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营销的相关研究及理论评述

2013-12-29 00:00:00张海军聂元昆
中国市场 2013年13期

[摘 要]国家营销理论源于全球化浪潮蔓延的20世纪90年代,由世界著名营销学家、美国西北大学国际营销学教授菲利普·科特勒提出。国家营销理论的提出拓展了营销理论研究的领域,为国家民族的发展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本文梳理、回顾了国家营销及其相关理论研究文献,并对现有研究成果作了简要述评,认为国家营销理论的研究迫切需要理论工作者从现实中汲取营养和素材,综合政治学、传播学、文化学、区域经济学的相关成果,进行提炼与升华,丰富国家营销的理论内涵。

[关键词]国家营销;国家竞争优势;国家形象;软实力;新公共管理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3-0005-03

市场营销的思想起始于20世纪初的美国,迄今已有百年历史。随着20世纪商品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营销理论和方法从孕育、成长到日趋成熟,迄今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从初期的消费者市场营销到20世纪60年代的工业市场营销,70年代的社会营销,80年代的服务营销,到90年代的关系营销和整合营销,市场营销研究的重点也随着经济的发展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综观市场营销理论的发展历程,基本上都是以企业为研究对象适应企业赢利需要而提出或拓展开来的。在全球化时代,经济、社会、文化、人才等资源的区域化乃至全球化流通以及“产业集聚”不可避免地将各个国家带入一场激烈的竞争之中。为了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并取得竞争优势,国家也需要运用营销思想和方法来进行规划和运营。为了解决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学术界开始重新认识国家发展的驱动力。因此,运用营销的理念和方法来支持国家发展引起了广泛重视,逐步产生了国家营销命题。

通过对国家营销及其相关理论研究文献的梳理和回顾,有助于我们追溯理论渊源,扩展理论视野,深入开展国家营销的理论研究。

1 国内外国家营销理论研究综述

1.1 国外学者关于国家营销的研究

国家营销的实践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业已出现。当时,一些国家意识到营销政策的重要性,以有所为、有所不为,从而使他国接受本国的目标和理想。但国家营销理论则发端于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的20世纪90年代。

1.1.1 国家营销命题的提出

菲利普·科特勒[1](Philip Kotler,1997)在《国家营销——创造国家财富的战略方法》中首次提出国家营销的概念。科特勒将宏观经济政策和微观厂商与消费者行为紧密结合,运用营销战略分析方法,构建了一个创造国家财富和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框架。科特勒所提出的国家营销理念侧重于分析国家形象对一国产品与服务以及投资、商业、旅游的影响,并且评估了营销战略管理对于提升国家形象的作用。

1.1.2 国家营销理论的拓展

约翰逊,约翰尼·K [2](Johansson,JohnyK;1998)对菲利普·科特勒的国家营销理论作了阐述和评价,同时对科特勒的理论进行了补充:①国家营销不只是营销的战略思维视角在国家层面的运用,更需要一种全面营销、顾客导向的观念;②国家营销的客体除了国外投资者、旅游者、企业,还有国内输出的产品和服务在国外的最终消费者;③在国家营销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不仅要以宏观层面的SqEmxK/EMGtoe1qZxFfBCg==营销战略为指导,更需要辅之以具体的营销策略(4Ps)。斯特坎普[3](Steenkamp,2001)研究了文化因素在国家营销中的角色作用,强调从民族文化架构视角来分析国家营销所面临的环境。他指出民族文化是国家营销的一个核心因素,并通过标准化回归系数测度民族文化对于国家营销战略选择的影响。

1.2 国家营销理论命题的关联性研究

国家营销理论就本质而言属于宏观管理理论的研究范畴,融合了新公共管理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软实力思想与国家形象理论等领域的理念,具有明显的交叉性特征。

1.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面临着经济发展瓶颈和政府社会管理的无效率,迫切要求政府改革,新公共管理理论应运而生(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2006)[4]。新公共管理理论将市场机制引入到国家宏观管理过程中,国家的职能体现在为公民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并满足其需求。此时,国家充当营销主体的角色,而公民则是其顾客,营销理论有了国家层面的意义。基于国家的经济人假设,国家营销理论延伸了新公共管理范式下国家的服务对象及其供给,国家作为营销主体,所面临的需求不仅仅囿于国内,更表现为国际范围内的需求,其供给则为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和制度因素的国家形象。

