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2013-12-29 00:00:00赵国芳
中国市场 2013年13期

[摘 要]列宁曾经说过:“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正如其所述,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不断传承和延续的精神寄托,是支撑我们中华民族一根坚韧的脊梁。随着时代的发展,爱国主义也在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容,在当代格局这个大背景下,被重新丰富了的“新爱国主义”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的巨大力量,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而爱国主义是学习教育贯彻始终的主旋律,是教学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其中,地理教学又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我们担任地理教学工作的讲师们一定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在教学中逐步渗透爱国主义思想,让学生们在学习中进步和创新。下面就地理教学如何贯穿爱国主义教育,谈谈本人的几点做法和意见。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地理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3-0098-02

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的角度加以阐述进而激发学生们的爱国之情。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泱泱大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这样,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把对祖国的情感首先建立在对祖国山山水水的热爱上。从而,学生们的爱国精神便有了寄托,便于之后的发展壮大。在这一方面,讲师们可以按照以下几个关键点进行讲解。

1 运用地图和图片进行教育

地图是一种内容丰富,简单易懂,图例清楚的直观教学工具。老师们一定不能忽视对地图和图片的使用。而且,地理知识的大部分内容,都能够在地图上明确具体地表现出来。课本中的地图和图片,是贯穿地理知识系统的一条主线索,积极地运用它们,可以帮助学生们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比如,从《中国政区》教学挂图上,我们可以看出祖国的轮廓像一只羽翼丰满的“雄鸡”,气宇轩昂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总体来说,我国的陆地面积就有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其中,有“母亲河”之称汹涌澎湃的黄河,有位于“世界之巅”的珠穆朗玛峰,还有凝结着我国古代人民劳动与智慧的万里长城。这些,无一不扣动着学生那爱国之情的心弦。祖国的那一幅幅秀色可餐,美丽动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图,在学生们的心中深深地烙下了印记,进一步激发了其心中强烈的自豪感,让他们由此去喜爱和热爱我们的国家。

2 利用游玩的机会进行教育

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还远远不能满足我们教学的要求,我们教师可以带上学生们走出去,去亲近大自然。外面的世界对学生们而言总是充满着新奇和精彩,亲临不同的地方和景区,告诉学生们祖国山河的壮丽与秀美,在他们的心中可以更好地产生前所未有的共鸣,还可以开阔学生们的胸襟,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

笔者还依稀记得,有一次带着学生去重庆万州游三峡,江水荡漾,两面环山,轻舟飘荡,胸腔中激荡着是那“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豪情,在三峡大坝巍峨身躯的映衬下,我们竟显得如此的渺小,仿佛自己已与山水融为一体,不复存在了。还有三峡大坝上那一项项精巧的设计与工艺,也让大家发出一声声的赞叹。是的,三峡工程是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是我们中华名字的骄傲。笔者相信,那一次的经历是同学们心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大家不仅体会到祖国的伟大河山,更是加深了自己对国家的眷恋和赞美之情。

3 加强国情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危机感

在地理教学中,国情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这部分知识和我国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很大的联系,是学生们应该有所了解的。所谓国情,是指一个国家自然和社会两方面的情况,而地理学恰好是研究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关系方面的综合性学科,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实际性。所以,我们教师必须根据国情这一线索来向学生灌输这一方面的内容。

4 联系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结合时事热点进行教育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很快,课本上的知识已不能及时反映现代潮流,所以我们的教学就必须与时俱进,符合时代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教师要经常搜集最新材料并使之应用于教学中去,做到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比如最近一直很热的南海和钓鱼岛问题,就与地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在南海和钓鱼岛领域上存在着争议,而且现在还在一直处于白热化的阶段。教师可就以上争议问题先向学生们讲述清楚,南海和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海疆边防。我国不仅拥有辽阔的土地,也还拥有宽广的海域。我国拥有的海岸线长达18万千米,有6500多个附属岛屿。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应划归我国管辖的海洋国土共计300余万平方千米。但其中有150万~190万平方千米存在着同邻国的争议。我国是一个沿海大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直遭到周边国家的频频侵犯,尤其以钓鱼岛和南海问题最为明显。菲律宾、日本等国一而再、再而三地挑战我国的忍耐底线,将我国的理性、大度、忍让视为坚持和平崛起的中国的无奈选择,实在是应该引起国民的警醒与觉悟。南海和钓鱼岛问题由来已久,非一朝一夕就能够解决的,确实需要妥善处理。而我们的学生是新一代的希望和未来,培养他们的爱国精神就是发展国家的动力。所以,通过向学生传达地理知识让他们了解国情,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民族忧患意识和使命感,进而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安康。把地理知识和时事联系起来,会增强地理教学的思想性、现实性和生动性,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进行深刻有意义的爱国主义教育。

5 从人口环境资源问题的角度进行教育

人口过剩,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是当代世界的三大社会问题。人口剧增,资源紧缺,环境恶化也是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三大障碍。所以着重分析处理好人地关系,实现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为将来投身社会,结合自然规律理性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前,我国人口与发展的矛盾日趋尖锐化,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与挑战。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约占世界人口的21%。而且我国的资源能源等不仅分布不均,而且在开发利用上又不合理,浪费十分严重。总体来说,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少,面临着严峻的资源形势。这就要号召学生去爱护我们的地球和环境,从小事做起,为家乡的环境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以此,增强学生们报效祖国的热情和信念,爱国精神得以传扬。

6 介绍新中国建设的新成就以激发爱国之情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普遍得到提高。教师要理直气壮的向学生们介绍这些成就,以祖国的新成就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介绍这些科技成果时,可以引导学生自己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比如让学生自行阅读相关媒体资料,观看相关图片,从而加深印象,让学生在探索资料中达到学习的目的,同时在合作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

第一,在介绍我国农业方面的情况时,可以着重讲述袁隆平教授和他研制的杂交水稻。杂交水稻被誉为“东方魔稻”,中国农民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吃饭靠‘两平’,一是邓小平;二是袁隆平”,可见杂交水稻对人类发展的贡献之大。袁隆平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也体现了我国科技创新的日新月异。这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希望,更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第二,在天文方面,我国更是发展巨大。神八神九相继上天,标志着我国已成为一个航天大国,载人航天再也不仅仅是梦想,已经成为现实。“两弹一星”更是我们民族智慧的体现,这时可以给学生播放“两弹一星”视频,创设历史情景,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还可以通过对党和国家一系列科教政策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科技对政治、经济的重大影响,并以此培养学生崇尚科学、开拓创新的意识让学生从中得到人生的启迪,更正确地把握住人生的方向。

综上所述,地理教学需要老师不断地去发掘素材,当然,学生们的配合也是至关重要的。只要地理教师怀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注重在平时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并积极积累相关的经验和技巧,结合地理这门学科本身的特点,充分发挥出地理在学生们的应用性,应该就能取得出色的教学效果。中国地理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密不可分,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爱国主义的环境下进行我们的教学,才能最大效益地发挥出地理这门学科的价值和重要性。

参考文献:

[1]仇俊峰.高中地理教学在信息技术下的发展[J].中国市场,2011(27).

[2]王炜.美国爱国主义教育探析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市场,20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