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中国历史,战争占大多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治与乱的间隙无不伴随着流血与牺牲,有时是外族入侵,有时是兄弟阋墙。前人语云:“宁为太平犬,莫做乱离人”!
在冷兵器时代,马是最重要的战略物资。汉武帝为得大宛国的汗血宝马,不惜发动一场长途奔袭、死伤浩大的战争,唐宋以来各个朝代为得到优良的军马,常常要耗费巨大的资财向西北的少数民族购买。翻开中国的字典,“马”字偏旁的几乎与王字偏旁的一样多,上古时代“王”与“玉”本不可分;而“马”字偏旁的多,则代表了当时的人对马这种动物的认识比今天要细腻和复杂得多,比如“骐”“骥”“骏”“骊”……“礼”管典章制度,主内;马与战争有关,主外。对内的和平发展与对外的反抗或者兼并融合,构成了中国历史的两股洪流。
秦汉以来在雕塑艺术、画像石作品里,马肃立于秦陵殉葬坑底两三千年却丝毫不损当初的机警与敏捷;它世代深藏在戈壁深处却不曾被埋没那飘逸如龙的气度。及至隋唐,它更是勇士们在沙场上的生死伴侣,诗人们浪迹天涯的得力助手,画家们驰誉丹青的爱人尤物,甚至也是美女身边的重要点缀。“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人们在诗歌里反复吟叹它的傲骨;多少代艺术家耗尽丹青描绘它动人的神色;几多匠师寻遍石泥金铜塑造它矫健的身躯。流风余绪,直抵宋元,还产生了李公麟、赵孟兆页这样擅于描绘马的大师。
马为中国文化贡献大矣!
可是别忘了,马在中国古代归根结底最主要还是和战争有关的,“乌骓”“赤兔”“的卢”,哪一匹没有见证过英雄的末路?马是战争的标志物。征战不休,国无宁日,只有马放南山,悠闲吃草,刀枪入库,干戈不起,才真个是天下太平,万民乐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