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留守青少年的现状的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总体方差分析得出哪些因子对留守青少年影响较大,最后运用均值和方差分析的方式分析了负性生活事件对哪类留守青少年的影响较大。
[关键词]留守青少年;ASLEC;生活事件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3-0114-03
1 研究方法
本文借用ASLEC量表研究负性事件对留守青少年的影响,并结合留守青少年个人和监护人情况分析负性事件影响的差异。在留守青少年方面,包括了性别和年级;在家庭方面,包括家庭年纯收入和主要收入来源;监护人方面,包括监护人类别、主要责任、对被监护人的态度。研究对象为江苏省B县2个农村初级中学的学生,问卷现场发放,现场回收。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6份,有效率为96%。问卷由35个问题构成,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家庭情况、监护人情况和生活事件量表(ASLEC量表)。ASLEC量表包括27个项目,由6个因子组成: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其他。全部问卷使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ASLEC量表的信度分析
ASLEC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804,标准化各因子和总和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4~08846(P<005),均大于065。说明样本的信度较高。
2.2 样本及家庭特征
男性有46人,女性有50人;初一、初二和初三年级分别有32人。家庭年纯收入来看,在1万元以下的10人,占104%,1万~1.5万元有20人,占208%,在1.5万~2万元有14人,占146%,在2万元以上的有52人,占54.2%。从主要收入来源看,农业的有3人,占3.1%,经商的有27人,占281%,外出打工的有27人,占281%,其他有39人,占406%,这部分家庭以农业作为收入来源的家庭比例最小,家庭收入来源呈现多元化。
2.3 监护人和监护状况
从监护方式来看,单亲监护的有23人,占240%,隔代监护的有21人,占219%,亲戚监护的有27人,占281%,同辈监护的有7人,占73%,其他有17人,占177%,独立生活的有1人,占1%,监护方式呈现多样化,单亲、隔代和亲戚监护为主要形式。从监护人职责来看,照顾日常生活与人身安全的有63,占总体的657%,督促辅导学习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22人,占总体的23%。从对被监护人的态度来看,认为“关爱”有87人,超过90%,说明绝大部分监护人对被监护人是关心的。
2.4 负性事件的总体分析
将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健康适应、丧失、受惩罚、其他和影响程度六个影响因子进行赋值,没有影响:①轻度影响;②中度影响;③重度影响;④极重度影响;⑤通过计算简单平均数。平均数越大,说明存在这方面的困扰越多。结果显示:均值从高到低分别是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健康适应、丧失、受惩罚和其他。其中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均值超过了2,留守青少年在学习压力方面和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相对较重。从标准差来看,丧失的标准差最大,见下表。
从均值来看,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是最高的,说明这两个因子对留守青少年的影响较大。对于留守青少年来说,面临的最主要的压力就是学习和人际关系。由于父母在外,留守青少年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也缺少学习辅导,学习成绩普遍不太好;由于缺少社会交往,留守青少年的人际关系简单,普遍存在胆怯、内向的特点。
从标准差来看,丧失因子是最高的,受惩罚因子最低,学习压力相对较低。由于丧失因子(包括亲友患急病、亲友死亡、被盗或丢失东西)在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较大,不是每个家庭都会遇到这样重大的变故,因而标准差较大,当其面临受惩罚和学习压力因子的时候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较小。
2.5 负性生活事件的差异分析
2.5.1 性别差异
以性别为影响因素对总体影响程度做单因方差检验,结果表明等方差齐性检验显著性水平为011,则接受等方差假设,方差检验显著性水平为013,大于005,说明性别与留守青少年受影响程度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从平均数来看,女性为170,明显低于男性的189,并且女性的标准差要明显小于男性。相对而言,男生的受影响程度要高,主要是这个年龄阶段的男性发育相对较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不强,在面对负性事件上,处理能力不足,从标准差来看,男生的差异较大,这反映了男生发育相对迟,但不同的男生在面对负性事件方面呈现出不平衡。
2.5.2 年级差异
以年级为影响因素对总体受影响程度做单因方差检验,结果显示等方差齐性检验显著性水平为0007,小于005,拒绝等方差假设。从均值来看,初二年级学生所受影响因素明显小于其他年级,且标准差值最小,初中一年级和初中三年级的留守青少年受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较大,主要原因分析,初一年级,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面临着人生的一次转折,容易出现不适应,而留守青少年在这方面的适应能力不够,因而受影响程度越大,而初三年级学生则面临人生另一选择。
2.5.3 家庭收入差异
