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掩盖在中国经济建设下“农民工返乡”现象凸显出来,分析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择业观念对返乡农民工职业选择行为的影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通过对湖南省湘潭县、贵州省平坝县和河北省邢台县的返乡农民工进行调研分析,对返乡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择业观念、社会资本和职业选择行为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返乡农民工的关系强度与异质性程度及节点社会地位高度线性相关,职业声望观和择业代价观都与职业发展观显著线性相关;择业代价观还和职业声望观显著线性相关;节点社会地位与职业报酬观、职业声望观、择业代价观以及异质性程度都显著线性相关。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择业观念
[中图分类号]F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3-0041-03
1 引 言
近年来我国劳动力供求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将掩盖在中国经济建设下部分“农民工返乡”现象凸显出来。据农业部对农民工输出较多的15个省、150个村的抽样调查,2009年春节返乡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的385%,其中有396%的返乡农民工是由于失业返乡,且没有继续外出务工的意向。特别是2013年我国多地政府积极采取措施留住返乡农民工。例如垫江县搭建求职平台使1300名返农乡民工拿到用工合同,商水县有3000名农民工回乡创业致富。我国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大量返乡农民工的存在,使得农民收入构成和收入水平发生显著改变,农村的生活和生产也随之发生改变,农民工重新回归家园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新生力量。
职业选择是个体实现其职业理想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受到个人和社会双重因素的制约。个体因素一般有个体的兴趣与爱好、气质类型以及个体的专业能力和技能;社会因素主要有政策因素、经济因素、教育因素、社会时尚等[1]。在对影响农民工职业选择行为因素的研究中,当前学者大多阐释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差异对个人的职业选择行为造成的影响。人力资本对农民工职业选择有显著影响[2][3]。人力资本水平越高,农民工越有可能获得高层级的职业;尤其是受教育程度和职业培训,对进城农民工成为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等高层次劳动力更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4][5]。同时社会资本对农民工的职业选择也产生了正效能。广阔的社会网络可以增加职业的获得率(Lentetal,1994)。具体而言农民工社会网络的规模、异质性、节点社会地位、关系强度和关系类型对其择业行为有显著影响[6]。此外择业选择观念也是不可忽视的影响农民工职业选择的因素之一。(李萍,2010)[7]然而前期文献较多关注外出农民工对流入地的影响,对返乡农民工研究稍嫌不足。返乡农民工的职业选择行为不仅关乎其自身,更关系到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城乡融合的进程,所以对返乡农民工的职业选择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不仅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现实问题,同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
2 数据来源
湖南省湘潭县人口众多,到2011年年底,全县已形成了20多个连片面积5000亩以上的特色种植基地,出现了近30个各类农业经济组织和31个国家、省、市级龙头企业组成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因此吸引了10万名农民工的返乡潮。贵州省平坝县也在2009年建立了3个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实现了万余名返乡农民工就地就业,2012年更是通过依托“二区三园”,搭建“三个平台”促进返乡农民工再就业。而河北省邢台县为解决千名返乡农民工就业,提供政策帮扶,鼓励返乡农民工发展种植业、养殖业,邢台县宋家庄乡建成了千亩核桃、苹果和板栗种植基地。
本文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抽取了湘潭县、平坝县和邢台县为3个样本县,根据各样本县经济状况差异按照对称等距方法抽取,每个样本县抽取3个样本村,这9个样本村分别是湖南省湘潭县的湘南村、留田村、高塘村,贵州省平坝县的竹林村、雷家洞村、本固村和河北省邢台县的崇水峪村、槐树庄村、庙沟村。在每个样本村中,根据返乡农民工户籍名单,随机抽取11个样本。总共发放调查问卷99份,收回98份,经过整理有效问卷92份,问卷有效率为93.2%。
3 描述性统计
3.1 样本特征
本文对样本的部分特征变量进行了以下统计性描述:返乡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3375岁,偏年轻化,其中以16~25岁的年轻人居多,占到3375%。同时男性是返乡农民工的主力军,占到66.3%;从受教育程度看,小学教育和未受到教育的为少数,仅有11人,返乡农民工主要以初中文化水平为主,达到4565%,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的达到36%左右,总体来看返乡农民工绝大部分接受了不同程度的教育;此外,有40名被调查者参加过培训,且以工业制造类的培训为主,达到42.5%,可能是由于他们在进城务工过程中接受企业的上岗培训较多,返乡后他们所在的行业也主要集中在工业制造类。由此可见返乡农民工在外出务工期间学到的工业制造技术,有力地促进了他们的返乡职业选择。
