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的方向和路径的选择,往往决定人的物质厚度、精神高度。
“恭喜发财”,这是刚刚上映的华人世界“季播大片”——春节的一个主题词,有如烟花爆竹一般,它在太多成年人唇齿间炸响,而且演绎成腔调不同的方言乡音。
虽然是耳熟能详的一句祝福语,但是,怎么听上去越来觉得怪怪的?中国人穷怕了?穷疯了吗?真的要将发财进行到底?不是忌讳谈钱,我总觉得咱们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穷人心态”,怎么讲呢?就是急呼呼、吼巴巴的一种焦灼状态。海尔集团CEO张瑞敏公开批评过“一群人”,你跟他说任何生意,他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挣不挣钱”,你说“挣钱”,他马上就问第二个问题“容易不容易”,你说“容易”,这时他跟着就问第三个问题“快不快”,你说“快”,这时他就说“好,我做!”呵呵,你看,就这么幼稚。大家想一想,在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一种“又挣钱,又容易,又快的”? 没有,即使有也轮不到我们啊。
现在咱们要建成小康社会了,生活中的穷人应该说越来越少,可是,这样的“穷人心态”还是顽固地附着在好多人身体上。不扯市场、官场,我熟悉的电视圈里,就常常可以感觉到“穷人心态”泛滥。节目改版创新之际,寻找新的节目模式,他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好不好看”,你说“好看”,他马上就问第二个问题“好不好操作”也就是“可不可持续”,你说“没问题”,这时他跟着就问第三个问题“能不能一炮打响?”
这个世界上哪有一种现成的“好看,好操作,可以一炮打响”的节目形态?没有,即使有,卫视频道早就筛选过N遍,也轮不到地面频道、专业频道。再说,频道那么多,都想一炮打响,那频道上不是天天在“打炮”吗?制片人受得了,观众也受不了。
同样是“穷人心态”作祟。一些电视制作者,看到吵吵闹闹的新闻或专题有看点,就赶忙换个栏目名称复制一个;看到亮灯灭灯火了,也来一个亮灯灭灯;看到椅子转来转去,好评如潮,马上便搬来几把椅子,模仿得惟妙惟肖……农村里有些穷人,倒不是懒人,别人的西瓜挣钱了,他第二年紧跟着种,人家钱赚到口袋里了,他最后折了大本;别人养鸡挣钱了,他赶紧搭建鸡棚,购进鸡苗,结果鸡还没下蛋,鸡价已经下跌。他确实看准的是挣钱的项目,但总是慢人一拍,结果自然只能“替人数钱”。
穷则思变。这是一种进取的姿态。但是,往哪里变?怎么变?“变”的方向和路径的选择,往往决定人的物质厚度、精神高度。张瑞敏激烈批评“穷人心态”,意在提醒人们应该学会付出,你想获得什么,就得先付出什么。不过,“思变”的选择,不仅仅需要人的执行力、承受力,还要有判断力。思变,某种意义上是“思辨”。人的正确判断力从哪里来?可以广泛听取各路意见,遵从“大多数”,可以寻求“最大公约数”,可以去掉最高分、最低分,得出个“平均数”,但是具体到对某些电视节目形态优劣的研判,应当更多尊重专业眼光;专业者,往往可能是冷静的理性的“少数”、“极少数”。实践出真知,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