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常州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2013-12-29 00:00:00肖飞许同洪许留芳
中国市场 2013年13期

[摘 要]常州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给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传统向现代的嬗变留下了思考和探索的空间。产业的转型升级引起市场对劳动力素质需求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了对高职人才培养的新呼唤,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不断探究人才培养的规律,对于高职院校在新形势下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探寻培养模式的体制机制,创新培养模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与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升级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纺织服装;转型升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4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3-0050-03

高职教育是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因此,高职教育应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在人才培养上围绕地方经济需求展开。纺织服装行业作为传统支柱行业和民生行业,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纺织服装生产是常州的支柱产业之一, 在常州市大力推进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主动出击、科学规划及前瞻布局,重新思考人才培养工作,全力为纺织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持和社会服务。

1 常州纺织服装产业概况

常州纺织服装业一直是常州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据统计,2010年常州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有1000 余家,工业总产值 6673 亿元,销售收入 658 亿元,实现利税总额 43.5 亿元,利润总额达 2564 亿元,对常州市的经济贡献率达 14% 左右。纺织服装产品中,常州的牛仔布产量约占全国的 20%; 灯芯绒产量约占全国的 28%; 呢绒产量约占全国 5%; 服装年产量2.5 亿件,其中 80% 出口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纺织服装产业形成了一批优势龙头企业,如黑牡丹集团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牛仔布生产与出口企业; 晨风集团成为国内最大的真丝服装出口生产基地,年出口额居江苏省自营出口生产企业首位。2008—2010 年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竞争力 500 强中,常州市共有 10 家企业榜上有名。2008 年,湖塘纺织、金坛服装分别作为江苏省八大重点产业集群之一,集群内企业数量分别达到482个和794 个,营业收入分别达到174.30 亿元和1160亿元,分别排名常州市重点产业集群第五、第六名。

2 常州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制约因素与人才需求结构分析

一般来说,企业的转型升级可以从转型和升级两个层面来理解。转型,就是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转变,即企业在不同产业之间的转换和不同发展模式之间的转变。 前者表现为转行,后者表现为转轨。升级,就是企业提高迈向更具获利能力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经济领域的能力的过程,即企业在产业链和价值链上位置的提升,一般通过创新和整合来实现。企业转型升级,就是制造商成功地从生产劳动密集型低价值产品向生产更高价值的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经济角色转移过程(Poon,2004)。 但无论从哪个层面看,企业转型升级都包括由低技术水平、低附加价值状态向高技术、高附加价值状态演变的过程。

为了解常州纺织服装企业转型升级现状,我们对辖内100户纺织服装企业开展了问卷调查。样本企业中,31.4%为中型企业,686%为小型企业。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企业现场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核心内容是常州纺织服装企业转型升级的制约因素与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调查时既注重填写问卷取得的一些结构数据,又总结了现场访谈的主要内容,调研形成的主要成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

2.1 常州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制约因素分析

从调研结果来看,目前在推进常州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中,面临着一些制约因素,如市场风险过大、融资能力不足、缺乏高端人才、没有掌握关键技术等。常州纺织服装业实现转型升级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如表1所示:

转型升级是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宏观经济发展环境不佳或企业自身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企业往往不会选择转型升级。 在是否进行转型升级的考量中, 市场风险过大是企业考虑最多的因素(63.2%), 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市场不确定性因素使多数企业采取观望态度,这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投资欲望,对转型升级更为审慎。 制约企业转型升级的第二大因素是企业家精神缺乏(558%),其潜在的不确定性极大增加了企业风险, 使企业难以承受。第三大因素是缺乏高端人才(504%),尽管有些企业有较为强烈的转型升级愿望, 但高端人才的缺乏,使转型升级缺乏必要的技术和管理支撑。 此外,企业也普遍认为缺乏进入新产业的资金 (46.7%)、没有掌握关键技术 (22.1%)、 企业员工素质偏低(206%)、 产业政策限制 (98%)、 技术门槛过高(90%)、市场准入限制 (72%)、绿色环保壁垒(5.3%),以及跨国公司在技术、资本、市场方面的垄断地位(57%)等都是制约其推动转型升级的制约性因素。

2.2 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专业人才需求的结构分析

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势必带来新的就业岗位、就业方向,带来对人才数量、梯次、规格和素质上的新要求,从而相应地改变市场对劳动力素质的需求。面临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和产业及其产品结构升级的压力, 常州纺织服装企业越来越注重对专业人才的储备和人力资本投资。以被调查的100 家纺织服装生产企业为例分析纺织服装行业专业人才需求结构及其特征(见图1)。另外,从被调查的100家(中、小型)企业专业人才的学历现状及需求结构(见表2),可以看出,在现有专业人才中,中等专业学历人员(中专 / 技校)比重较大,高学历人员比重较小,相比同类型需求人才比例,对高级人才的需求程度较大;多数纺织服装产业不属于高新技术行业(但是纺织行业技术含量要高于服装产业,甚至部分纺织行业已被列为高技术行业),企业对中等学历水平专业人才的需求数量最大,表明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量相对较大,但对高级人才的需求程度却最大。同时,企业专业人才需求结构还与企业规模相关,大企业注重与企业竞争力和长远发展密切相关的高端人才培养与投资,规模偏小的企业较为需求一线生产与管理及开拓市场的专业人才。

从调研结果来看,常州纺织服装转型升级后的产业特征表现为知识密集和人才密集,开始从“技能时代”向“高技能时代”转变,对初、中、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表现为金字塔形,需要大量能将知识创新成果应用于工程、生产第一线,并能进行技术创新、工艺创新、生产组织形式创新的高层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

