常年开设广场舞蹈骨干学习培训班,培养一批有较高水平、能力较强的领舞人才队伍。同时,指导他们创作更多内容健康、艺术风格各异、反映时代风貌的广场舞蹈作品。三是着力打造品牌。有计划地组织举办广场舞蹈大赛,通过广场舞蹈大赛,使广场舞蹈不但具有自娱自乐作用,同时具有艺术欣赏性,把广场舞蹈这个文化表演项目推向更高层次。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广场舞蹈表演的形式多彩丰富,不断融入民族舞、拉丁舞、现代舞、健身操、芭蕾舞等现代舞蹈种类、意识、行为和形式,令广场舞蹈引导时代潮流,打造出具本地城市文化艺术特色的群众文化品牌项目,从而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成为城市和乡镇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
广场舞蹈以其凝聚人心、激发活力,传播文明的独特优势,为新世纪城乡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成为各地城市、乡镇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在构建社会和谐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文化兴,则人心齐,风气正;文化兴,则国家兴,民族兴。让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在普通人民群众身上得到真实体现。
(作者简介: 夏帜红(1962.11-),女,大专,小学语文高级教师,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青少年文化宫,研究方向:群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