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雾霾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据环保部门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从东北、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都出现了大范围重度空气污染,有毒空气遮蔽了阳光,雾锁大地,呼吸道疾病患者骤增。雾霾在人们心里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为我国环保敲响了警钟,也引发了社会对治理雾霾天气的广泛关注。
其实“雾都”、“阴霾”、“昏暗”等词在19世纪的英国名著中常常出现。大文豪查尔斯·狄更斯的小说《荒凉山庄》开篇就细致描述了伦敦的雾,“那是一种沁入人心深处的黑暗,是一种铺天盖地的氛围。”进入20世纪中期,英国人为摘掉“雾都”的帽子,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努力。
18世纪开始,英国借助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煤炭的广泛应用,导致了英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大气污染。煤在燃烧时释放出的含有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的滚滚浓烟,成为人们脑海中工业革命的象征。20世纪初的伦敦是一座黑色的工业之都,辉煌却又灰蒙蒙。由煤炭支撑的工业革命让伦敦城内遍布工厂,家庭也烧煤取暖,煤烟排放量急剧增加。烟尘与雾混合变成黄黑色,经常在城市上空笼罩,多天不散。
狄更斯笔下的《雾都孤儿》,“雾都”的朦胧景色令人神往。但事实上,身处那个年代的伦敦人对此却深感困扰,浓雾会妨碍交通,高浓度的二氧化硫和烟雾颗粒还会危害居民健康。为应对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英国早在1875年就曾通过公共卫生法案尝试治污。到了20世纪20年代,由于政府对工业加强管理,煤在工业燃料中所占的比例下降,煤烟污染有所减轻,但并无质的改观。然而此时,汽车开始普及,排放的尾气让伦敦脆弱的空气雪上加霜。在当时,伦敦的雾天一年可达七八十日。
当年曾经客居伦敦的老舍先生以“乌黑的、浑黄的、绛紫的,以致辛辣的、呛人的”等词汇来描绘伦敦雾。1952年12月4日,伦敦雾变成了震惊世界的杀手:工厂和住户排出的烟尘和气体大量在低空聚积,整个城市为浓雾所笼罩,浓雾整整有五天不散。风速表读数为零,市中心空气中的烟雾量几乎增加了10倍,空气逐步变得更脏和更有毒,有4700多人因呼吸道疾病而死亡。大雾之后几个月,又有8000多人死于非命。
据史料记载,当时,歌剧院正在上演的《茶花女》因观众看不见舞台而中止,被迫散场的观众出来却发现,大白天伸手不见五指,水陆交通几近瘫痪。仅在12月5日到8日这4天,伦敦市死亡人数就高达4000。在这一周内,伦敦市因支气管炎死亡704人,冠心病死亡281人,心脏衰竭死亡244人,结核病死亡77人,此外肺炎、肺癌、流行性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有显著增加。大雾持续到12月10日才渐渐散去。
烟雾事件发生后,英国上下舆论大哗,政府任命专门委员会对烟雾受害者情况进行调查。幸存者们的生活也从此改变,成千上万的人患上了支气管炎、冠心病、肺结核、心脏病、肺炎、肺癌、流感等各种疾病,“雾都”往事成为英国人心里不可磨灭的伤疤。这场悲剧终于使英国人痛下决心整治环境。
英国政府认识到,城市大气污染问题既与燃料结构有关,也是人口、交通、工业、建筑高度集聚的结果。对于这样一个综合性的难题,必须结合地形、气象、能源结构、绿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建筑布局、交通管理、人口密度等多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综合考虑,采用综合性的办法加以解决。
此后,英国人开始反思空气污染造成的苦果,并催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的出台。法律规定在伦敦城内的电厂都必须关闭,只能在大伦敦区重建。要求工业企业建造高大的烟囱,加强疏散大气污染物。还包括要求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逐步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冬季采取集中供暖。
1968年以后,英国又出台了一系列的空气污染防控法案,这些法案对各种废气排放进行了严格约束,并制定了明确的处罚措施,有效减少了烟尘和颗粒物。1974年英国政府颁布实施了《控制公害法》。该法全面、系统地规定了对空气、土地、河流、湖泊、海洋等方面的保护以及对噪音的控制条款。
政府颁布的关于控制大气污染的法令还有《公共卫生法》、《放射性物质法》、《汽车使用条例》和《各种能源法》等。上述各种法令、通告的颁布,对控制伦敦的大气污染和保护城市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治污远非一日之功,1957年到1962年伦敦又连续发生了多达12次严重的烟雾事件。但随着相继颁布的法令更加繁多和详尽,这些被严格执行的法案成为“雾都”新生的保证。到了1975年,伦敦的雾日已由每年几十天减少到了15天,1980年则进一步降到5天。
最开始,伦敦治污的法案和措施主要是针对燃煤的控制。20世纪80年代前后,汽车数量开始爆炸性增长,大量的尾气取代燃煤成为主要的大气污染源。这些物质在阳光中的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复杂的光化学反应,产生以臭氧为主的多种二次污染物,就是所谓的“光化学烟雾”。
对于这一趋势,英国自1993年起要求所有出售的新车必须加装催化器,以减少氮氧化物污染。1995年英国通过了《环境法》,要求制定一个治理污染的全国战略。根据英国国内、欧盟及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设立了必须在2005年前实现的污染控制定量目标,要求工业部门、交通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共同努力,减少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多种常见污染物的排放量。
