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不仅是一位杰出的铁路工程师,在清政府和民国政府也担任过各种官职。作为一个11岁就留学美国,接受过西方系统教育的留学生,他的为官之道与众不同。
在美留学的九年使詹天佑从一个普通的中国幼童变成了一个站在世界铁路科技前沿的青年才俊。他满腔热情地希望报效国家,他说:“我的使命就是以创造性建设谋求社会进步。”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回国之后的詹天佑很快发现,一个单纯的工程技术人员是无法干成大事的。例如,他主持修建京张铁路时,按照规划,线路要穿过清朝贵族广宅的坟院,结果遭到了广宅乃至受他贿赂的上级主管部门的百般阻挠。目睹、亲历了这些事情,也审视了自己所处的环境,他逐渐明白,在清末封闭落后的社会背景下,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必须有一定的官职,否则连机会都得不到,遑论做成一件大事。
将历来被大多数知识分子判为二途的“做官”与“做事”合二为一,是詹天佑对当时中国社会背景的深刻认识,也是他最现实的选择。
【多维品读】
角度一 中庸不是简单地折中,而是通过行动,在矛盾中求得适度统一,是在遵循一定原则的前提下,寻求各方的协调与和谐。整体阅读、感知这则材料,詹天佑达到的境界就是“做官”与“做事”的动态平衡。以“谋求社会进步”为理想,并以“创造性建设”去实践这个中心点,詹天佑在保证以上内容不变的基础上,又结合了现实,通过“做官”这一手段来引进西学,逐渐趋近自己的目标,既保持了一个工程技术人员的纯粹性,又能较好地处理与统治者的关系,是儒家中庸之道在现实社会中成功践行的典范。
角度二 如果从詹天佑与现实的碰擦、磨合之全过程着笔,可以发掘出理想及其实现的主题。其中“做事”即其奋斗自强、永抱理想的一面,“做官”则是他立足现实、适时妥协的一面,两厢磕磕绊绊、如影随形,并灌注一个思想者的一生。理想的实现总是不易,而此模式于人类社会具有普遍意义。
角度三 笼而统之,詹天佑的人生选择还可以用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事例,只是有点浪费的嫌疑。
【适用话题】中庸、理想及其实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