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犹太保镖

2013-12-29 00:00:00陈敏
文史月刊 2013年3期

孙中山一生曾多次身临险境,每次都在保镖的护卫下化险为夷。在他的保镖中,加拿大籍犹太人莫里斯·科恩的经历尤为传奇。1922年,支持中国革命、敬仰孙中山的科恩毅然远渡重洋来到中国,担任孙中山的保镖,并且由孙中山亲自给他起了个中国名字——马坤。由于他善使双枪,且枪法极准,因此得了个外号——“双枪马坤”。凭借这对枪,马坤多次救孙中山于不测,而且在孙中山病逝后,他还一度做过孙中山夫人宋庆龄的保镖。

一、毛遂自荐保护伟人

1889年,科恩出生在波兰的一个犹太家庭,后随父母迁居英国。少年科恩是个经常打架、偷窃的坏孩子,进管教所是家常便饭,这让英国的警察头痛不已。1905年,警察将科恩“发配”到曾是英国殖民地的加拿大,希望那里的“善男信女”能够感化他。

在加拿大,科恩依然积习难改,赌博、偷窃、诈骗……

有一天,一个赌徒输了钱后偷了赌馆老板中国人马三的钱,被科恩当场捉住并痛打了一顿。事后,马三炒了几个中国菜,盛情款待了科恩。吃着可口的菜肴,喝着中国的烧酒,马三向科恩打开了话匣子。

原来,马三是孙中山建立的同盟会北美分会的一员,他向科恩讲述了中国的形势。科恩第一次听到了“孙中山”这个名字,他被马三讲述的那些传奇感动了,非常支持中国革命,还不断向马三打听有关孙中山的事迹。

1912年初,民国政府初创的消息传到加拿大后,科恩在行动上迈出了亲近中国革命最为重要的一步。2月的一天晚上,在马三的引荐下,科恩加入了同盟会。当时,科恩暗暗发誓,要把一生贡献给孙中山的事业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开始为中国革命者购买、运送弹药,传递信息,还帮助同盟会训练士兵,他的名字也渐渐为孙中山熟知。

1913年,科恩怀揣着做房地产生意挣来的一万英镑回到英国探亲。一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科恩应征入伍。在部队生涯里,他练就了一手好枪法。

一战结束回到加拿大后,经济的萧条使科恩的生活变得艰难起来。1922年初,心灰意冷的科恩打算远赴中国香港发展。就在这时,孙中山给他发来信函,请他找加拿大的铁路承包商来上海,讨论修筑广州至汉口铁路的事宜。接到孙中山的信后,科恩欣喜若狂,他终于有机会见到心目中的革命伟人了。

1922年11月23日,科恩和华裔铁路承包商洪先生来到中国。除了谈生意,他还有一个小小的私心:留在孙中山身边工作。

经孙中山的好友引荐,科恩来到上海莫里埃街29号孙中山的居所。一见面,科恩就干脆明了地对孙中山说,自己想做他的保镖,永远追随他。孙中山打量了一下这个身材不算高大却结实健壮的外国青年,笑笑说:“这可是危险的活儿呀,我既没有私人军队,也没有权力保障,可想要我脑袋的人倒不少啊!”

科恩认真地回答说:“放心吧,我会全力以赴的,是你的人格力量感染了我。”孙中山考虑后,任命他为副官,并给他取了个中文名字“马坤”。

从此之后,人们发现,孙中山身边多了个裤袋里塞着大号左轮手枪的外国保镖。

二、人送外号“双枪马坤”

作为保镖,马坤尽职尽责,他寸步不离地跟着孙中山,犀利的目光注视着一切可能发生的危险。他身体强壮,拳脚功夫了得,而且枪法极准,很快便升任保镖头目,还训练了一批职业保镖。

