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毫益寿 读帖养心

2013-12-29 00:00:00李忠东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3年4期

我原来弱不禁风,经常感冒。自从2005年退休喜欢上书法之后,经常写字读帖,现在身体已经强壮许多。

传统医学一贯强调,“养生之要,首在养心”。练习书法实际上就是从养心的角度来养生。练习书法讲求姿势正确,即要求头正身直、臂开足安、悬肘松肩,又要求息气凝神、排除杂念,意力并用,动静结合,既增强了手、脑的协调能力,又锻炼了四肢的功能。可以说,练书法不但是一种艺术享受,也是一种健身活动。习书者把人体精气神贯穿于字里行间,在陶冶情操的同时开阔了视野。练得一手好书法,必须心手双畅,心无旁骛,目不旁视,集全身之功力于笔端,和气功有异曲同工之妙。既可舒活经络、畅通脉息,也能使人情志舒畅、体质增强。

书法与气功相通,讲究静以修身,俭以养性,自古便有 “书画人长寿”、“寿从笔端来” 之说。书法家中长寿者大有人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老一辈革命家董必武活到89岁,与他喜欢书法不无关系。他认为,“写大字就是最好的运动”,将在室内写字称之为书法运动。董老写出来的字雄浑飘逸,自成一体。戎马一生的萧克上将文武双全,酷爱习书,年过百岁,依然鹤发童颜,精神矍铄,享年102岁,如此高寿,与他淡泊名利、致力于文学、书法等艺术创作密不可分。

根据自己10年来的体会,我认为动笔书法时,首先,要专注于字的间架结构和气势动律。一身之力从腰部开始,以意念带动肩、臂、肘、腕、掌,最后贯注于五指。在全身使劲时,所有的肌肉都在进行小强度的收缩运动,对四肢和脾肾的锻炼很有好处。由于把气运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因此能和气血,平阴阳,通经络,调内脏,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免疫能力。练书法是一种体力和脑力有机结合的艺术劳动,集全身气力和思维于笔端,使动、静、乐融为一体。练到一定程度,便可沟通内气运于笔端,达到练气功的效果,起到祛病强体的作用。

第二,构思必须专心致志,才有助于大脑“入静”,不受外界干扰,进入忘我境界,从而去掉杂念和烦恼,远离身边不愉快之事。习字时精神饱满,屏声静气,眼手并用,顿笔裹锋,笔走龙蛇,一气呵成,令人神清气爽。

习草书,“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温楷书,“结字清而峻,用笔精而稳”;练行书,“溪回谷转悉无路,忽有梅花一两枝”……真可谓“池墨泼飞云,紫毫挥广宇。风流与我逢,狂草竞龙舞”。作品完成时,喜悦感油然而生,倍觉心旷神怡。面对劳动成果,会得到一种美的艺术享受,顿感胸怀坦荡,身心愉悦。由此可见,练习书法既能够使人摆脱紧张,轻松起来,又可以让人告别闲散,充实起来,起到调节生活节奏以及内在系统平衡的作用,难怪有“寿从笔中来”一说。

我爱好旅游,在旅途中,一边欣赏美景,一边欣赏书法,真是一大乐事。在山东青州旅游,我有机会去看“寿”字。它刻在云门山主峰的北壁摩崖上,高7.5米,宽3.7米,仅其“寸”部就高2.23米。字体挥洒俊逸,笔画流畅, 令人叹为观止。据介绍,此字乃明嘉靖三十九年九月初九(1560年)衡王过寿时,衡王府的内掌司冀阳周全所献,寓意“寿比南山”。

在浙江普陀山,有一块300余平方米的“心”字石,中间的“心”字长5米宽7米,真是“心怀博大”。据传,观世音菩萨曾在此石上讲说“心经”。

西安的碑林中,王羲之的《圣教序碑》、怀素的《千字文碑》、颜正卿的《多宝塔感应碑》和柳公权的《玄秘塔碑》等许多碑刻称得上是稀世奇宝。我在尽情欣赏书写技能时,还能慢慢体味字里行间的精神内涵,深深地体会到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长期研读碑帖,可以进入人生的高层次境界,保持身心健康。各种碑帖别具特色,富有魅力,令人百读不厌,爱不释手。从圆形的篆体,可品出“天”的广阔。透过方而扁的隶书,能体味“地”的无垠。从方圆并用的真书,可领略到“人”的睿智。天、地、人“三合”,正是儒家极力倡导的养生理念。天离不开地,地离不开人。相互依靠,同存共长,天人合一,才能使心灵和谐。

每当自己身体疲惫不堪时,会读一读温秀雅丽的《黄庭经》,渐渐地使人变得轻松幽雅起来。遇上心情烦躁郁闷,便捧起博大洒脱的《郑文公》欣赏一番,能起到安心定神的作用。

古人云:“书法使人喜不如使人惊,使人惊又不如使人思。”结合我个人的切身经历,总结出如下一句养生格言:“挥毫疾书能益寿,读碑临帖可养心”,与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