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战略和历史性任务,是现阶段经济发展的一大热点。本文从产业支撑的角度,阐述了产业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并结合湖南省当前新型城镇化的现状,为长株潭城市群城镇化、地州县域特色城镇化、小城镇农村社区城镇化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思路和模式。
关键词:城镇化;产业
随着“两型社会”建设步伐的加快,国家提出了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低碳绿色、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新型城镇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新型城镇化既是最大内需,也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李克强总理强调“中国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核心发展之路”。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战略和历史性任务,是我国扩大内需的长期动力之所在,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火车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王牌”引擎。
一、产业支撑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构成城市建设动力内核的一系列关键要素的城镇化。总结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城市化历程的经验,一个国家只有具备高度发达的产业分工体系,才能吸纳大量劳动力,为转移人口创造充分的就业机会,推动城市化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一)产业是城镇生存和发展的依托
产业发展是因,城镇化发展是果。只有产业发展了,人有事做、有收入,城镇化才有了必要、可能和基础。产业吸引了资源、劳动、资金和技术向一定地域空间的聚集,对于城镇发展的贡献在于产业的集聚作用。试想,城镇建成了,人口和地域都达到了城镇的规模,但没有产业,居住在城镇的居民无事业可做,无经济来源,城镇只会成为一时的繁荣,而最终会成为空城。从工业化推动城市化的历程可看到,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是无源之水,常见许多中小城市,宽广的马路,空荡荡的开发区,黑黝黝的新区楼盘,这样的城镇化徒有其表,难以持续。
(二)产业是城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产业是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只有具备强大的实体产业发展能力,才能对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才能为城镇化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特别是小城镇化,能集聚农村劳动力,解决农村劳动力蜂拥到大城市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矛盾和弊端,让农民在家乡就可以就业,解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问题,更加人性化,让农民安居乐业,享受城镇化的成果。毕竟城镇化的结果是为了让更多的农民过上幸福的生活,而不是为了城市人口的增多,让农民变成城市中的贫民;基于产业支撑下的新型城镇化,也解决了一系列的诸如户籍问题、教育问题,减轻了大城市的负担,避免了“大城市病”。
二、湖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湖南省城镇化水平从2005年的37.00%提升至2012年的46.65%,年均提升约1.26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同期水平约0.13个百分点,居中部六省第四位。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湖南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需要,是实施“四化两型”战略的重要内容,是富民强省的必由之路。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力争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1.2个百分点,至2015年,城镇化水平超过50%。从目前湖南省产业对城镇化支撑的作用来看,主要表现在:
(一)产业转移与空间转移不同步,导致城镇化水平不高
一是省际间产业与劳动力的逆向流动造成潜在城镇人口流失,我省外出务工的1300万农村劳动力中,有70%流向省外,成为全国第二大劳动力输出省份;二是市域间产业与人口分布不平衡造成城镇人口来源不稳定。三是城乡间产业转移与空间转移的脱节造成城镇化水平“虚高”与“虚低”并存。
(二)产业演进路径与城镇化阶段不协调,导致城镇化实力不强
按照正常模式,城镇化过程中产业演进应遵循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现代服务业的路径。由于历史原因,我省产业演进自起步阶段便跳跃式与摆动式并存,超常规的产业演进路径与城镇化阶段脱节,成为城镇化的制肘,一是轻重工业的倒置不利于形成城镇化的稳定吸纳能力;二是二、三产业间的“摆动式”演进不利于形成城镇化的持续动力;三是产业内部能级提升缓慢不利于满足城镇化的发展需求。
(三)产业组织形式与就业诉求不匹配,导致城镇化活力不足
一是民营经济参与城镇化建设程度不够,我省民营经济以57%的GDP支撑了87.8%的就业,然而城镇中民营企业承担的就业不到20%;二是中小企业就业稳定器的作用发挥不够,我省中小企业户数占总数的98%以上,吸纳城镇就业超过80%,但总体竞争力仍然不强;三是对农民创业支持力度不够,“十一五”期间我省共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1亿元,带动24万人实现就业创业,河南和江西分别发放140亿元和168亿元,远超过我省。
(四)产业空间分布与城市集聚要求不一致,导致城镇化布局不优
一是产业集中度不高造成城镇化集约度不足,我省产业园区近年来加速发展,但对城镇化贡献仍显滞后。二是产业分工不合理造成核心城市带动力不强,如长株潭产业布局基本雷同,没有发挥比较优势和互补优势;三是县域产业分散造成城镇化等级断层,产业的无序分布也削弱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意愿。
三、湖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优势、主导产业选择及发展思路
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把握好两个关键:一是要充分发挥产业在城镇化建设中的先导和推动作用;二是城镇化的推动要有选择、有重点,不能平均用力,撒胡椒面。地方政府应当根据地方的资源禀赋优势和特点,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以点带面,带动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从而为解决城镇就业问题提供产业支撑。