1.2.2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迈克尔·波特[5](Michael E.Porter,1990)将竞争理论从传统的企业视角提升至宏观的产业组织和国家层面,试图基于国家的视角来解释如何造就并保持可持续的相对优势。基于对10个主要发达国家的研究,以企业生产率为出发点,波特首次对国家竞争优势思想给出了理论解释。波特从国家竞争优势的角度拓宽了管理理论的视野,为管理理论的宏观化提供了指导思想。

1.2.3 软实力思想

约瑟夫·奈[6](Joseph Nye,1990)在《Bound to Lead∶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中首次明确提出并论述了软实力的思想,把软实力作为研究国际关系的概念并视为一种战略思维工具。奈的软实力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国家的形象建构是建立在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共同、相互增长的基础上的;②软实力主要包括文化吸引力、意识形态或政治价值观念感召力及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奈的软实力思想提供了一种分析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权力地位的重要思路,它引导人们关注那些抽象和非物质性的权力因素,进一步丰富了人们对国家竞争力和国家实力的认识。

1.2.4 国家形象

肯尼斯·鲍尔丁[7](Kenneth Boulding,1959)基于国际体系的视角来研究国家形象及国家的公共关系。鲍尔丁对国家形象做了系统性的研究:①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其认知的结合,它是一系列信息输入和输出产生的结果,是一个结构十分明确的信息资本;②国家形象作为一种主观印象,实际上构成了人们对于一个国家及其民众的心理预设。

1.3 国内学者关于国家营销的研究

国外学者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就提出了国家营销的概念,而直到21世纪初我国学者才开始关注这一领域。尤其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国家营销的话题被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关注,但是鲜有学者对这一概念及其应用做出系统的、科学的探究。到目前为止,我国学者关于国家营销的研究文献不多,主要集中于国家营销概念的解读以及如何运用国家营销理念提升国家形象。

1.3.1 国家营销内涵解读

国家营销概念的产生与民族国家的兴起与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趋势密切相关,包含国家硬实力营销和国家软实力营销两个方面,并表现为作为营销主体的国家塑造国家形象及其价值,而且向营销对象国家进行传递与影响,以实现综合国力最大化的行为与过程(聂元昆,张海军;2012)[8]。国家营销是国家整体层面的社会经济和日常生活价值观念对外宣传的过程(郭国庆,2010)[9],其终目的是为该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劲的助推力量。

1.3.2 国家营销策略与基本路径

国家营销属于宏观层面的营销模式,其实施策略包括:①基于营销定位塑造国家品牌;②组建国家营销支持机构,强化国家营销活动;③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④树立和谐、共赢的国家形象。从国家营销的主体来看,存在三条基本的国家营销路径:政府路径、组织路径、公民路径(聂元昆,张海军;2012)[8]。

1.4 国家营销理论的相关研究

1.4.1 国家形象建构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民族精神的表现和象征(张苾芜,2011)[10],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国家的实力或权利,其主要表现为国际社会对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外交与自然要素的综合认知与评价。国家形象兼具价值性功能和工具性功能,塑造积极的国家形象是一种将国家硬实力与软实力、国家价值观与国家利益相互结合和相互促进,使之得以内外兼顾、名利双赢的国力运作过程。

1.4.2 国家公共关系理论

国家是构成世界格局的基本单位,国与国之间有明显的异质性特征并为国家利益而进行国际博弈,国家公共关系则是维护世界格局平衡的基础。国家公共关系是一种特殊的政府管理职能,国家之间通过公共关系建立并保持相互的交流、理解、认同与合作的机制与模式来更好地实现它们的共同利益(张苾芜,2011)[10]。作为国家营销对象的国家形象基于国家公共关系并作用于国家公共关系。

1.5 国家营销、国家形象、软实力相互关系研究

国家营销、国家形象与软实力之间表现出交叉的相互作用:国家的竞争优势来源于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方面,硬实力是核心,软实力是灵魂,国家形象是软实力的重要构成,国家营销是塑造和提升国家形象的基本手段(汪涛,邓劲;2010)[11]。

