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说,从在娘胎起,他就和电影结缘,因为母亲怀他的时候就两个嗜好:看电影与啃甘蔗。李安从小严重偏科,他说他“到现在仍会半夜做噩梦,为解不出数学题而被吓醒”;他天生只会当导演拍电影,“做其他事都不灵光”;在美国蛰伏等待六年之后,李安才迎来他职业生涯里第一次独立执导影片的机会,从此把一生托付给“本来就是冒险”的电影。“第一次有人叫我导演,拿个木盒给我坐,飘飘然蛮过瘾的。”从“父亲三部曲”出发,到《喜宴》,到《饮食男女》,到《卧虎藏龙》,李安一步步登上巅峰。深厚的中西方文化的双重积累,是李安成为电影大师的内在因素。
电影的受众相关性,是现实生活层面的,更是精神文化层面的。李安的电影《喜宴》成了一个文化现象,《卧虎藏龙》也是,《断背山》也是,《色·戒》更是。在李安的电影里,文化与人性是交织渗透在一起的。
【多维品读】
角度一 像李安一样从小学业严重偏科的人一定不少,但能像李安一样清晰地认识自己,并为最初的定位不懈奋斗的人却少之又少。历数前缘、时遇,李安确信自己“只会当导演拍电影”,并为之承受了六年蛰伏及职业生涯早期的艰苦。认识自己,是发展事业的基础。
角度二 我们把目光投向那六年,就可以体会到一个成大事业者必须经历的寂寞、孤苦。“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六年不曾拍一部片、挣一分钱,还得接受旁人不解、嘲笑的眼神,甚至责问,可想而知,年轻力壮的李安压力有多沉重。这时候,等待是其外部动作,而表象以下,他得拿他坚定的信念、积极的心态,以及妻子的关爱来对抗一切。熬过了六年的寂寞,他才迎来独立拍片的机会。“倜傥非常之人”的名单里从此增添了“李安”二字。
角度三 从时间上衡量,那是蛰伏的六年,从思想上分析,那是他在为成为一个杰出的导演进行知识储备、文化积累。他的根植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底子、美学观念、道德伦理,在这一特定的阶段融入了许多西方的因素,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形成独特的双重交织的风格,倾注于作品之中。李安的例子证明:寂寞孤苦中要做的,除了等待,更重要的是积累。
【适用话题】认识自己、忍受寂寞、积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