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山城。在高山陡坡上建设农家书屋必定困难重重,然而巴山的好儿女们集思广益,上下一心,就在这郁郁葱葱的山林中,建起了一座座颇具特色的书香之所。
“背篼书屋就是好!让我们在家里就可以读到好书。” 66岁的村民陆贤佑感慨地说,自从有了“背篼书屋”,他只要在家里“下单子”,就能坐等好书上门了。
在重庆巴南山村地区经常看到这样一批人:他们两三人相结成伴,笑声连连,背着南方常见的竹篓,行走在崎岖的山间小路上。偶有遇上同行背竹篓的老乡,踮起脚往他们的篓子里看:“哎哟,又背了这么多的书。”他们热情地回答:“要的!马上就到哟。”
这就是重庆巴南区的“背篼书屋”。
新玉村有自己固定的农家书屋。但是因为所辖区域面积大、居民居住分散,住得偏远的村民并不方便到书屋读书。
新玉村的大学生村官崔靖东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还发现白天村民都比较忙,即使想看书也抽不出时间来书屋借书,3000多册图书,每个月才能借出十几本。
“怎么才能让书动起来、用起来?”崔靖东动起了脑子,“何不利用搞人口普查、走访登记的机会,用背篼把群众需要的书送下去?”说干就干,在村两委的支持下,崔靖东将想法付诸实践,利用农闲、寒暑假和下村走访办事的机会,把一本本书用背篼背到偏远地区的村民家里。自从有了背篼书屋,书屋每个月的借阅量增长了两三倍。
崔靖东的做法带动了一大批大学生村官,巴南区几十名大学生积极仿效,踊跃加入背篼书屋的队伍。他们从书屋中挑选老人喜欢的历史故事、红白喜事、楹联对子、青年人急需的种养技术、务工技能、社保维权,少儿欢迎的教辅读物、童话故事、中外名著等图书,把它们装在背篼里,趁着春节、农闲和寒暑假,把一本本好书送到村民家中。
现在,除了大学生村官外,各个村的村委会成员也加入了送书送报的群体,村民们阅读的兴趣一日日高涨。
推广背篼书屋模式两年来,巴南区各农家书屋共送出各类书籍10万余册,惠及60万余农村人口,帮助5万余名群众走上科学致富的道路。小小的背篓送出的不仅仅是书,更是给巴南人民的财富和文明。
“尊敬的父老乡亲,欢迎您收听‘二圣广播书屋’节目。” 上午9点整,巴南区二圣镇的喇叭准时响起,播音员甜美的声音在空中久久回荡。
广播书屋,是继背篼书屋之后,巴南区人民传递信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另一种尝试。其中二圣镇的广播站,更是走在了全区的前列,成为其他村镇效仿的典范。
“请各位村民注意了,根据市气象台的预报,近几天可能有中到大雨,请大家注意安全,防止滑坡等自然灾害。” 播音员在广播站用方言向村民们发布气象消息。
“有了高声喇叭,我们都用不着闹钟了”,镇上一位村民开玩笑说,“这种广播很实用的,像这样子的天气预报,我们在田里干活时,也能听得很清楚,边听边干活,两不耽误。”此外,国家出台的最新政策、农村种养殖技术信息,以及村务公开、好人好事什么的,只要听听广播,都能知晓。
巴南区二圣镇是一个农业镇,人口年龄结构两极分化严重。年轻人大多在外打工,在家的多是老人和孩子,文化水平低。有的老人连字都不认识,自然对读书也不感兴趣。孩子大部分在校读书,作业繁重,没有时间和精力到书屋借阅,全镇近450平方米的书屋和约25000册的藏书几乎成了摆设。
出现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针对这样的情况,二圣镇政府将“村村通”广播与“农家书屋”结合起来,让镇上的4名大学生村官和12名文化骨干,利用业余时间,摘编整理各项法律法规、农业科技、课外知识等资料,通过遍布全镇的114只喇叭让群众每天学习30分钟。
为编写出生动形象的广播书稿,二圣镇的大学生村官们走村串户,深入调查,及时收集当地群众的所需所盼,并不断改进书屋内容。目前“广播书屋”节目形态日渐成型,大致分为读书读报、政经新闻和科学技术三大板块,还设置了寻人启事、就业信息、天气预报、有话要说等便民服务栏目。广播语言上普通话和四川方言相结合,以方言为主,乡亲们听了亲切易懂。