2 对当前国家营销理论研究的评述

2.1 国家营销理论的背景

2.1.1 现实背景

“冷战”结束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都将注意力从军事和政治斗争转移到经济发展上来了,国家竞争的目标也从政治转移到国家财富上了。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全球出现了六大趋势:全球互相依存、保护主义抬头和区域经济组织盛行、跨国公司迅速发展、政策冲突和民族冲突凸显、技术进步加速、环境意识增强。这些趋势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变革。全球化的蔓延以及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放缓,要求国家政府在发展问题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积极地参与全球合作,谋求共赢,探寻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1.2 理论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公共管理理论、政府再造、新公共服务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试图寻找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持续动力。这些理论突破了微观管理理论的局限性,将管理理论提升到国家主体层面,促进了管理理论的宏观化拓展。在新时期的理论与实践背景下,传统的市场营销理论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营销理论进行了重大变革,市场营销从概念到内容逐渐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市场营销观念日益凸显。

2.2 国家营销及其相关文献研究的意义

国内外学者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对于国家营销的理解,对推动国家营销理论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国家营销的提出丰富了营销理论的内涵,促进了传统的交易营销理论向宏观营销理论方向的拓展与延伸,为营销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从文献中可以看出,以科特勒为代表的国外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初将市场营销理论引入国家的经营管理领域,不仅拓展了市场营销的研究领域,也为国家发展方向提供了新的思路。此外,国家竞争战略、国家形象构建、软实力等方面的研究拓宽了国家营销的视野。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这方面的研究中来。

2.3 国家营销及其相关文献研究存在的问题

(1)国家营销研究在国外不足20年,在我国则起步更晚,目前的国家营销理论尚在发展过程中,理论框架需要深入探索。国家营销理论的综合,客观上可以从现存的营销理论体系中寻求支持,同时联系实际进行理论的拓展与创新。

(2)目前除冠以国家营销理论命题的研究外,相关研究还有国家竞争力、软实力和硬实力、国家形象、和谐营销等政治学、传播学的成果,对国家营销的理论研究皆有积极的作用,需要高屋建瓴地进行理论梳理与综合。

(3)现阶段的国家营销理论研究多偏重于规范研究和定性研究,缺乏相关的实证研究和定量研究,尤其缺乏关于国家营销维度的分析和效度的测定。

3 研究展望

国家营销理论最初由世界著名营销学家、美国西北大学国际营销学教授菲利普·科特勒提出。这一理论的提出拓展了营销理论研究的领域,目前的研究仍然处于深入探索和不断发展之中。

历史上后起大国的崛起,往往导致既存的世界秩序的变革,甚至引发战争。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始终奉行和平崛起的发展战略,不会也不需要采用争霸或损害别国利益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国家营销是宣传国家形象、倡导和平崛起、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21世纪以来,我国通过孔子学院、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国家形象宣传片等一系列国家营销行为,有力地展示了我国繁荣发展、民主进步、文明开放、和平和谐的国家形象。

我国日益丰富多彩的国家营销实践,迫切需要理论工作者从现实中汲取营养和挖掘素材,综合政治学、传播学、文化学、区域经济学的相关成果,进行提炼与升华,丰富国家营销的理论内涵。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国家营销[M].3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

[2]Johansson,Johny.K.The Marketing of Nations[J]Journal of marketing,1998,62(3):148-151.

[3]Steenkamp.The role of national culture in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search[J].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2001,18(1):30-43.

[4]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周敦仁.改革政府[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5]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6]Joseph Nye. Bound to Lead: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M].New York:Basic Books,1991.

[7]Kenneth Boulding.National Images and International Systems[J].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1959,13(2):120-131.

[8]聂元昆,张海军.论国家营销的五个基本理论问题[J].中国商贸,2012(8):24-26.

[9]郭国庆.国家营销与企业发展[J].科技创新与品牌,2010(1):40-42.

[10]张苾芜.国家形象理论与外交政策动机[J].国外社会科学,2011(1):97-103.

[11]汪涛,邓劲.国家营销、国家形象与国家软实力[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3(2):249-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