3.2 职业选择行为
从图1可看出,农民工返乡后,有36人即将近40%的人会选择重新外出务工,而60%的返乡农民工会选择留在家乡。其中留在家从事非农就业的有29人,留乡务农的有14人,而留乡创业的人最少,为13人,占14%左右。
如图2所示,农民工返乡后,大都可以进行非农就业,可能是因为受教育程度有限,从事的工作以雇工为主,占到446%,不过令人欣喜的是,仍有217%的返乡农民工选择自主创业,成为个体工商劳动者。而成为农村管理者、农村智力劳动者、乡镇企业管理者和私营业主的人只是一小部分,比例极低。
如图3所示,农民工返乡后在不同的行业里从事着生产经营活动,如工业制造类、农林类、服务业类等,其中在工业制造类就业人数相对较多,占调查对象总人数的1/3以上,其他行业的分布则较为均匀。值得注意的是有接近1/4的农民工在返乡后选择了管理和创业,本文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农民工在外出务工期间工作经验的积累和视野的开阔有着一定程度的联系。
4 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对返乡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择业观念、社会资本和职业选择行为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其中,职业选择行为以返乡后更换职业频率为代表,分析结果见下表:
如上表所示,首先,返乡农民工的关系强度与异质性程度高度线性相关,而且关系强度也与节点社会地位高度线性相关。其次,职业声望观和择业代价观都与职业发展观显著线性相关;择业代价观还和职业声望观显著线性相关;节点社会地位与职业报酬观、职业声望观、择业代价观以及异质性程度都显著线性相关。再次,受教育程度和关系类型都与年龄呈低度线性相关;职业发展观和择业代价观都与受教育程度低度线性相关;择业代价观与职业更换频率都与接受培训情况低度线性相关;职业报酬观与节点社会地位都与职业发展观低度线性相关;职业声望观、择业代价观和关系强度都与职业报酬观低度线性相关。最后,健康状况与其他变量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异质性程度也与其他变量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5 结论及建议
5.1 基本结论
本文通过统计性描述和线性回归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农民工在返乡后多数选择留乡就业,大部分依旧是雇工或者农民,部分成为个体工商劳动者,只有少部分成为农村的管理者。第二,返乡农民工从事的工作所在行业多样化,有工业制造类、农林类、服务业类、管理类、创业就业类,其中以工业制造类为主,占到3804%,而选择自主创业的最小,仅有87%。第三,返乡农民工的关系强度与异质性程度高度线性相关,而且关系强度也与节点社会地位高度线性相关。第四,职业声望观和择业代价观都与职业发展观显著线性相关;择业代价观还和职业声望观显著线性相关;节点社会地位与职业报酬观、职业声望观、择业代价观以及异质性程度都显著线性相关。
5.2 政策建议
本研究通过对返乡农民工职业选择行为和影响因素的全面分析,提出以下建议:
(1)从国家角度而言,一方面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扶持力度,给予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如政府应当采取扩大助学贷款、教育补助、加强农村地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措施发展农村的高中、中专教育和职业培训,另外丰富培训内容和形式,除了农林类技术培训下乡外,定期开展诸如服务业类、工业制造类、创业就业类的培训,全面提升返乡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另一方面应从制度层面出发,建立对返乡农民工的正式社会支持网络。
(2)从当地政府角度而言,应积极建立和维护返乡农民工的正式社会支持网络。现阶段返乡农民工以非正式的社会支持为主,缺少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因此当地政府采取诸如收集返乡农民工的信息,密切关注其工作和生活,建立求职和培训平台等措施,来弥补和建立返乡农民工的正式社会支持网络,促进其顺利就业。
(3)从返乡农民工个人角度而言,一方面应重视自身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提升,认真接受教育,多参加培训,积极维护家人、亲戚、朋友等形成的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另一方面应当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在重视报酬的同时,兼顾个人的兴趣、能力和特长。
参考文献:
[1] 牟少岩.农民职业分化的影响因素研究[D].济南:山东农业大学, 2008.
[2] Meng Xin, Zhang Junsen. The TwoTier Labor Market in Urban China[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1(29):485-504.
[3] 张艳华,李秉龙.人力资本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业经济评论,2006(4).
[4] 姚先国,俞玲.农民工职业分层与人力资本约束[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5).
[5] 高文书.人力资本与进城农民工职业选择的实证研究[J].人口与发展,2009(3).
[6] 罗竖元,李萍.社会资本对新生代农民工择业行为影响调研[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1(2): 93-98.
[7] 李萍.新生代农民工择业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湖南省的实证调查[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