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南方人物周刊》作为国内影响力较大的新闻期刊,富有人文关怀,肩负社会责任与使命,努力谋求社会公共领域的建构。创刊以来,既得到知识分子的肯定,又获得了丰厚的市场收益,其编辑理念为中国期刊的成功运作提供了借鉴意义。
[关键词] 《南方人物周刊》 人文关怀 公共精神
[中图分类号] G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3) 03-0040-03
在媒介多元化与受众选择多样化的今天,受众定位和功能定位成为影响媒体生存、发展的重要环节。“我为谁服务?我为他(她)们提供什么?”媒体在长期的报道中会传递什么样的价值,媒介所建构的符号现实与社会文化各层面的观念现实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些都是媒体必须思考的问题。
党和政府的喉舌曾是中国媒体的集体自我身份认同,政治属性成为媒体主导并且是唯一的认同来源。这使得中国媒体的角色地位和社会期望及媒体行为之间取得了空前的一致,身份不成为问题。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提速和全球化趋势的凸显,媒体原有的身份被解构和淡化,新的角色意识要求得到表达和认可。由于目前还暂时缺乏一个具有整体性的身份界定来统一这些新的角色力量,因此媒体身份失去平衡,面临危机[1]。对于媒体来说,“我是谁”作为一个身份问题就被提出来,与此同时,建构新的中国身份的尝试也在进行中。
创刊于2004年6月的《南方人物周刊》历经九年的发展,以其独特的报道视角和内含的人性关怀逐步成为中国首屈一指的新闻期刊。在当代中国的媒介场中,它以什么样的编辑理念建构自我身份认同?它渗透着什么样的价值取向?扮演了什么角色?
1 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
《南方人物周刊》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旗下《南方周末》出品,刊物的宗旨是“记录我们的命运”, 以“平等、宽容、人道”为理念,关注那些“对中国的进步和我们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在与命运的抗争中彰显人类的向善力量和深遂驳杂的人性魅力的人”。在经历过“假大空”“高大全”时代的国人眼里,这本期刊的确“在这个个体被形形色色的宏大事件、观念所遮蔽的时代”,“触摸到了具体的、生动的、能够与这个时代相互印证的个人,将他们真实地、生动地呈现给了读者”。所谓“重新打量每个生命”,即抵达人的真实、时代的真实。在记录人的命运中体现一种人文关怀。十七大强调“以人为本”,突出尊重人的发展,突出对人的关怀。近几年电视人物访谈类节目大行其道,也反映出媒体对“人”的日益关注。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事物都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南方人物周刊》无论是宏观上的定位,还是具体的内容采制,都很好地诠释着这些理念。
以人为本首先体现为对普通老百姓的个体生活、精神世界的本真展示,对他们人格与生命的尊重。以人物报道为例,转型时期的中国,新闻报道发生了范式革命,人物报道由过去的“高大全”还原为一个真正的人,即由宏大叙事回归到细节与温情。
以人为本还体现为杂志平等的精神气质。《南方人物周刊》主编徐列曾说:人物周刊的应运而生,正是要找到一条超越于权力和金钱之上的人的尊严,那就是弘扬平等、宽容和人道的价值观。我们承认,由于历史的客观原因,人一出生就带着不平等的烙印;人的能力也有大小,地位有差别,财富有多寡,但我们要强调的是人格是平等的。人物周刊更多地把自己定位为一个精神产品,希望人物身上人性的力量和思想的光芒能给这个物欲尘上犬儒流布的社会一点精神的滋养,他们的地位固然有高低,但他们的精神价值和人格魅力则在同一维度上照亮了人类的前路[2]。某种程度上来说,人格的平等是一把能打开所有人心扉的钥匙,是弘扬真善美、引领人们提升精神高度、追求理想人生境界进而建构和谐社会的秘密通道。
2 责任意识与使命感
今日之新闻即明日之历史。当然,要使得新闻与历史产生如此密切的关联,意味着媒体要有责任与抱负。古今中外,严肃的媒体往往以历史档案记录为追求目标,期待着未来能成为可靠、权威的历史研究资料。中国现代新闻史上,著名的报业经营家史量才曾提出“史家办报”的思想,其核心即在于社会责任。作为国内人物类综合新闻期刊的领头羊,《南方人物周刊》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感,致力于“为历史留存一份底稿”。在此目标下,刊物尽量全面地呈现完整的社会环境,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阶层均有涉及,协调社会各子系统关系,发挥整合作用,既引导舆论又监督环境。
在该刊封面人物中,国学、历史、经济、美学、性学等专业领域均有学者代表,这既符合刊物倡导的多元价值取向,更体现了刊物的文化责任。要营造积极、健康的文化环境,在媒介运作商业化的今天实属不易,美学、物理学、国学等较为冷僻的学科知识要顺利进入公众视野并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更是难以做到。那些学识与人品均令人钦佩的前辈们,其一生之思想精华要到达读者眼前,往往要越过当前消费文化热点的重重阻隔。媒体的双重属性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传媒生产力,但对利益的追逐也导致媒体品位、格调降低,比如为迎合读者需要,对影视红星进行狂轰滥炸式的报道,而严肃的文化、科学、艺术问题乏人问津。正如许多人感叹,今天的媒介大环境是:明星取代了模范,美女挤走了学者,绯闻顶替了事实,娱乐覆盖了文化,低俗代替了端庄。媒介过分娱乐化、商业化、媚俗化,单纯着眼于经济效益和所谓的“吸引眼球”,缺乏起码的社会责任感,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丧失了正确的判断力和社会良知,带给受众的是碎片化的八卦与谈资。面对娱乐泛滥的低俗弊病,《南方人物周刊》塑造积极向上的文明形象,在精神文化层面的引导上不遗余力,志在为读者“奉上一席精神的盛宴”,而这精神盛宴的制作其实就是文化软实力的建构过程。
