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现代性文化。西方的现代性文化发生了严重危机。由所面临现代性境遇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只能选择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大胆吸收西方文化的路径。
[关键词]文化;现代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造性转化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3-0083-03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
有人把文化(culture)和文明(civilisation)混为一谈。实际上,文化与文明是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尽管萨缪尔·亨廷顿经常把文化与文明混用,但他还是把二者区分开来,他认为:“文明是一种文化的实体”,“文明是人们的最高文化凝聚物”[1]。阿尔弗莱德·韦伯在其《文化社会学原理》一书中把“文明”和“文化”也做了区分,认为所谓“文明”,“是指理智和实用的知识及控制自然的技术手段”;所谓“文化”,“则包含了规范原则和理念的诸种价值结构,是一种独特的历史存在和意识结构。”[2]韦伯所说的文化就是狭义的文化。
第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在其中起主导和指导作用的文化,这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根本特征。从此特征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第二,人是文化的主体、创造者、享有者、传承者。一方面,中华56个民族在实践中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另一方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归根结底是为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要,不断丰富人民大众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所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民族的大众的文化。第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然正确反映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它不仅包括意识形态的东西,也包括非意识形态的东西如自然科学。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科学的、先进的文化。第四,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一个逐渐摆脱不发达状态、逐渐缩小同发达国家差距,并逐渐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过程。现代化不仅是经济的现代化、政治的现代化,更要有文化的现代化。没有与现代化社会相适应的现代性文化,就没有真正的社会现代化。所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是现代性文化。
概而言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现代性文化。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核心,是精髓,是灵魂。从文化的作用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其作用无论多么巨大,多么重要,但它绝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
在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时,应该明确的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构成上,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已然存在。因为文化是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既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于是也就必然有反映政治、经济制度要求的文化,这种文化就是社会主义文化。
毋庸讳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了社会主义文化之外还有其他文化。因为在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中还有非公经济。非公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宪法和法律要保障非公经济合理的正当的权益,当然就要有反映非公经济要求的文化。这些文化可能与社会主义文化格格不入,但其存在仍然具有历史的合理性。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现代性境遇
何谓现代性?在哈贝马斯看来,现代性是一项未完成的的规划;T.帕森斯认为,现代性标志着现代化进程中非传统因素的积累和充填;马克思则认为,现代性就是资本主义的同义词等。《理想的冲突——西方社会变化着的价值观念》的作者L.J.宾客莱说:“沃尔特·李普曼观察到‘一些现代性的酸’已经使过去各种宗教式的笃信溶解了……李普曼的见解为许多社会科学家的发现所证实。”[3]看来,现代性是一把双刃剑。由于现代性,人类有了更安全、更舒适、质量更高的生活机会,人类逐步摆脱了不可知命运的支配,人类交往的广度和深度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现代性预示着人类未来无限的生活可能性。然而,现代性也引发了许多问题和危机:生态危机、信仰危机、价值观的冲突等,尼采以独特的后现代主义的方式揭示了现代西方社会深刻的文化危机。当尼采高喊“上帝死了!上帝永远死了!”[4]的时候,现代化的西方社会的信仰危机、现代性文化危机及其严重性已经形象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万俊人教授发表过《普世伦理及其方法问题》一篇文章,对西方社会的现代性内涵及其后果进行分析。他写道:“西方社会的‘现代性’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即个人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而从根本上说,隐含在这三个基本要素背后的核心理念则是自由主义,更具体地说,就是个人权利或个人主义的人权观念。这种个人主义的人权价值观和取向,不仅导致了西方现代社会和现代文化的内在分化和冲突,埋下了社会价值关系分化冲突的祸根(如社会正义安排和公平分配等问题),而且更为深远的是,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和膨胀的人类‘自我中心主义’,误导了现代人的基本行为方式和道德心态。”[5]显然,现代性是一个内在地交织着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的观念的综合体。缘于其内在的矛盾和冲突,西方的现代性社会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而危机的实质不过是现代性文化的危机。
美国是世界上现代化程度最高,也是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就是在美国的经济极其繁荣的20世纪60年代,却一度处于文化动荡中,发生了黑人运动、女权运动、反战运动、后现代反艺术实验等一连串的文化危机事件。而在21世纪的今天,美国7天之内连续发生4起校园枪击案。2012年7月20日,丹佛首映大肆宣扬暴力文化的电影《蝙蝠侠前传3:黑暗骑士崛起》,期间发生了严重的致12人死亡的枪击事件。据报道,枪击案犯罪嫌疑人曾是科罗拉多州大学医学院博士生,他戴着防暴头盔和护目镜,穿着《蝙蝠侠》电影里角色的戏服,站在银幕前不加选择地朝人们开枪。
文化就是人化和化人。正是现代性文化的危机才是引发上述事件的根源。丹尼尔·贝尔的话能够对此予以解释:“后工业社会不能提供先验的道德学——除了少数专注于科学之殿的人们。而反对遵从道德法规的态度使人陷入根本的‘我向主义’,结果疏远了与社会的联系以与他人的分享。这个社会的文化矛盾就是缺乏一个扎下根子的道德信仰体系,这是对这个社会生存的最深刻的挑战。”[6]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开始于近代的鸦片战争,是被裹挟着走上现代化道路的。也是从近代开始,中国社会面临一系列的危机,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其中文化危机最可怕。北京大学的贺麟教授说:“中国近百年来的危机,根本上是一个文化的危机……是中华民族的最大危机。”[7]文化危机的原因是传统文化无法与时代同步。
