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的广电网、通信网还是互联网,其实质都应是开放而非封闭的网络环境。
3月10日,2013年全国两会官方消息,广电与新闻出版两大系统整合。这就引出一个话题——新的组织架构、新的产业链条,需要新的发展视野。
首先,内容资源需要重新审视。包括广播影视、图书报刊、网络游戏(新闻出版总署拥有的前置审批权)等在内的全媒体版权资源,终于作为一个行业整合在一起。如何盘活全媒体资源?基于版权的市场化开发与资本化溢价,是能牵一发动全身的枢纽。但是,足够开放的市场机制、足够有力的版权保护环境、足够长尾的产业链延伸、足够资本化的创新拉动,我们还欠缺多少?
其次,媒介资源需要重新审视。广电的有线电视、地面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直播卫星、网络广播电视台等媒介资源,新闻出版的纸媒发行、新华书店、电子阅读等媒介资源,本质上都隶属于专网体系,无法培育出基于开放平台的生态系统繁荣,都不是全媒体的最佳分发通路,公共移动互联网才是!
再次,三网融合需要重新审视。《推进三网融合总体方案》(国发【2010】5号文)的发布动机,源于相关各方的利益合力——中央政府当时迫切需要新的经济增长点拉动内需,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电信运营商希望在“人口红利”的边际效应日渐递减时,通过进入视频内容领域,推高带宽需求以拉动宽带网络基础投资,并为专网增值业务拓展新边界;广电网络运营商则希望找到新机遇,切入蓬勃发展的通信市场,尤其是复制那个令人羡慕的SP/CP生态系统……
但是,以微信为代表的OTT服务迅猛普及,昭示着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网络运营与信息基础网络控制权的不可逆转的分离趋势,成就新一代虚拟运营商的雏形。
在这一趋势下,普通消费者对基础网络运营商的诉求将不断退化,最后只剩下“包月流量”;撑起增值业务运营生态系统的SP/CP,也将追随用户的消费偏好转移,通过移动互联网开放平台提供各类业务;包括网络视频在内的各类桌面互联网服务,都在云计算的技术支撑下,通过一云多屏的分发模式,完成向移动互联网的过渡。
在这一趋势下,最具决定意义的电子终端产品,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电视机、机顶盒或计算机,而是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为代表的手持智能终端。手持智能终端,加上泛在的移动互联网接入环境,遵循标准的短距网络设备间信息交换协议,就可提供“三网融合”的所有功能、满足所有应用场景——在技术上,这么说没有太大的问题;在应用上,已成为很多年轻用户的习惯。
电信、广电和互联网的传统业务,均已接近用户自然增长极限(如电话、电视和互联网接入服务的普及率),基于现有业务的相互进入,不可能产生真正的市场增量;所以,无论下一代的广电网、通信网还是互联网,其实质都应是开放而非封闭的网络环境,都应是市场主导的而非行政强制的产业链条,都应是竞争促进的而非保护培育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