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宁:淡泊明志乐清贫

2013-12-29 00:00:00
农家书屋 2013年3期

管宁字幼安,北海朱虚(今山东省潍坊市西南)人,春秋管仲的后代。他一生品格高尚,安贫乐道,摒绝名利,勤奋攻读圣贤书,全力教化一方人,身为人师,行为世范,为祥和社会安定人心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他享年84岁而善终。可惜,人们读《三国》时,往往只注意到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义重如山的关云长,雷鸣电掣的张飞等,而忽略了他这位真正的贤者。

管宁16岁丧父,事母至孝,生活清贫苦寒,但有骨气,从不轻易接受别人的馈赠。

青年时期管宁曾与后来官做到太尉、司徒的华歆是好友,华歆既爱财又慕官,管宁便与他割席分坐,不相往来。管宁一生不愿做官,早在黄巾起义时,便携老母贤妻幼女,远离狼烟滚滚的中原之地,而去了相对安静的辽东。辽东太守公孙度,听到管宁到来不胜欢喜,又是修整馆舍,又是选备奴婢,格外盛待,他与管宁交谈,管宁闭口不涉文韬武略,只讲圣贤学问教化人民。公孙度要他做官,管宁坚决不肯,而是选择了郊外山野之地,自建茅舍,广招学生,不论贫富,不计报酬,进行圣贤文化教育。

辽东一带本是各族杂居之地,风俗混乱,征战频繁,管宁以中原孔孟圣贤之学大力教化,以自身作楷模,使人民渐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时间不长,民风大变,焕然一新,官民朝野对管宁格外敬重。

管宁住地不远,有口水井,原先人们常常因争水而斗殴,管宁便自己出钱买下许多水桶,预先将井水打好,人们来取水时,随取随走,再不因争水而翻脸了。

辽东人原来比较横暴,饲养牲畜的人家,常常让牲畜跑到别人家庄稼地糟蹋田禾,因此常引起纷争,管宁的田禾也常常遭遇此事,管宁遇此,便爱怜地将牲畜牵出来,以清洁的水饮之,还割来最肥美的青草喂它,三番五次,牲畜主人很受感动,便开始主动管好自己的牲畜,因牲畜践踏田禾的现象再也没有发生了。

在管宁的教化下,不到几年,辽东人真是人无争讼,夜无盗贼,敦伦尽分,路不拾遗,魏国多次请管宁做官,委任他为太中大夫、太尉,但管宁都一一坚决谢绝了,始终不肯做过一天的官。

管宁老年时,叶落归根,渡海回到故乡,离辽东前,他将公孙度父子三代所有的赠予全部完璧归赵,两手空空回到山东。魏国朝野人士,听说管宁回到中原,纷纷推荐他出来做官,甚至把自己的官位让给管宁,但管宁一概谢绝,宁愿过着布衣蔬食、自耕自种、夏伴溪流、冬拥火炉的清贫生活,乐享平生。

看破名利为众生,老天不负有德人,身处乱世,魏国有奸佞而不加害于他,辽东公孙父子都非善类,却也格外礼敬管宁,可见其古德高风,终有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