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贫困生是校园中的弱势群体,是一个占有相对较少社会资源、生活质量相对较低、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的特殊群体。贫困生党员是贫困生群体中的一小部分,他们往往是贫困生中的优秀分子,在贫困生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深入研究高校贫困生党员的生活质量,能够深入了解这个群体的特点及思想状况,为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校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贫困生党员;生活质量;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3-0044-03
1 昆明某高校贫困生党员生活质量调查分析
1.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检验
调查问卷设计的第一阶段是针对所研究的群体进行开放式问卷的抽样调查,根据抽样调查的结果找出影响贫困生、贫困生党员生活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如下:身体健康状况>积极、消极情感>自信程度>物质因素>学习成绩、家庭关系>精力情况>自我认可、人际关系>择业就业、精神压力、他人尊重>他人认可、恋爱情感。根据分析结果筛选出影响贫困生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为:物质生活、健康状况、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将以上四个方面作为设计问卷的预设因子。
问卷设计的第二个阶段根据预设因子的内容审计生活质量量表,本量表设计了44题,其中最后两题为总体幸福感与满意度的测量,其余42题涵盖了对物质生活、健康状况、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的测量。为了使问卷测验结果更有效,避免被测对象不假思索的选择答案形成回答惯性,本问卷设计了11项反向积分题项,保障所测结果的有效性和真实性。
根据量表调查结果进行后得到本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9,标准化的信度系数为0905,说明所编制的“昆明某高校贫困生生活质量量表”稳定性很好。
1.2 生活质量调查结果分析
1.2.1 基本信息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共收回调查问卷826份,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调查结果如表1: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每人每个月用于食物支出的金额在400~500元,家庭每个月提供给学生的生活费平均为300~400元,而根据国家目前的资助政策,每个学生每学年至少可以获得一次国家助学金二等,即每学年至少获得资助2500元。同时学校还为贫困学生安排勤工助学岗位,每个月部分同学可以获得240元左右的工时费,贫困学生奖学金对于成绩的要求也相对较低,只要全部科目都及格,每个学生又可以每学期获得700元的奖学金。假设贫困生同学只能获得国家助学金二等,那么按每学年8个月来计算,每个学生每个月至少可以获得300元的资助,加上学生家庭资助,学生每个月可用生活费为600~700元,足以满足维持生活的需要。可见,从客观上来说,目前该校贫困生的物质生活基本得到保障。所以对于生活质量的探究主要集中在贫困生的精神生活方面。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可知,贫困生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基本上能够得到满足,且贫困生与贫困生党员在物质生活上并不存在很大的差异,探求影响贫困生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精神生活方面,研究贫困生与贫困生党员的生活质量是否存在明显差异也主要集中在精神生活层次。
1.2.2 生活质量对比分析
(1)贫困生党员与非党员生活质量差别分析:
由表2可知,非贫困生党员的平均生活质量为151.1331,贫困生党员的平均生活质量为15202,可见,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贫困生党员的平均生活质量明显高于非贫困生党员的生活质量,两者的生活质量间存在显著的差异。
(2)贫困生党员与非贫困生党员生活质量对比分析:
根据我们发放的调查问卷的统计显示,贫困生党员的生活满意度总体上高于非贫困生党员,而贫困生党员的总体幸福感却低于非贫困生党员。对于睡眠状况、食欲状况、压力感、与非贫困同学相处的坦然感、对获得帮助与支持的满意感、对于就业的压力感这六项内容贫困生党员的满意感低于非贫困生党员,其他36项的满意感及认同感贫困生党员均高于非贫困生党员。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贫困生党员中有673%的人认为“有自己的信仰并能用信仰鼓舞自己”,非贫困生党员中有597% 的人认为“有自己的信仰并能用信仰鼓舞自己”;贫困生党员中有76.6%的人认为“有信仰的人是幸福的”,非贫困生中党员有728% 的人认为“有信仰的人是幸福的”。
1.2.3 回归分析
(1)贫困生党员的生活质量回归分析:
由分析结果得出:F=6009937,P=0000<001,回归方程高度显著。得到回归方程为:
Y1=151.555+11.593X1+8595X2+8519X3+8116X4
Y1为贫困生党员生活质量值,X1指贫困生党员的积极情感,X2指贫困生的消极情感,X3指贫困生党员的健康状况,X4指贫困生党员的社会功能。
(2)非贫困生党员的生活质量回归分析:
由非贫困生党员生活质量回归分析输出表得到:R Square Change=0984,说明因变量Y2的变化984%是由自变量引起的。F=8122070,P=0000<001,回归方程高度显著。由表得到回归方程为:
Y2=151.372+11.349X1+8441X2+8637X3+8101X4
Y2为非贫困生党员生活质量值,X1指非贫困生党员的积极情感,X2指非贫困生党员的消极情感,X3指非贫困生党员的健康状况,X4指非贫困生党员的社会功能。
由以上分析可见对贫困生党员生活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按影响强弱程度排序应为: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健康状况>社会功能。
对非贫困生党员生活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按影响强弱程度排序应为:积极情感>健康状况> 消极情感>社会功能。
同时,积极情感对于贫困生的生活质量影响最大,这就说明贫困生看待事物的心态是否乐观,对待问题是否心存希望是贫困生生活质量高低的最重要的因素;而非贫困生党员的生活质量在受积极情感的影响外其次受健康状况的影响,可见问卷中出现的健康状况不好的情况经常出现在非贫困生党员的身上,身心健康状况是影响非贫困生党员的又一主要因素。
