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成蝶后的反思

2013-12-29 00:00:00延红梅肖丽敏
债券 2013年7期

过去十年,中国银行业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亮点,开启了中国银行业的现代化进程,使中国银行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制度变迁,成为具有现代法人治理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实现了由国家独资商业银行向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重大转变。改革也催生了一个健康、富有竞争力的银行体系。根据英国《银行家》杂志发布的2011年全球1000家大型银行排名,中国共有101家银行榜上有名;按照资产规模,工、农、中、建四大银行位列前20强;按照税前利润,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均列前25强。尤为重要的是,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的银行业,尤其是大型银行在保持自身稳健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了金融在支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为中国经济率先走出危机的泥沼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中国大型银行不断发展壮大、腾飞的历史背景下,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所著《大行蝶变——中国大型银行复兴之路》一书,不啻为记录这一伟大历程的力作。

潘功胜副行长在其职业生涯中,先后参与了两家大型银行财务重组、股改、上市的全过程。2006年,他参与工商银行的财务重组,并推动其成功上市。时隔4年,他到农业银行出任副行长,分管农业银行财务重组、股份制改造、农业银行IPO等事项的具体运作,成为农业银行上市实施战略的具体操盘手。作为国有银行改革的“收官之作”,农业银行于2010年7月登陆A股和H股市场,顺利实现全球IPO,也刷新了全球融资规模纪录。可以说,潘功胜不仅见证了中国大型银行蝶变、腾飞的过程,更亲身参与其中,成为这一历史事件的推动者。

作为我国第一本真实记录中国大型银行蝶变真实历程的佳作,本书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权威——本书作者是中国大型银行改革的亲历者与见证者。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亲自为本书作序,对中国大型银行的改革发展作了全面的回顾与展望。美国第七十四任财政部长、高盛集团前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汉克·保尔森,中国保监会主席项俊波,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和中国农业银行董事长蒋超良,为本书作出精彩评述,同时,他们也都是中国银行业改革的重要参与者、观察者。

写实——本书以中国大型银行改革思路为主线,回忆了从交通银行、建设银行的先H股后A股的发行方式,中国银行的H股、A股紧凑型发行方式,工商银行的A+H股同步发行、同步上市方式,以及农业银行的A+H股同步发行、先后上市方式,记录了国有大型银行在选择改制路径与方式以及财务重组过程中的艰难抉择,展现了工商银行与农业银行通过海外并购布局全球金融市场以及在综合化经营方面的有益探索。

客观——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各种争论,比如:不良贷款是否要二次剥离?外汇注资程序是否合法?是否需要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国有金融资产是否贱卖?国家金融安全是否受到威胁?上市是否为国有银行改革必经之路?对于这些一度影响国有银行改革进程的纷争,本书站在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梳理了纷争背后的利益纠葛,冷静、客观、公正地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反思——面对中国银行业改革发展的新成就,本书作者依然保持了高度的理性。作者认为,对于改革后站上国际资本市场大舞台的中国大型银行而言,必须转变经营理念与发展方式,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进一步强化资本、成本和风险约束的意识,注重发展速度、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统一,强调成本与收入、风险与收益、短期利益与长期价值的统筹平衡,真正树立起资本约束、价值导向、兼顾长远的科学发展理念。

完成股份制改革的大型商业银行已经成为中国金融体系的基石,但改革的顺利收官,只意味着中国金融业改革近期目标的实现,中国大型金融机构改革的路还很漫长。展望未来,中国大型银行仍然面临着如何继续深化改革的艰巨挑战。正如本书作者所言——改革发展是“一场没有终结的战争”,只有切实转变经营理念,重塑银行文化,不断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增强风险防控能力,才能真正实现基业长青。

作者单位:中国金融出版社

责任编辑:罗邦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