新中国成立后,“四个现代化”的构想成为中国人的强大精神动力。可惜的是,“文化大革命”,大革文化的命,延缓了现代化的进程。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思想,中国将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不言而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必须是与现代化社会相适应的现代性文化。但随着全球化、国际化的进程不断加深,西方现代性文化危机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当然也有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信仰缺失、道德失范、社会失序,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大行其道,非理性主义盛行等。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之一,就是克服中国文化中的这些消极因素。
由上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因面临特殊的现代性境遇而成为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为此付出艰苦的努力。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时间路径是说,要处理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关系,赋予传统文化以现代生命。这个问题实质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这也是自近代以来一直困扰着立志民族复兴的有识之士而到今天还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已故哲学家冯友兰在20世纪的50年代提出了被称为“抽象继承法”的观点,是试图解决传统与现代矛盾冲突的一次有益尝试。“抽象继承法”对于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而言至少有以下几个意义:①“抽象继承法”是针对当时否认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潮提出来的,是对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的批判;②“抽象继承法”已经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以传统文化为源头活水。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③“抽象继承法”所说的继承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的因袭,而是同情理解、反思批判,是继承与创造的统一,这相对于在文化建设中笼统地说弘扬传统文化显然更具实际意义。
对于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林毓生先生提出了“创造性转化”的概念。他说:“‘创造性转化’是指:使用多元的思考模式,将一些中国传统中的符号、思想、价值与行为模式选择出来,加以重组与/或改造(有的重组以后改造、有的只需重组、有的不必重组而需彻底改造),使经过重组与/或改造过的符号、思想、价值与行为模式,变成有利于革新的资源;同时,使得这些(经过重组与/或改造后的)质素(或成分),在革新的过程中,因为能够进一步落实而获得新的认同。”[8]笔者认为,“创造性转化”的概念既包括对传统文化的解构,又包括对传统文化的重构,是解构与建构并举。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既有积极因素,又有消极因素,而消极因素从根本上说就是落后、保守,不满足时代需求的因素。对消极因素要解构,对积极因素要重构。简单地说,就是以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需要为标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传统文化进行重组或改造进而获得新的文化认同,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之一。
空间路径是说,要处理好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这有两个原因:一是随着全球化过程的加深,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已成必然,而且势不可当;二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现代性文化,没有世界性,一定不是现代性文化;为此我们必须既要保持文化自信,又要保持文化自强,还需有文化自觉。
这已然是争论了一百七十多年的问题了。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爱国志士就主动探索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该怎么走的问题,于是也就有了“中体西用”说、“全盘西化”说、“部分西化”说。历史和逻辑已经证明,以上诸说均不正确。
在笔者看来,处理好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必须正确把握文化的个性和共性的关系。在现代,有一种叫做文化相对主义的思潮认为,衡量文化没有普遍绝对的评判标准,任何文化都有其不可重复的特殊性,因而都有存在的价值;各文化形态没有优劣、高下之分。
固然,文化相对主义具有反对西方中心论和文化霸权主义的积极意义,但过分强调文化的特殊性、个性、相对性,就会否定文化交流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最终会对落后民族和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发展和现代化进程起到抑制作用。
与文化相对主义相反,有一种叫做文化普遍主义的文化思潮认为,文化有优劣之分,有先进与落后之别,必须用所谓的“先进”文化取代“落后”文化,并最终出现人类文化的普世大同。
文化普遍主义这种把本来具有“区域性”和特殊性的西方文化当成唯一有效的人类普世价值体系,否认其相对性,夸大其普遍性、绝对性的观点,毫无疑问隐含着“西方中心论”和文化霸权主义的企图。
两种针锋相对的文化观,反映的是“文化间关系”问题。每一种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发展历程及文化价值取向,因此每一种民族文化都有其特殊性,这是客观的。但所有的民族文化之间也有共性,是可通约的。否则就失去了交流、沟通的基础。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问题。如果文化只有个性而无共性,何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何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国情相适应?在现代性境遇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离不开与西方文化的交流、沟通,如果只承认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国特色,而否认与西方文化有共性,最终将要导致文化相对主义,其结果就是抱残守缺,狭隘保守,严重影响文化建设的进程。所以,在明确文化的共性与个性关系的基础上,以中国的现代化需要为标准,大胆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实现中西方文化的融会贯通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另一路径。
总之,现代性境遇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既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又要处理好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这是推进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2-4.
[2]曹卫东.文化现代性:中德现代化比较研究[J].文艺研究,1998(4):64.
[3]L.J.宾克莱.理想的冲突——西方社会变化着的价值观念[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