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自2006年开始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截至目前,已经在全省27364个行政村全都建成了农家书屋,并建成“卫星数字农家书屋”1070个。在400家书屋试点建成了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书屋实时交互式管理为核心,兼备数字阅读和信息服务的管理服务平台,促进了书屋的实时有效管理。
《农家书屋》:陕西省在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陆柯仑:陕西省南北狭长,地跨中国西北和西南,在陕西你可以在陕北看到塞外风光,也可以到关中感受中原文化,还可在陕南体味秦蜀楚韵味。多文化、跨地域的特点造就了“三秦文化”,也要求我们在出版物种类的配备上因地制宜,选择最适合当地文化及农作物的用书。以适用为前提,按照“注重需求、择优适用,质量上乘、价格适中,‘三农’为主、兼顾多样”的原则,配备适合不同地域的图书。
农家书屋工程伊始,陕西省就将其列入全省民生八大工程,投入配套资金;按照培养新农民的标准、培育新文化的标准、提升新境界的标准、锻炼新技能的标准,既着眼解决农民群众读书难、看报难的现实问题,又努力让书屋硬件设施过硬、出版物配备丰富齐全、有益有用,切实把农家书屋建设成为精品书屋、实用书屋、可以长久存在的书屋。探索建设高于国家规定标准的书屋、聘请残疾人士担任图书管理员、进行书屋代售图书等试点工作,也都在积极有效的开展中。
作为“农家书屋”的有益补充,各地市还组织开展了“百名专家进农家书屋知识讲座”、读书竞赛、演讲比赛、成果转换等活动。聘请大棚菜种植、优质核桃栽种、畜牧、农艺、烤烟、蚕桑及法律等方面的专家,定期走进农家书屋开展农业科技知识讲座。各乡镇也结合实际,不定期组织专家走进书屋为农民朋友传经送宝,定期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到书屋,结合实际讲授种植、养殖等知识。
《农家书屋》 :您刚才提到陕西省 “农家书屋” 因地制宜配备书籍,具体怎样操作?
陆柯仑:在书籍配备上,我们制定了严格的选书制度。我们选配书目根据“农家书屋”的状况,由专家参与进行招投标,书目种类有法律、种殖养殖、传统文化、民主政治建设、农民工维权以及简单的医疗、卫生等等。坚持省农办初审,专家评审,基层会审,局长办公会核审的“四审”选书制度。
再根据各地特色,比如陕南养鱼、种柑橘,陕北种苹果,诸如此类,避免一刀切,注重选书的针对性。2011年度工程建设中我们编制了3套出版物采购目录,2012年度工程建设我们编制了2套,几年来累计编制了8套。满足了农民兄弟的多样性阅读需求,也为下一步相邻行政村的出版物交流奠定了基础。
《农家书屋》:农家书屋工程在陕西已经开展7年,它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起到哪些作用?
陆柯仑:农家书屋工程既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基础工程,更是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7年来,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在农家书屋工程中一直强调:重在建设、好在管理、贵在使用。
从对已建成的农家书屋使用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农家书屋建成后,半年内的图书借阅量都在1000人次以上,占所在村人口的50%,在一些村已经形成了读科技书、走致富路的良好风气。农家书屋的建设,弥补了长期以来农村文化生活的贫乏,给农村和农民送去了现代科学和文明,成为农民新的精神家园。
我们想让每一个“农家书屋”成为一所面对农民的知识学校,或者叫做技能学校,让农民有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使书屋成为提升他们综合素质的熔炉。如果没有新农民的话,社会主义新农村只会是一个概念,只会是一个壳;如果我们的农村建得很漂亮,但是人的素质没有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只是一句空话。现在我省一些县把“农家书屋”作为县委书记的一把手工程,从建设、管理、使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农家书屋》:在农家书屋的管理方面,陕西省有哪些经验可供分享?
陆柯仑:陕西省构建了农家书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实施了农家书屋“星级”管理办法,建起了数字化交互式信息服务管理系统平台,对农家书屋进行数字化、动态化管理。农家书屋的好坏,不是主管部门说好就是好,而是农民说好才是好。我们联合陕西师范大学,面向关中、陕南、陕北三个区域,面向全体农民,进行了5000多份抽样调查,开展农家书屋管理专题研究,及时了解意见和建议,准确把握需求,努力推动书屋的可持续发展。
在“卫星数字农家书屋”的基础上,我们还自主研发了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书屋实时交互式管理为核心、兼备数字阅读和信息服务的管理服务平台。依托这个平台,我们在植入代充话费、代缴水电费、网上购书等一系列便民服务的同时,通过这种收入“造血”,提高管理员的收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让农家书屋工程真正垂直到农村,在信息传递的同时,上下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