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有“江南Style”,而中国的江南乡村则是以下一番意象:在那水气腾腾、粉墙黛瓦的清丽中,在那吴侬软语的婉转里,柳丝细雨给幽静的乡间平添几分灵动;纸伞如云,给青色的石板路多了几分色彩;花布如墨,给黑白的村庄添了几分忧愁。细腻的心思,在记忆的河流里酝酿、渲染,视野中一幅久违的油墨画依稀出现,温柔绽放的美丽乘着一个个江南意象沁入心田。江南的风景,江南的你我,看着那夜幕的流水、多情的细雨,原来都只是烟花般的记忆,只为瞬间美丽的绽放。
南浔古镇·辑里丝
江南古镇南浔位于浙江省北部、湖州市东部,地处太湖与运河的臂环中,水碧似染,舟船如梭,湖泊河流占据小镇面积一半以上。上古时期,这里炊烟袅袅;南宋时期,这里理水为镇,从此,四方客商,熙来攘往,百年老店,鳞次栉比。这个充满古朴韵味的小镇,盛产辑里丝,又名七里丝,是因为古时河流纵横、水清如镜,有很好的养蚕、缫丝的自然条件。明万历年间,这里培育了一种优良蚕种——“莲心种”,因其结茧小如莲实而得名,此茧特别适于缫制优质的桑蚕丝。当地村民以当时最先进的三绪脚踏丝车进行缫丝,缫出的丝“富于拉力、丝身柔润、色泽洁白”,比一般土丝多挂两枚铜钿而不断,具有“细、圆、匀、坚、白、净、柔、韧”的品质特点。走在濛濛水乡的小道上,想象那轻柔的辑里丝飘荡在空中,诗情画意中增加了一份朦胧神秘之感。
乌镇·蓝印花布
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北端的乌镇,因沼多淤积土,地脉隆起高于四旷,色深而肥沃,遂有乌墩之名。此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具有六千余年悠久历史,所出产的蓝印花布,令这座古镇经受岁月的清洗,遗留另一番风味。蓝印花布又称靛蓝花布,俗称“药斑布”、“浇花布”,采用全棉、全手工纺织,全部手工印染。把镂空花版铺在白布上,用刮浆板把防染浆剂刮入花纹空隙漏印在布面上,干后浸染靛蓝数遍,晾干后刮去防染浆粉,即显现出蓝白图案花纹。最初以蓝草印染,后用石灰、豆粉合成灰浆烤蓝、刻版、刮浆等多道印染工艺制成。蓝印花布与江南水乡有着精神上的贴切,似乎一切文字描述,都比不上一块蓝印花布更能显现江南的情愫。
甲路村·油纸伞
江西婺源的一个自然村——甲路村,地处上至徽州、下达饶州的交通要道,故名甲道,俗称甲路。据说,成淳五年(公元1269)宋代丞相马迁鸾(甲路张氏女婿)逸居此处,从京城带了一把油纸伞。于是甲路村人以制伞为业,不断改进工艺,世代相传。油纸伞选用上等竹木、皮纸、桐油、柿油,经锯竹、刨青、劈条、削骨、锯槽、钻孔、锯葫芦(伞轴)、串葫芦(组合)、装柄、装键、绕伞圈、裱伞、糊伞边、绘画等十几道工序制成,制作灵巧、工艺精湛、风格别致。相传康熙皇帝微服私访江南,赶上露天演戏,天下着雨,有人撑伞,一顽童扔石子于伞上,却反弹回去。康熙皇帝惊叹于伞布之结实,调查得知未被石子击破的雨伞为甲路所产。民谣唱道:“景德镇的瓷器,甲路的伞,杭州的丝绸不用拣。”在细雨浸透的江南乡村漫步,一把把油纸伞好比朵朵游走的花儿,由田间游走到拱桥,由拱桥游走到石阶,在迷蒙之中,更显妩媚。
绍兴·乌篷船
浙江绍兴乃是水乡地带,湖泊棋布,河港纵横,古老民居仿佛就轻轻浮在水面上,乌篷船穿梭往来,除了载客、运货,看社戏、嫁娶、打渔等都离不开它。八百年前,大诗人陆游咏赞乌篷船:“轻舟八尺,低篷三扇”。乌篷船船底铺以木板,即使有渗漏,船舱也不会沾湿;船板上铺以草席,可坐可卧;船身狭小,全靠船夫或以脚踏桨,或以手划桨把握方向,甚为快捷,所谓“扁舟一叶”,轻盈飘逸。八百里鉴湖,犹如一张银灿灿的巨网,乌篷船,就是活跃在这张网上的黑色精灵,在你一不留神的瞬间,带您进入水乡微妙的风景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