此外,影响贫困生党员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主要集中在精神和心态层面,而影响非贫困生党员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除了积极事件以外还主要取决于自己的睡眠、精力、食欲、身心健康状况。睡眠、精力、食欲、身心健康状况是压力的一种外在表现,可见非贫困生党员自我压力调节的能力相对较差。
2 昆明某高校贫困生党员生活质量的调查结果概述
2.1 贫困生物质生活基本满足,精神生活质量有待提高
近年来,国家、社会、学校不断加大对于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贫困生的经济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根据昆明某高校贫困生所获奖、贷、助等方面的帮助,贫困生的基本生活已经不存在太大的问题。贫困生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已经基本得到满足。根据问卷的调查结果我们发现,贫困生的精神生活质量还有待提高。
2.2 信仰对于生活质量具有深远的影响
我们常说有信仰的人是幸福的。信仰支柱体现着人生价值的可靠落实,其最根本的意义就是能够赋予短暂人生以永恒的意义。这种精神可以说是人生价值的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绝不能离开社会的进步与文明发展的要求,也就是说,人生价值的实现是建立在信仰支柱的基础之上的。我们常常感叹中华民族是信仰缺失的民族,但是中国共产党员必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但是在调查中贫困生党员坚持自己有信仰的只有70%多,可见在党员中存在一定的信仰缺失的情况。
2.3 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贫困生生活质量存在明显差异
因为人的主观幸福感主要包括认知与情感、个体与群体、横向与纵向、时点与时段,等等。因此不同年级的贫困生同学生活质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就社会层面而言,其成员的幸福感将受到他们心理参照系的重大影响,例如在一个封闭社会中,由于缺乏与其他社会之间的比照,尽管这个社会的物质发展水平不高,但由于心理守常和习惯定式的作用,其成员便可能知足常乐,表现出不低的幸福感;而一个处在开放之初的社会,面对外来发达社会的各种冲击,开始了外在参照,因此,其成员的幸福感便可能呈现下降之势,因为此时他们原有的自尊受到了创伤。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智的不断成熟,不同年级的贫困生对于生活的主观感受有很大不同,一次就产生了生活质量的差异。
2.4 贫困生党员与非贫困生党员生活质量存在明显差异
通过分析我们得出高校贫困生党员与非贫困生党员生活质量存在明显的差异,且贫困生党员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非贫困生党员,除了个别项目的满意度贫困生党员不及非贫困生党员外大多数测试项目的满意度都是贫困生党员高于非贫困生党员。
3 改善高校贫困生党员生活质量的对策建议
3.1 关心高校贫困生更高层次的需求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看到贫困生的基本生存需求已得到满足,努力探求贫困生更高层次的需求对于提高贫困生生活质量至关重要。近年来国家、社会、学校对于贫困生经济生活上的关注越来越多,资助的力度越来越大。如何提高贫困生的生活质量应该更多地考虑贫困生的精神生活层面。关心贫困生的精神需求,了解贫困生的情感需要是提高贫困生生活质量的又一重要途径。
3.2 加强对高校贫困生生活态度的引导
根据回归分析所得的结果我们看到,积极情感、消极情感是影响贫困生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虽然贫困生党员与非贫困生党员的生活质量存在明显的差异,但影响贫困生生活质量的最主要因素均是积极情感,可见生活的态度是否积极,是否感受到积极情感是影响贫困生生活质量的关键。因此加强对贫困生生活态度的引导是提高贫困生生活质量的关键。
3.3 对高校贫困生广泛开展信仰教育
信仰是人一生的精神信念,是人一生的不懈追求。因为我国是政教分离的国家,并且我国民众的宗教信仰相对比较广泛,所以目前我国公民并不存一个固定的、统一的信仰,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信仰缺失的现象。马克思主义信仰始终支撑着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理想和信念。每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都应该以此为信仰。信仰能让人精神饱满有所寄托,信仰能让人对生活充满信息和期待。根据本次调查,贫困生党员中只有70%的人有自己的信仰,可见贫困生党员的信仰不足,而非贫困生党员同时也存在信仰不足的现象。因此应该在贫困生中广泛开展信仰教育,通过信仰的力量来激励贫困生,从而提高对生活的希望,提高生活质量。
3.4 发挥高校贫困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贫困生党员是贫困生中的佼佼者,是表现突出的优秀分子,他们在这个群体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根据调查了解我们得知贫困生党员往往是班级中的学习优秀者,是班级中的学生干部,他们在贫困生这个群体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他们往往性格开朗,学习上进,与人相处自信、大方,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生活现状。发挥贫困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对于提高整个贫困生群体的生活状态、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明隆.SPSS统计应用实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卢玲玲.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对策思考[J].甘肃高师学报,2007(2).
[3]田喜洲,王晓漫.在校大学生满意度调查与分析[J]. 高教探索,2007(5).
[4]林卉,我国高校学生满意度指数测评研究[J].科技创业,2007(1).
[5]杨艳玲.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2008(16).
[6]余欣欣,郑雪.大学贫困学生生活满意度与快乐感的关系[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 (17).
[7]蔡立丰,梁洪坤.高校学生满意度研究述评[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11).
[8]何丹阳,尤海燕.不同批次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经济师,2007(10).
[9]申正付.综合心理干预对贫困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