以家庭年纯收入为影响因素对总体影响程度做单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齐性方差检验显著性水平为0989,则接受方差齐性假设,方差检验显著性水平为0514,大于005,说明家庭年纯收入与总体受影响程度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从平均数来看,收入在10000元以下的留守青少年的平均数最大,为2.10,超过了2,即他们受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程度明显,说明家庭纯收入在10000元以下的留守青少年受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较大,相关研究表明,富裕的家庭对孩子的学业有促进作用;贫困家庭的孩子或多或少的会有自卑的心理,家庭经济水平低是导致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的一个间接原因。
2.5.4 收入来源差异
以收入来源为影响因素对总体受影响程度做单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等方差齐性假设显著性水平为0507,则接受等方差假设方差检验显著性水平为0470,大于005,则接受原假设,说明家庭收入来源于总体受影响程度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从平均数来看,以农业为收入来源的家庭的学生所受生活事件的影响程度最深,值为1208,即受轻度影响。
由上表可看出,家庭收入来源是农业和打工的留守青少年受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较大,农业和打工的收入相对较低,且不稳定,是四种收入来源中最不稳定的收入方式。留守青少年处在低的家庭收入来源下,其个人的消费欲望得不到满足,且易产生自卑的心理;而不稳定的家庭收入来源方式给了留守青少年患得患失的心态,这两种都使得留守青少年受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较大。
2.5.5 监护类别差异
以监护类别为影响因素对总体受影响度做单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等方差齐性检验显著性水平为0178,则接受等方差假设,方差检验显著性水平为023,大于005,则接受原假设,说明监护受类别与总体受影响程度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从平均数来看,排在前三位是:独立生活、同辈监护、单亲监护。独立生活的青少年受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最深,为2.36,由于人数只有一人,不具有普遍性。同辈和单亲监护的平均数较高,就同辈而言,年龄相仿,无法为其提供可以借鉴的生活经验,很难对留守青少年的生活起到影响作用,更多是生活上的照顾;而单亲监护,虽然是父母一方在家监护,但是由于单亲一方在家,生活压力大,缺少完整家庭的生活,而容易产生较多的负面影响。隔代和亲戚监护的平均数较低,主要是由于责任的问题,爷爷与奶奶、亲戚给予留守青少年更多关爱。
2.6 对被监护人的态度差异分析
以对被监护人态度为影响因素对总体受影响程度做单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等方差齐性检验显著性水平为0580,则接受等方差假设,方差检验显著性水平为0869,大于005,说明对被监护人的态度与总体受影响程度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结合平均数可以看出,对留守青少年的态度为关爱和无法推托的平均数较小,说明在这两种监护人的态度下留守青少年受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较小。
27 监护人主要职责的差异
以监护人主要职责为影响因素对总体受影响程度做单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等方差齐性检验显著性水平为0094,则接受等方差假设,方差检验显著性水平为05,大于005,说明对被监护人的态度与总体受影响程度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从平均数的分布来看,主要职责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平均数最低,而重视人身安全的平均数最高。
3 结论与建议
研究发现:负性生活事件对留守青少年的影响是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两个方面。从留守青少年个体来看,男生受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更大,初一和初三年级的留守青少年受的影响比初二年级的学生要大;从家庭特征来看,低收入家庭的留守青少年受负性生活事件影响程度较大,以农业和外出打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家庭,其留守青少年受负性生活事件影响较大;在监护情况来看,同辈监护、单亲监护受影响较大,监护人关注留守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负性生活事件对留守青少年影响较小,而监护人关注留守青少年人身安全的,负性生活事件对留守青少年影响较大。
根据以上研究的结合,我们认为从留守青少年的发展来看,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改善留守青少年的学习与人际关系。在实际生活中,要从发展的角度为留守青少年安排学习伙伴,安排一些学习较好的同学与留守青少年结成伙伴,一方面可以改善其学习能力,提高其学习成绩,另一方面也为其增加社会交往的机会。
二是关注留守青少年中男性,由于男性发育相对较迟,较容易出现学习和交往的不适应。
三是在初中阶段,重点关注刚进入的初一和即将毕业的初三的留守青少年。加强留守青少年在初中的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增强其心理与社会适应力。对初一阶段出现学习能力不足和交往问题应及时发现,及时解决,而进入初三后的厌学行为应妥善解决。
四是关注低收入家庭的留守青少年,特别是以农业和打工为主要收入家庭的留守青少年。
五是关注同辈监护与单亲监护的留守青少年。单亲监护也应受到关注,这一点在其他研究比较少提及。
六是监护人在照顾留守青少年应关注其思想,而不只关注生活和安全。
参考文献:
[1]余杰,除美玉,季建玲,等.农村中学生抑郁和焦虑状态与应激源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1).
[2]周亮,肖水源,等.浏阳市农村初中自杀意念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12).
[3]王鑫,郭强.贵州省农村留守儿童负性生活事件发生频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