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山垂首,山川河呜咽,吕梁人民尊敬和爱戴的原吕梁地委书记王国英同志,真实、从容、平静地走完了他的人生历程,享年92岁。原省政协主席郭裕怀同志在遗体告别仪式上,书写一副挽联:“廉洁无私天可鉴,为民苦干地自知,国英千古。” 这幅挽联既是王国英同志一生的真实写照,又说出了大家心里所思。
王国英同志是1976年底调吕梁工作的,他在担任吕梁地委书记的六、七年里,走遍了吕梁的山川乡镇,访问了干部工人农民,吃过了常人未吃的苦,干过了常人未干的事。为改变吕梁面貌,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他,干干净净来,洁身赞誉走,留下了绿树常青,留下了口碑常在。
他调吕梁工作的那年,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百业待兴,各方各面面临整顿,思想有待统一,工作量可想而知。他通过座谈、走访,深入了解情况,对吕梁的整个现状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与估量,并和当时担任第一书记的王铭三书记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研究,取得共识。王铭三书记曾给我讲:“国英同志对吕梁的看法是正确的,你应当支持他的工作!”
王国英同志担任吕梁地委书记期间,为党为人民做了许许多多的实事、好事,20多年过去了,我能记起的已经有限了。
拨乱反正是当时的一件大事。他通过座谈走访,了解到还有许多冤假错案没有得到纠正,于是充实、加强了落实政策办公室,平反了一大批冤假错案,使许多老干部得以昭雪,恢复名誉,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
在那个年代里,各种运动真不少,他对当时的“清查”好像不怎么感兴趣,他发动、带领机关干部修河壩,亲自规划,亲自组织,亲自监督,亲自动手。要求一定挖到三米深,才许打地基,灰沙比例、石头安放都要按技术要求办,不按要求办的返工重来。在他的严格要求下,机关干部打的大坝质量没的说,经过20多年,几次洪水考验,坚不可摧。
他走村串户,了解农民生活疾苦。在离石的赵家山与时任县委书记的郭裕怀同志搞起了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这在小岗村之后是第二家,并大胆地在全区推广,为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这个做法在全省乃至全国也是走在前列,受到了省和中央领导的重视,新华社、人民日报发表文章予以支持和赞扬。
面对吕梁童山秃岭的状况,他号召并安排全区植树造林,并亲自带领机关干部到云顶山、凤山栽树,亲自选地点,亲自选树种,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尤其对公路两旁的植树更是牵挂在心。每年到植树季节,他就在公路上跑,哪个县的植树,不够格、不规范、质量差,肯定要受到严肃的批评,说不定还得返工重来。在他的严格要求下,那时的吕梁公路两旁就没有不植树的地方。
为了提高城市品味,他亲自参与城市规划设计,并督促计委立项,亲自跑省里要钱,他要把东川河打造成人工湖,南北两岸要修建休闲公园,所以不仅两岸有坝,而且两岸都要栽树、种花、铺草坪,做成个像模像样的休闲公园。他亲自给沿河公路起名为滨河路,分南北,沿用至今。滨河北路,他想搞成文化区,故党校、卫校、会校、技工学校等,都是他亲自参与设计、立项、申请资金建成的。人民医院、文化局办公楼、电影院、离石中学等等那时较好的建筑,都是在他的亲自参与和督促下搞起来的。在经济困难的年代里,能做到这一点,实属难能可贵。
在遗体告别仪式上,省供销社的同志介绍生平后,这样评价他:
王国英同志早年受进步思想影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追求光明,投身革命。在革命战争年代,不怕苦、不怕死;在和平建设时期,作风务实,工作扎实,敢讲实话,坚持原则,深入群众,不图名,不图利。
王国英同志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改革开放,在大是大非面前始终具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王国英同志的一生有非常可贵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他重视实践、重视一线、重视群众并身体力行;他对同志诚恳,对工作高度负责,不论在什么地方,总要干成几件为百姓谋利益的大事实事,他的人品、官品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赞扬。
王国英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是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一生。
他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清正廉洁,平易近人,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和人民公仆的本色。
他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品德高尚,工作勤奋,政绩显著,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在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是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党的好干部,人民群众的好公仆。
他的离去使我党失去了一位好同志,革命战线失去了一位老战士,我们失去了一位好书记。
王国英书记永远活在我们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