从企业的角度看高职教育, 高技能人才的短缺成为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瓶颈”,而目前与常州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和要求相比,高职院校还有一些不适应的地方。

3.1 人才培养定位与产业升级要求不相适应

从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产业升级更多地依赖于人力资源,依赖于对新技术的掌握和劳动者素质。在当前经济与产业结构迅速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化中,显然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走向多元化。而在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把人才培养还定位在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传统产业,背离了产业发展和技术升级对人才的需求。许多高职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时没有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对新兴产业人才需求方向不了解,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不紧密,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缺乏区域经济的导向性。

3.2 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背离

目前,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往往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转型期人才的实际需求分析不够,不能根据岗位的需求状况及走向与企业共同探讨来确定专业,专业结构存在着专业大类发展规模不平衡、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基础产业类专业设置比例较低、专业结构与产业转型升级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性等问题。尤其是对传统的专业布局不能根据市场的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和方向做出及时的调整,专业设置趋同,不仅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且造成高职毕业生结构性就业难,致使产销不对口,有的专业毕业生出现过剩,而有的领域急需人才又缺乏相应的专业来培养,以致出现“用工荒”。

3.3 课程体系与教学设计缺乏升级换代

由于办学基础及历史原因,高职院校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按照传统的缺乏市场导向的课程体系,采用的是相对陈旧的固化教学模式。课程体系陈旧并缺乏弹性,不能紧跟市场需求做出及时调整,缺乏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升级计划,缺乏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标准和评价体系。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仍旧沿袭中职和技术学校的基本模式,或机械地仿效普通高校的教学体例,没有形成一套独特的同高新产业相结合的教学和实训模式。学生被动地接受,从客观上造成人才培养的随意性,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及终身学习理念的形成,造成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很难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需求、能力强、素质高的新型人才。

4 基于常州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产业转型升级改变着劳动力的需求结构,而且也对劳动力的类型、规格和层次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背景下应深入探讨怎样才能培养出市场真正需要的人才。

4.1 适应区域产业需求,培养目标上引领

高职院校应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注重与中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形成适应区域经济结构布局和产业升级需要,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职业教育格局。由于产业转型升级,对劳动者的素质结构要求发生变化,因此,高职院校应定位好人才培养的类型、规格、层次。在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人才规格呈现出以下特征:

培养出的人才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操作技能,还需要具有较强的适应产业升级变化的现场服务与管理能力。面对常州纺织服装产业以地域、产业集群为特点,强调其专业和岗位的专业性,需要在目标定位上明确培养适应常州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技术不断提升的,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及管理的应用型人才。

4.2 紧贴产业转型升级,进行专业设置

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职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专业是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需求情况来设置,而常州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必将使很多原有技术领域、职业、岗位消失了,许多新技术领域、新职业、新岗位涌现了,这就造成常州纺织服装企业所需的人才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因此,作为向社会输送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高职院校的专业就必须适时进行相应调整。所培养人才的学科及专业所属要与常州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结构相吻合。要做好高职专业结构调整,首先必须熟悉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把握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趋势,科学地预测人才需求情况。为此,高职院校要定期研究地方发展规划,尤其是产业集群规划,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渠道去关注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和调研发展趋势,加强与政府、人才市场、企业的联系,通过一定的机制及时、灵敏地觉察到人才市场的变化情况,这样才能及时妥善地调整好高职专业,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高职院校在专业结构调整上,必须坚持三新原则,即新产业、新领域、新技术,随着经济的需要不断调整专业结构,为常州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提供行业、企业所需的技术型应用人才。

4.3 深化专业教学改革,课程体系上引领

高职院校根据职业典型工作任务,形成工学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高职院校在教学方法和内容以及教材创新上要发挥引领作用。课程开发和教学内容安排,要分析高技术岗位群和一般技术岗位群的不同要求,明确胜任这些职业岗位需要具备哪些基本能力,并对能力进行分解和重新整合,然后研究每一能力模块中应培养的职业技能和具有的知识结构。构建学习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以此为基础进行课程开发和教学内容的安排。高职院校应以此为契机,在相关专业的课程开发中及时更新知识体系,着重加强与纺织服装产业链、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等相关行业的职业能力培养,使课程开发体现高新技术发展的主流。

44 营造多元化、高层次的发展空间

高职院校完善直接升学和继续学习制度,推广注册入学方式,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拓宽学生继续学习的渠道。完善多元化的职业教育体系。鼓励多元发展,明确办学定位,强化协调发展。推进中职、高职、应用本科、专业硕士等的衔接,做好培养目标、专业内涵、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的有机衔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不同职业对技能型人才成长的特定要求,研究确定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接续专业,修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做好专业设置的衔接;推广“知识+技能”的考试考查方式,拓宽职业学校毕业生进入高一级学校相关专业继续学习的渠道,对于在实践岗位上作出突出贡献的技能型人才,研究制定直接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的办法,做好招生工作的衔接。

45 与区域产业界密切合作,积极开展应用性技术研究

高职院校应密切与区域产业界合作,积极开展应用性技术研究。一方面,通过承担企业的科研和技术改造等横向项目,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还能将企业的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等第一手资料用于课堂教学,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能进一步增强“双师型”教师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参与这些项目的开发和研究,可消化已学过的理论知识,加深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锻炼动手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高职院校在进行应用性技术开发和研究时,能随时整合自己的师资力量,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为企业的技术改造和革新提供智力支撑。

参考文献:

[1]游文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的适应性研究[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7(2) :41-45.

[2]付春生.创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广西社会科学,2010(11):155.

[3]王振岩,张玉莲.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与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3):26-27.

[4]赵希田,常永青.基于社会需求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职教论坛,2009(7):44-45.

[5]熊威.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5):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