《南方人物周刊》关注中国人的命运与国家前途,虽未将“爱我中华”等宣传语挂在嘴边,但心之所系永远是国家与民族。诚如该刊在推出《百年家族》系列的策划语中所言:“当我们回顾历史,我们最想弄清楚的是,我们从哪里来,以便知道我们想要和可以往哪里去;我们可以知道,我们在哪儿前进了,又在哪儿倒退了,哪些方面超越了前人,哪些方面却原地踏步。”无疑,审视与反思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发展。
因为责任与使命,杂志在经济利益、市场追求之外,自觉地承担起监督与引导之职。2006年,《南方人物周刊》即因出色的表现被誉为中国最具成长性的媒体。面对众多的荣誉与期待,该刊表示:它(杂志)不会改变初衷,不会将视线从人物转移到物质那儿去,转移到资本那儿去,转移到任何时髦的泡沫那儿去。
3 公共精神的倡导
《中国周刊》总编辑朱学东认为:在复杂的现实环境中,一个负责任的媒体,其价值判断应与时代潮流文明进步相契合,尊重关怀基本的人性[3]。《南方人物周刊》定位于中高端读者,突出从人物故事中感悟时代的变迁和人性的魅力,兼具《南方周末》“精英式”和《三联生活周刊》以文化视角与人文关怀的思路处理新闻信息、温文尔雅的叙事风格。在中国知识界有较大的影响力。在公信力、权威性和可读性方面体现出鲜明的理性色彩。尽管新闻性周刊的文化也脱胎于大众的、市民的电视文化和报纸文化,但是它们自觉致力于“影响有影响力的人群”,普遍有着更高层次的社会关注、经济关注和文化关注,在传播现代文明,推动民主化、法制化进程,主张新的生活方式以及强调“人性”“人权”等方面有着更加自觉、频繁而又深入的报道。这些报道不是简单地停留在表象层面,而是立足于历史、文化和社会,富有洞察力和思辨色彩。
公共精神的倡导体现在对教育、环保、医疗等公益事业的报道与相关活动的策划组织上。当社会各界人士纷纷组织发起乡村免费午餐、衣加衣温暖行动时,《南方人物周刊》希望借助自己的宣传平台让更多人关注乡村青少年的智力、心理发展以及当地的文化建设,于是联合其他机构发起“乡村启蒙”图书馆计划,为乡村青少年打开看世界的窗,进而改良乡村地区的文化土壤。公益事业的报道、组织能服务社会公共事务,又能实现媒体品牌价值的增值,可谓一举数得。
公共精神还体现在人物报道的价值取向上。无论报道对象是名人还是普通人,该刊的价值取向都倾向于找到个体与社会的关联点,倾向于解读人物身上的公共意义。《南方人物周刊》2004年第7期推出“影响中国公共知识分子50人”特别策划,入选标准为: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对社会进言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其推选的“青年领袖”涉及社会各行各业的精英,从科学家到政治改革家,从法律从业者到普通民间志愿者,他们关注老百姓的教育、健康、个人合法权益的实现等系列问题,其奋斗的终极目标之一是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保障公民基本自由,进而促进整个社会实现自由。
4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契合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南方人物周刊》擅长在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之间游走,并巧妙地与主流意识形态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既赢得市场又赢得身份,同时确保政治上的正确性。
以该刊打造的“青年领袖”为例。自2005年推出“青年领袖”评选活动以来,截至2010年,人物构成比例分别为:娱乐体育明星13人,占24%;传媒人9人,占16%;企业家7人,占13%;学者14人,占25%;文化艺术工作者7人,占12%;公共领域人物5人,占9%;其他占1%。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该刊有强烈的主流话语表达倾向,体现在人物选择上,官员、经济界、知识界人士这三类可以影响国家走向的人群所占比重较大。媒体定位的理想状态是“影响有影响力的人”,主流媒体共同的野心均在于此。对志愿者、环保人士的关注可以看出该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琳琅满目的消费读物中有点曲高和寡的意味。文体明星所占比重之多,反映出刊物在话题的选择、热点的追逐方面,注重对市场的快速捕获,以及对以“80后”为主体的年轻一代读者需求的满足。《南方人物周刊》尝试在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游走,努力建构起自身的媒体身份认同,在当下文化形态中占有一席之地,各大网站对该刊文章的重视即是明证。
成功的媒体必然离不开成熟的编辑理念与受众定位。《南方人物周刊》坚持平等、正义、良知、理性的原则,站在公民立场上,坚持发出自己独立的声音,提供给受众新的生活理念与思想,通过挖掘人物故事引领社会变革,其发展模式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