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平时就喜欢与歌妓开玩笑,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第10卷就载有一个小故事,说的是苏轼在钱塘时,有两位歌妓要求脱籍从良,这本是好事,苏轼当时也正大权在握,暂时代理知州职务(因知州正值出差),对两位歌妓的请求,苏轼的判词却仍然是善谑多才:一位歌妓因“人老珠黄”,没什么太多的观赏价值,就称之为“九尾野狐”,随你的心愿从良就便;而另一位则因色艺俱佳,如批准从良,走后就会空“冀北之群”,意为让那些远道而来的客人不能有称心的歌妓陪伴,所以没同意她的从良申请。
无独有偶,一次,苏轼从杭州被召回京路过镇江,朋友林希正任润州(今镇江)知府,挽留宴会时,妓营中传出文书,有一位名叫“郑容”的歌妓要求脱籍,而另一位唤作“高莹”的歌妓也要求从良。知府就把这些文书呈给苏轼,以决定两位歌妓的去留。苏轼就在文书后题词(《减字木兰花》)道:“郑庄好容,容我尊前时坠帻。落笔风生,藉藉声名满帝京。高山白早,莹骨冰肌那解老。从此南徐,良夜清风月满湖。”两位歌妓不解其意,就拿给林希看,林希哈哈大笑道:“好一个苏东坡,这是在判词里玩弄文字打哑谜。”原来这首词竟是“藏头诗”,词的每句首字连起来读,正是“郑荣落籍,高莹从良”两句话。知府当即对她们说:“苏大人这首词分明是批准让你们脱籍从良的。”并马上就安排对这两位歌妓的处理。
《春渚记闻》也记载有苏轼的一则幽默故事,说的是苏轼在即将离开黄州奔赴汝州时,州里为他饯行。歌妓李琪几年里未得到他的一词片纸,于是赶紧趁此机会,解下围在脖子上的丝巾,请苏轼题字留念。苏轼留诗:“东坡七岁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琪?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留诗。”前两句先检讨自己在黄州的7年间,竟为什么没有给李琪写过一句话,而后接写就像当年杜甫在西川时,虽时见海棠可爱,却到底没有写出一首海棠诗。诗的巧妙处就在既赞美李琪像海棠一样艳丽,又自比老杜道出为何不题诗之原由;而李琪读后心里也很满足。
苏轼还常常拿歌妓与朋友开玩笑,尤其喜欢与大通、仲殊等和尚朋友戏谑。在杭州时,苏轼常常与他的和尚朋友们到西湖游乐。一次,深知大通老底的苏轼竟带了歌妓前去拜访,要看看所谓的圣僧见了女色动心与否。大通是杭州“静慈寺”名僧,本名“善本”,“大通”是皇帝所赐之号。大通见苏轼带了歌妓前来,不禁怒形于色:“本禅师早就远离尘世,不近女色,你为什么带一个歌妓来看我?”东坡见状,即正言道:“我让这位女孩为您特献一曲,是决不会玷污您的听觉。”便当场写了一首小词(《南歌子》)让歌妓引吭高歌。词云:“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借君拍板与门槌,我也逢场作戏不须疑。溪女方偷眼,山僧莫皱眉;却嫌弥勒下生迟,不见阿婆三五少年时。”苏轼此词语语含讥,直揭大通老底。词开篇就连提两问:禅师您唱的是哪家曲子,继承的是哪派之风。据说大通年轻时也是风月中人,并不是六根清净的圣僧。所以接下来又说,我现在也是想学学您当初啊,有什么稀奇的呢。“借君拍板与门槌”是说借用你讲经说法的拍板与棒,照你的样子讲经说法。这是因为僧人在说法时,每到紧要处,往往要以棍击案(称“棒”)或者大声叫喊(称“喝”),故称“棒喝”。然而苏轼在这里偏不称棒,却称其为“门槌”,表示对佛门“清规戒律”之不屑,以示嘲讽。“我也亦逢场作戏,不须疑。”其意是请您不必埋怨我们。下阕直接描写这位圣僧对歌妓的反应。“溪女”当指歌妓,是东坡代其自谦的称呼,与“山僧”相对成趣。那妓女才偷偷地瞟了你一眼,你就在意发怒了,这就说明你心中并非没有她;那装模作样的怒形于色正反映了她的到来,在您心中所掀起的波涛巨澜。最后佯作感叹:“却愁弥勒下生迟,不见阿婆三五少年时。”是说“只怪那些年轻的僧人(弥勒)出生得迟,没有看到你(阿婆)美好的青年时代啊。”短短一词,笑谑而已。
苏轼还有一篇《方山子传》,是记载自己的好友陈慥,号“方山子”,从洛阳到蜀地时,就曾载两个侍女,自己则威风凛凛穿戎装骑骏马,每到一处山水美丽的地方,就在那里停留数日。当人们看到他英姿勃勃凛然难犯的模样,都惊悚不已,认为是天外客。10年后,他来到黄冈造房,但只一人居住,自号“静庵居士”,修炼长生之道。为什么一回到家中陈慥就这样窝囊了,原来是他的老婆在家庭特别具有统治欲,长期把陈慥压得透不过气来。故苏轼写诗笑耍他说:“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陈慥一个人躲在黄冈,苏轼就写词(《临江仙》)笑他:“细马远驮双侍女,青巾玉带红靴;溪山好处便为家,谁知巴峡路,却见洛城花。面旋落英飞玉蕊,人间春日初斜;十年不见紫云车,龙邱新洞府,铅鼎养丹砂。”词中的“龙邱子”,就是指陈慥,昔日载着侍女游山玩水,现在竟然修炼养生之道,岂不令人大牙笑掉。
苏轼不仅自己喜欢与歌妓嬉戏,而且对那些与歌妓相知的僚属也格外垂青。他在杭州做知府时,就有一个也是宋代有名的词人叫毛滂的僚属担任“法曹”(主管治安)。毛滂在任时与一名叫琼芳的营妓偷偷相好,他任期届满,要离开杭州到别处赴任,无奈之余,写了一首词(《惜分飞》)送给心上人,以表离情别意:“泪湿兰干花着露,愁到眉峰碧聚;此恨平分取,更无言语空相觑。断雨零云无意绪,寂寞朝朝暮暮;今夜山深处,断魂分付潮归去。”在苏东坡举行的宴会上,琼芳就唱了这首词。东坡得知词作者是刚离任的毛滂,就自责道:“属下竟有这样杰出的词人而不知,这是不该出现的过失。”于是成人之美,立刻修书,并派快马将毛滂追回,让他和琼芳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