一次,在前线视察时,一梭子弹向孙中山射来,马坤伸出左手将孙中山一推,自己的左臂却被打伤了,所幸并无大碍,战地医生马上给他做了紧急包扎。养伤期间,马坤想到了一个问题:假如子弹打到我的右臂,比较严重的话,那我岂不是永远不能开枪了?于是,伤好之后,马坤开始练习左手射击。不久后,他就能左右手同时开枪了,而且两只手的射击速度几乎一样块。自此,人们称他为“双枪马坤”,这个名号也越叫越响了。凭借这对快枪,他曾多次救孙中山于不测。

但是马坤仍不时地暴露出早年的恶习。身为保镖头目,他的收入很可观,但除去吃喝,他的开销大多用在了女人身上。每个月领了薪水后,他都会到香港的花船上“找点乐子”。孙中山得知后恼怒地警告马坤说:“如果你再敢上那种船,我就把你扣起来!”马坤这才懊悔不已,向孙中山痛下保证决不再犯。

1925年3月2日,孙中山因肝癌在北京逝世。当时,马坤正奉孙中山之命在加拿大采购武器。听到消息后,他立即启程返回中国。但遗憾的是,他最终没能赶上在中央公园举行的公祭。4月2日,马坤参加了孙中山灵柩的安放仪式。

1929年,孙中山遗体移葬南京紫金山,马坤被邀请参加葬礼,他将孙中山的遗体从北京西山碧云寺一路护送到了南京。他回忆说“我是到场的唯一欧洲人。我意识到这对于我来说是一种殊荣。但不知怎的,我无法感到高兴,即使我应该高兴。”

三、豪爽仗义不畏强敌

孙中山逝世后,马坤没有回加拿大,而是留在香港、广州一带寻求就业机会。1927年初,他应宋子文的邀请,到中央银行工作,专门看守储藏贵重物品的地下室,并监督金条和纸币的兑换。

抗战爆发后,马坤在香港、重庆等地一度担任宋庆龄的便衣保镖。宋庆龄出外进行演讲或募捐活动时,马坤都威严地站在她的身后。宋庆龄也非常信任他,甚至把他当成了自己的代言人。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很快打下了香港。马坤因为曾在国外发表援华抗日演说,被日军关进了设在赤柱岛的集中营,并经常遭受日本兵的严刑拷打。马坤性格刚烈,不甘示弱,结果可想而知,他为此吃了更多苦头。日本兵残忍地折磨马坤之后,把他送回牢房。马坤十分虚弱,有生以来第一次萌生了寻死的念头。

同被关在集中营的进步国际记者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偷偷搞到了一条船,他准备趁天黑和另外三人逃离集中营。因船上还有空位,爱泼斯坦便邀请马坤同行。马坤当时已52岁,考虑到自己年纪大了,又有脉管炎,担心在行动中拖大家的后腿,便婉言谢绝了。不过从这件事上他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打消了自杀的想法。

1943年9月,由于交换战俘,马坤被释放,他回到了加拿大。在那里,他与一位漂亮的女性朱迪丝结婚,过起了温馨的家庭生活。日军投降后,马坤很是兴奋,他撇下妻子,只身一人重返中国。然而此时的中国正处在内战的边缘,马坤很快就发现,“似乎没有人理我,整天无事可做”。于是,他返回了英国。

1955年10月3日,在英国的马坤应邀出席中国大使馆的招待会,中国驻伦敦代办处邀请他访问北京。在北京,马坤受到了很好的礼遇,受到了宋庆龄和周恩来的接见。周恩来在宴会中亲自向他敬茅台酒,并用英语对他说:“莫里斯,老朋友,祝你健康长寿。”马坤感动得热泪盈眶,他回英国后向朋友说:“周总理亲自走过来向我敬酒,这不是人人都能享有的待遇。”

马坤希望这次中国之旅能为撮合国共关系出点力,因此他打算去台湾访问,并向蒋介石的私人秘书发了一封电报,却被台湾方面以“时机不合适”为由拒绝了。这让他十分生气,只好从香港飞回英国。

1970年9月,马坤病逝于英国。在他的葬礼上,除了亲戚、熟人和记者外,还有来自中国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