伦敦市政府现在提出的目标是:短期内,削减污染最严重的机动车的排放,提高新型、清洁机动车和技术的使用率,提高清洁燃料的使用率;长期内,提高交通“零排放”模式的使用率(氢气燃料电池和电动车)。
近年来,英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限制汽车尾气排放的措施,如推广使用无铅汽油;在车辆年检中,严格检测尾气中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的排放是否达标;在市中心设立污染检测点,警察可拦截有过多排污迹象的车,对其进行测试,并有权对未通过测试的车主实施罚款。
2000年,为了抗议伦敦市中心没有更多的自行车专用道,担任“国会跨党派自行车族”主席的工党议员布莱肖发起了一项抗议活动,英国各党派的75名国会议员们“骑”上街头,乘自行车穿越伦敦市中心。布莱肖表示,英国政府应该做更多的努力,让伦敦市民认为以自行车代步会比现在更安全,更值得一试。
当局还修建了1000英里长的自行车线路网。目前,伦敦已有350多条自行车专用道。人们甚至可以在总长8000公里的自行车专用道上穿越整个英国。
2003年2月,伦敦市政府在一片质疑和反对声中,开始对周一至周五早7点至晚6点半进入市中心约2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机动车,每天征收5英镑的“交通拥堵费”,由此获得的收入完全用于改善伦敦公交系统。此后收费区域不断扩大,收费标准也提高到目前的8英镑。
不久前,伦敦市还公布了更为严厉的《交通2025》方案,限制私家车进入伦敦,计划在近20年的时间里,减少伦敦私家车流量9%。这一方案既利于解决市区交通堵塞问题,也利于改善空气质量。
伦敦当局设立了公交专用道,大力提倡巴士与火车等公共交通,密如蛛网的地铁线已成为伦敦公共交通的重要保证。公共交通定位在城市中心区,住在郊区的人可以开车到城市边缘的公交换乘停车场,然后坐公共交通办事,再开小汽车回家。在这里,一个十万多人的小城市就有6个换乘停车场。
迄今为止,交通拥堵费政策取得了成功。目前,每天进入塞车收费区域的车辆数目减少60000辆,废气排放降低12%。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开车上班,而是纷纷选择骑自行车、乘坐公共汽车和地铁,使公交运营收入增加了两成。更重要的是,这一举措大大提高了公交车的可靠性。人们在路途上花费的时间显著减少,出行时间缩短了14%。
今年,伦敦市长利文斯通推出自行车出租服务。他说,“这个计划的目标是要转变伦敦成为骑自行车和步行的城市。在未来的10年内,我们将投资5亿英镑在提高自行车和步行的计划上。”
利文斯通的10年计划还包括在伦敦市区建立多条自行车专用道,在伦敦外围地区规划每小时20英里时速限制的自行车区。他的目标是让自行车占伦敦十分之一的交通流量,每年减少160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这是一种快捷、健康、可支付以及没有污染的交通工具。”伦敦交通管理局发言人说。
伦敦市政府对发展自行车这一交通方式的投资逐年上升,从2000年的550万英镑增至2005年的2000万英镑,今年预计还要投入2400万英镑。英国政府计划今后十年投入巨资发展公共交通,改善铁路设施。为了减少道路堵塞,还将投资修建公交车和有轨电车网络。
扩建绿地是伦敦治理大气污染的重要手段。伦敦虽然人口稠密,但人均绿化面积达24平方米,城市外围还建有大型环形绿化带。即使在寸土寸金的伦敦市中心,也仍旧保留着海德公园以及詹姆斯公园等大片绿地。
2007年2月,时任伦敦市长利文斯通宣布环保规划,计划在20年内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60%,把伦敦建成全球最环保的城市。根据规划,约750万伦敦市民将减少看电视的时间,换用节能灯泡。在商业领域,在节能和环保方面表现出色的企业和政府机构被授予绿色奖章。
英国政府认识到,城市大气污染问题既与燃料结构有关,也是人口、交通、工业高度集聚的结果,需要综合性治理,其中产业转型是关键,不再单纯依赖制造业,而是大力发展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
今天的英国,绿色经济产业是目前为数不多的经济增长领域之一,预计至2015年每年的增长率将超过4%。绿色行业将创造40万个工作岗位,而且这一数字还将不断上升,到2020年,绿色行业从业者将有120万人。
按照英国政府的计划,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中要占15%的份额,40%的电力来自绿色能源,既包括对依赖煤炭的火电站进行“绿色改造”,也包括发展风电等绿色能源。到时英国温室气体排放要降低20%,石油需求降低7%。
为更好地建设生态社会,2007年9月,英国政府宣布将在全国建设10个生态镇。同年11月,英国政府宣布将对所有房屋节能程度选行“绿色评级”,以提高房屋能源利用率和减少排放。政府要求从2016年开始,所有新建住宅都必须是“零排放”,此类环保住宅将享受免缴印花税的政策优惠。
节能低碳已成为英国社会生活的时尚。英国零售业巨头乐购率先建设了一些“零碳”超市,通过自备生物质发电机、建筑节能、循环利用雨水等方式打造低碳购物环境。伦敦南部的“贝丁顿零碳社区”更是声名远扬,这个约百户居民的小区是英国最大的低碳社区,是上海世博会零碳馆的原型,其建筑、生活等许多方面的低碳设计已成为标杆。
良好的生态环境极大地提升了英国人的生活质量,并吸引了大量的海外游客。据英国官方统计,在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英国共吸引海外游客59万人次。
英国国际环境与发展研究所主任卡米拉·图尔明认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环保运动兴起时,环境保护是流行的概念,后来是可持续发展,但近几十年,这些口号“不再像过去那样有力了”。生态文明是一个全新理念,包含了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生活方式等很多内容,具有丰富的内涵。在探索生态文明的建设中,作为工业革命发源地的英国是一个很好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