(一)环长株潭城市群产业集群城镇化模式
环长株潭城市群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主城区,次城区望城区、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县、益阳市。
1.产业布局
产业布局的总体思路是:以创造有利于城市群各类产业发展的物质环境、政策环境和空间环境平台为目标,跨城市优化配置生产要素,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建设具有区域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产业核心区和产业发展带,形成一主两次一绿心,一廊三轴六节点的总体框架。一主:长沙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核心发展区;两次:株洲和湘潭两个产业发展次核心;一绿心是指保护性开发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一廊:打造沿湘江生态经济走廊;三轴:培育两横一纵三条产业发展轴线,即东西向的北部现代产业发展轴、南部优化提升发展轴两条横向发展轴,以及南北向的东线产业发展轴;六节点:构筑宁乡、浏阳、韶山、湘乡、醴陵、攸县等六个重要产业发展节点。
2.产业结构
长株潭产业结构的基本思路是:以长株潭城市群“两型”产业建设为目标,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导向,以自主创新为动力,打造产业创新平台,提升产业价值链,促进产业集群。构筑以优势产业为支撑、新兴产业为先导、都市型工业为特色、生产性服务业为配套的产业创新体系。根据地区产业选择基准中的增长后劲、短缺替代弹性、“瓶颈”效应等因素,综合长株潭地区具备的资源、技术、市场等综合分析,将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定位为: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基地、信息产业基地和文化创意高地,中部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中心和现代农业基地。重点建设好钢铁产业集群、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食品加工产业集群、文化产业集群、先进电池材料产业基地、物流产业集群;突出其“研发创新、聚集示范、辐射带动”等功能,大力扶持长株潭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如长沙烟草、浏阳花炮、株洲麻纺、醴陵陶瓷、宁乡服装等,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基地综合竞争力。
3.实现方式
通过打造综合类的产业园区,实现“园”与“城”的融Jj4Sn4MIU7ucX+O7jUsO+g==合和互动。“有产有业”的新型园区,起到融合产业和人口,落实产业,吸引就业人群,形成强大的产业“核聚变”效应。综合类产业园区既是包含了产业的园区,又是新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城市发展提供所需的服务和配套功能。最终实现园中有城,园成为城的中心点,城中立园,城成为园的依托地;通过产业新城、产城融合来吸引产业、吸引人才,实现产业社区与城市社区的和谐发展。
(二)地州县域特色城镇模式
湖南省《十二五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纲要》提出:“十二五”时期,我省重点组织实施特色新型城镇化,即推动长沙县金井镇等100个镇为省级中心镇(含34个示范镇)、长沙县榔梨镇等151个全方位为省级特色镇。要培育和打造区域特色产业,依托区域中心城镇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先进制造、原材料、农产品加工、商贸服务业、房地产旅游休闲等产业,注重建设大城市优势产业链中的中、下游产品和农产品加工基地。
邵东县廉桥镇以中药材市场为平台,大力发展医药产业,目前镇域范围内有中药材市场经营门面1488间,经营户达1200多家,成交额突破50亿元;祁阳县黎家坪镇加快发展水泥建材、机电制造、玻璃制品、农产品加工等四大特色产业,实现工业产值18亿元,年产值过亿元企业达到5家,其中上市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1家;长沙县金井镇引进和培育了金龙铸造、佳海电梯、星驰实业等工业企业和隆平高科、惠农农庄、鹏宇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现代农业项目,2012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8.5亿元;云龙示范区云田镇坚持把花木产业作为全镇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优化花木生产布局,努力提升花木销售产值,2012年实现销售产值1.13亿元;望城区乔口镇围绕渔做文章,开鱼塘、建鱼市、做鱼饮,打造渔都,妇孺皆知;
此外,吉首可结合山区特点,大力扶持蔬菜、椪柑、金秋梨、中药材、花卉苗木、生猪、水面放养等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农、林、牧、渔全面协调发展的格局。岳阳、凤凰古城、张家界、衡阳、炎陵等可依靠现有的旅游资源以及地域传统文化的魅力,努力建设成“品牌旅游中心”和“民族民俗文化展示中心”,打造旅游特色。
(三)小城镇农村新社区模式
1.“公司+社区+农户”模式
由龙头企业牵头,种果树、粮食、葡萄、饲料,盖工厂,办牛羊饲养场、养猪场、养鸡场等,农民以土地入股。不愿外出打工的农民到工厂当工人,或到粮田、葡萄园、果园、饲养场工作。每月有工资,每年有分红,可分配宿舍,按社区模式管理。
2.“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区+农民”的模式
由农民专业合作社牵头,与龙头企业之间订立合同,由龙头企业提供西瓜、茶叶、柑橘等技术、生产资料,并统一收购、销售产品,农民专门生产。改造旧民居或新建居民区,使农民迁入居住。
3.“社区指导下的农民自营模式”
地方政府给农民一定的建房补助,农民自建新房或改造旧房,实行社区式的管理。农民可进行草莓大棚、蔬菜大棚等专业化的生产,社区则组织专业的运输队,帮助农民把产品运往农贸市场去销售;或社区将其改造为旅游点,农民制作手工艺品、办农家乐,出售蔬菜、新鲜水果、土特产,形成小城镇。
参考文献:
[1]袁业飞.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J].中国建设,2012(12).
[2]朱翔.长株潭城市群产业布局优化研究[J].国土资源导刊,2013(02).
[3]黄前柏.产业支撑是城镇化的关键[J].新理财,2013(3).
*本文系湖南省2013年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立项课题(编号:2013ZZ195)、2013年株洲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立项课题(编号:ZZSK131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