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7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金融国十条”),其中明确指出要“整合金融资源支持小微企业发展”。15日,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出席全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经验交流电视电话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受到空前关注。
在此背景下,本刊策划“中小企业融资专辑”,特邀著名中小企业研究专家、金融机构及高校学者,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真实需求状况、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症结和解决途径,以及债券市场如何服务于中小企业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供读者参考。
《债券》:近年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倍受政府部门关注。6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加大对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的信贷倾斜,并明确要求相关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贷款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为什么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会如此受到重视?
陈乃醒:这要从我国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来认识。
从静态数字来看,目前中小企业数量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中小企业所吸纳的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数的75%以上,占新增劳动力的80%;中小企业所缴纳的税收占全国一半以上;中小企业的出口交货值占全国总数的60%以上。不难看出,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总体比较成功,中小企业不仅在解决社会就业问题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以其富有生机的创新活动,为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动力。
从动态发展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中小企业拉动了大量就业,为社会创造了大量财富,也大大提升了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在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同时,我国也实现了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脱贫。对此,中小企业发挥了巨大作用。近年来,我们看到社会上出现了“招工难”的现象,这是一个问题,但同时也表明了中国经济规模已经与人口规模相匹配,也就是我国的经济规模已经发展到容得下七八亿劳动力的水平,这是非常伟大的成就。
同时,中小企业为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也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年,全球出现了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经济危机,我国能实现率先复苏,中小企业功不可没。当时由于欧美国家普遍不景气,我国钢铁、基建等行业出口受到严重影响。但中小企业的出口产品是以日常生活用品为主,受到的波动较小。同时一批中小企业发挥“船小好调头”的优势,迅速实现了产品结构调整。所以,当年最先恢复的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为稳定出口贸易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带动了我国经济的整体复苏。
《债券》:由此看来,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一环。不过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受到很多掣肘。比如近期银行体系出现了一定的流动性紧张,我们观察到部分银行首先就收缩了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您对于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是如何评价的?
陈乃醒:近几年,国家正加大支持中小企业的力度,从国务院到人民银行、银监会等部门都力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对诸多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据我个人的调研,目前国内大中型企业的融资成本一般在年利率7%-8%,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则高达年利率10%-12%。同时,中小企业以往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缺乏信任机制、抵押物缺失等问题都还没解决,目前实际贷款量和企业需求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债券》:您认为出现这种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原因何在?有哪些措施可以促进这种现象的改变?
陈乃醒: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实与中国银行的规模布局有关,大银行太多,小银行太少。我们过去讲,大人和大人玩,小孩和小孩玩,道理很简单。按照商业银行市场细分的原则,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应该由中小银行承担,而我国现阶段中小银行还是很少。从总量上看,截至去年底,我国香港特区仅持牌银行数量就有155家,此外还有一些有限制牌照银行和存款公司。而内地银行总数量不过几百家。要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就要大力发展小银行,各个市都应该有自己的银行,乃至县级银行、村镇银行。
在金融机构小型化、多元化方面,获得诺贝尔奖的孟加拉教授尤努斯是全世界的一个榜样。起初是外国资助了他一笔钱,用于支持乡村发展,于是他干脆创办了一家乡村银行,并创造性地让贷款人返回部分资金作为投资、成为银行的股东,实现了可持续发展。这也说明孟加拉的金融机制很灵活,才能真正出现“穷人的银行”。
除了发展中小银行,我国还应该加大发展直接融资,通过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
同时,目前民间借贷对于中小企业融资实际也是有作用的,但是借贷利息很高,蕴含极大风险,亟需规范。
当然,除了金融领域之外,还应加大政府财政投入。从政府层面来说,我国《中小企业促进法》里也强调了资金支持,提出通过创新资金、服务平台建设资金等形式的财政支持,但还存在加强的空间。
《债券》:从资金供给的角度来看,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的确存在很多不足。从需求角度来看,以您在全国各地的广泛调研,中小企业对融资的真实需求究竟是怎样的?
