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陕西半坡人面鱼纹盆的出土,震惊世界。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一个标本,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发掘清理出房屋遗迹40多座、地窖200多座、灶坑80多个、柱洞400多个,以及陶窑6座和墓葬170多座,出土了近万件生产和生活用具,以及大量的彩陶、雕塑饰品,其中人面鱼纹盆最为珍贵。
人面鱼纹陶盆高16.5厘米,口径39.5厘米。陶盆是以细泥为原料,捏成型后着彩,放在窑里烧制而成的彩陶器,陶盆本身是红色,盆上的花纹是黑色。人面鱼纹盆内壁的人面作圆形,头顶有三角形头饰。五官部分近似人面的形象,口衔双鱼。人面的耳部各绘一条鱼,衔着人耳。半坡人为何刻出如此独特的人面鱼纹?这个谜团,也一直困扰着古民俗研究的专家学者。笔者经过十余年的研究考证,直至发现“黑衣壮”所佩戴的奇特双鱼对吻饰品,才对半坡人面鱼纹盆里暗藏的这个千古之谜,豁然开朗。原来,人面鱼纹盆里的鱼图案,是艺术化了的双鱼项圈、双鱼耳环、立鱼头饰。
“黑衣壮”是壮族的一个分支系,总人口约5.2万,聚居在广西那坡县。黑衣壮妇女佩戴的银项圈,两端都制成鱼形状,有如双鱼对吻。黑衣壮的双鱼吻饰品让我兴奋。半坡人面鱼纹的嘴部有对吻的双鱼,不就是用艺术化图案表现出来的双鱼项圈吗?双耳不是佩戴着鱼形耳环吗?头上不是顶着鱼形头饰吗?半坡人面鱼纹盆上的人像,简直是一个现代黑衣壮女人的翻版。
半坡人面鱼纹盆的背景,是半坡原始人的生活场景,是一群使用石器的人。这些半坡人去了哪里?又来自哪里?黑衣壮的祖先与半坡人是不是同一个部落的人?在壮族的传说中,布洛陀是壮族先民口头文学中的神话人物,是创世神、始祖神和道德神,功绩主要是开创天地、创造万物、安排秩序、制定伦理等。《布洛陀》长篇史诗则描述了布洛陀造天、造地、造太阳、造日月星辰、造火、造谷米、造牛等的“造化”过程,有的地区的壮族人认为姆六甲是布洛陀的母亲,是专管生育儿女的女神,又称“花王圣母”。如果壮族的最早祖先是半坡人,那么,半坡人面鱼纹图中的半坡人就是花王圣母。“花”与“娲”在南方土语中发音相近。花王圣母是不是传说中的女娲?如果是的话,女娲作为这个半坡人的女王,戴双鱼项圈,佩双鱼耳环,头饰鱼顶,头发中别着一个白色弧形火焰饰物,要说多美有多美。
史料缺乏,如何推测黑衣壮的祖先是半坡人呢?只能从信仰中寻找蛛丝马迹。半坡人最初的主流信仰是巫教,巫教是母系氏族时期的原生态宗教,主要内容是万物有灵,对祖先尊崇,对自然敬畏,有拜火、崇鱼、敬狗等内容,以象征女权主义的女性跳神为主。拜火表现为燃蜡烛及崇黑,即蜡烛烧后的黑灰烟的色彩。进入黄帝、炎帝、蚩尤三祖并立时代,已是男权时代。黄帝部落占驻中原黄河流域,其信仰发展为以男权为主的中原原始道教,与巫教并存。炎帝前期及蚩尤时期占驻着长江流域,其信仰发展为与巫教并存的师公教。蚩尤战败后,其部众分两股分别向南方、北方边地逃窜,南迁的人被称为蛮,北迁的人被称为胡。其信仰也分裂为二:南巫北萨,即南方仍以巫教性质的师公教为主,北方以巫教性质的萨满教为主。古代称壮族有“沙人”的称谓,说明壮族的族名读音与“萨满”有谐音的关系。萨满教的师公傩头与南方师公教的傩头,是一模一样的蚩尤头像。壮族流传的民歌《枫叶歌》中说:“三月初三是大节,家家门口插枫叶;枫叶是我祖先种,能镇鬼来能驱邪。”这首民歌也流露出壮族的祖先中有《山海经》中描述过的枫树神蚩尤。黑衣壮是如何从半坡迁移到广西那坡来的,有可能从陕西到昆明,再迁到广西,也可能从陕西迁到湖南,再南越五岭到广西。黑衣壮具体的迁移路线,还有待发现新的历史依据。
我很小的时候,就听父母说过,鱼可以变为龙的,泥鳅可以变为龙的,而蛇不会变成龙,因为鱼和泥鳅有长须,而蛇没有长须。可见,龙是鱼变的,暗含一个原始信息,中国龙的起源之一是鱼。黑衣壮的崇鱼的信仰依然保留在饰品中,而图腾早已从鱼发展为龙了。
半坡,那坡,坡还是那个坡,但人已不是那时的人了。半坡与那坡,是一种冥冥中的暗合,还是一种有意的传承?从半坡人面鱼纹盆中的女人双鱼图案复活出来的黑衣壮女人的双鱼项圈看得出来,女人爱佩鱼的习俗几千年不变。半坡人面鱼纹盆里的美丽女人,在历史中半睡半醒,那双鱼项圈、双鱼耳饰、立鱼头饰,仍散发着一种不可名状的古典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