陈乃醒: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们要问:中小企业是不是都迫切需要钱?是不是都像人们所说的那么困难?这是值得探讨的。中小企业对融资的需求要分类别、分层次来看,不能一概而论。
首先,很多中小企业本身经营情况良好,有利润、不缺钱。以温州为例,温州的中小企业自改革开放以来挣到不少钱,很多中小企业把赚来的利润投到了虚拟经济中,因此温州的地下钱庄很庞大,房地产领域出现了温州炒房团。应该说,这些企业的正常经营是不缺乏资金的,但没有用在主营业务上。随着房地产泡沫越吹越大,今年终于遭遇重创,也是一个教训。
其次,很多行业的中小企业发展并不一定需要融资,如小型的餐饮业、零售业,如果盲目融资、扩大经营,则是很危险的。以粮油零售为例,一家粮油销售站所能覆盖的居住面积是一定的,其销量也是一定的,根据人口就可以算出来,一般不会一下扩大很多。如果通过融资来扩大库存,反而容易产生滞销,还需要给银行支付利息,得不偿失。对于很多中小企业而言,都应该遵循“少、快、灵”的理念来经营——进货少、销售快、周转灵,这样才能把生意做火,而不是靠银行贷款来铺摊子、增加库存。
另外,还有许多确实资金有困难的中小企业,缺钱的主要原因是经营失策所带来的困难。如果其经营水平没有得到提升,银行为其贷款也许能帮它度过眼前的困难,但显然会面临很大的风险。这样的企业得不到融资,是优胜劣汰市场机制的正常反馈。
《债券》:您认为不是所有中小企业的发展都需要融资,不过刚才您也提到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还是广泛存在的。那么哪些融资需求是应当得到满足的?
陈乃醒:传统合理的融资需求肯定还需要满足,比如为外贸企业提供的保理业务、为纺织行业提供的原材料储备融资等。
同时,要特别关注当前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现实问题——转型升级这一背景,把这个理解透了,就不难理解在此背景下应采取的融资策略。
当前,随着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中小企业迫切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构成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源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传统的劳动力低廉的优势已经不存在了,中小企业普遍出现“招工难”现象。这种人口红利的消失对中小企业的冲击尤为巨大。
随着劳动力流动性的增强、劳动力缺口的扩大,以及劳动力成本的提高,迫使企业从过去劳动密集型的模式转变为要素经营型模式、技术导向型模式。只有通过要素经营和技术提升,才可以摆脱对劳动力的过度依赖。
所谓要素经营,就是善于利用社会已有的生产要素进行适当的扩大生产,吸收过剩产能。当前,相当多的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诸如闲置的厂房、机器设备等,都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整合过来使用。同时,随着社会专业化分工的不断细致与深化,开展新业务已不再像以前那样需要自己来打造全产业链条,基本的原料、产品等都可以通过购买、合作等方式来获得,这样就能通过要素经营和专业化生产来消化过剩的产能。比如,企业接到生产一批设备的订单,可以只造一个组装车间,其余的零配件都从其他地方购买。这样一来不仅成本投入低、生产速度快、见效快,而且一旦客户需求发生变化,转型容易、企业风险也小。
其次来看技术提升。技术提升的要点有两个:一是改进生产手段,具体表现在机械设备的升级换代、技术水平和生产方式的升级方面,这个很好理解;二是产品自身的升级,表现为增加产品本身的科技含量。对于后者,我遇到一个很好的例子。四川有一家薯业公司,公司创始人家乡盛产红薯,他就从原来的国家机关辞职下海为百姓卖红薯,之后的十几年他对红薯不断地进行革新。最早他只是卖红薯;后来发展到建厂加工红薯粉丝;之后他经过革新改造,使红薯粉条可以泡着吃,变成红薯方便面;后又不断改良加工工艺,一般粉丝都要加矾,他研究去矾,使该厂的红薯粉丝变成了绿色产品;再后来,他发现制作红薯粉丝时需要去掉里面的纤维,但这个纤维有促进胃肠蠕动的功能,于是他又升级了新的工艺,制作红薯方便面和粉丝时把纤维留在里面;再之后,他把产品配上了一些材料,生产出值钱又有营养的保健产品。小小的红薯,在有心人手中经历了数次技术革命,不断创造出新的价值。目前,这家企业已获得好几十项技术专利,公司产值不断翻番,发展势头很旺,这就是技术创新的成功案例。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当前融资最主要的目的应当是围绕企业转型升级来展开,重点就是要素经营和提高技术两方面。对于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来说,认识到这样的大背景,也就明确了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时应当考察的核心要点,这与以前相比也发生了变化。
专家简介
陈乃醒,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研究院特聘院长,北京修远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改革与发展论坛副理事长等职。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
曾参与起草《中小企业促进法》。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先后主持和参加过工业经济发展战略、产业政策、中小企业等方面的国家及院(所)重点课题研究,并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农业部“五洲杯”一等奖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