现在全镇95%的村社都能听到二圣镇广播声音,无形中给很多村民解决了实际困难,得到了广大村民的认同和喜爱。
今年暑假,重庆南岸区鸡冠石镇石龙村的周贤政小朋友特别开心。早上一吃完早饭,他就把自己的书包收拾得整整齐齐,然后出发去村子里的农家书屋呆上一整天。这个暑假,他作为石龙村的“小小图书管理员”,和书屋的管理员阿姨一起管理书屋。
据悉,2013年暑假刚至,南岸区文广新局就下发了《2013年暑期“小小图书管理员”活动方案》,由区图书馆、各街镇文化站、农家书屋共同参与,面向全区10~16岁的中小学生招募“小小图书管理员”,引起了家长和学生的极大兴趣。
想要成为“小小图书管理员”可不容易。周贤政和全区200多名小朋友一起报名,经过严格的考核,只有68位小朋友达到了标准要求:不仅自己家要离本村的书屋距离近,而且本人要喜爱图书,不淘气不顽皮;参加区里图书馆的统一培训后,能帮书屋的管理员共同管理书屋。
这些要求对于周贤政来说不是难题。平时小贤政就是农家书屋的常客,这次能成为“小小管理员”,让他感到十分开心和光荣。他跟着管理员阿姨学习怎么将图书整理上架,如何给借书的人进行登记,在很短的时间里小贤政就熟悉了整个流程,而且做得不亦乐乎。在整理图书和借书、还书这些小事里,周贤政学会了怎么和更多的陌生人进行交流,也体会到管理员阿姨平时工作的辛苦。暑假结束后,周贤政的家人都夸孩子长大懂事了。
家住长生桥镇的初一学生杨晓彤,是一名留守儿童,也是一名“小小图书管理员”。当时她看到镇里的招募信息时,第一时间向远在新疆务工的父母汇报。晓彤的父母知道这个消息后也十分高兴,极力支持女儿。得到父母鼓励的杨晓彤干劲儿十足,担任“小小管理员”后,天天一早就把阅览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整理、介绍图书也一丝不苟、有板有眼,来借书的村民和管理员叔叔都忍不住当面夸她“能干的好孩子”。
为了保证活动顺利实施,南岸区拨放2万元专项经费,为每个农家书屋配备了防暑药品,保障学生安全。临近暑假结束时,区里还组织召开了全体“小小图书管理员”和部分家长代表参加的总结表彰大会。
“我们只是给他们提供一片成长的天空”,一位负责人对“小小图书管理员”这个活动十分认可,“小朋友们不仅可以到图书馆看书学习,合理利用时间,而且也能培养他们良好的责任感和读书习惯,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8月份的天气烈日炎炎,素有“火炉”之称的重庆更是闷热难耐,每年6~10月份不少人都纷纷“逃离”城区,来到有山有水的高山地区休闲纳凉。人虽然凉快了,但这度假生活却不免有些单调乏味,据调查,来綦江区的游客中, 62%以打牌娱乐为主,16%以喝茶聊天为主,22%游山玩水后无所事事。
针对这样的情况,綦江区决定打造以农家书屋为依托的高山清凉休闲度假书屋。各个设在避暑胜地的农家书屋和外借点,在市里统一配置出版物的基础上,又增加一批文献资料。同时为了营造更好的读书氛围,更新了阅读桌椅、照明等硬件设施,一个普通的农家书屋摇身一变,升级成了环境优美、资源丰富的清凉休闲书屋。
为了丰富游客和村民的文化生活,清凉休闲书屋每天上午8点至11点、下午4点至晚上9点免费开放,每周还要开展一次读书说书讲故事活动,吸引不少游客和村民。据统计,今年国庆黄金周綦江区每天接待市民近4000人次,不少农家书屋门前还出现了排队等候现象。
一位退休教师在一农家乐外借点看到几柜子的藏书后非常吃惊,因为这里的图书比他几十年积攒下的藏书还要多,避暑结束时他深有感慨:“清凉休闲书屋伴我度过了两个半月的愉快时光,增加了不少知识,还了解了綦江特色文化和风土人情,感觉非常充实。”
綦江区高庙镇龙泉村的党支部书记曾反映:“清凉休闲书屋营造了浓厚文化氛围,目前村里十几个农家乐都在学习书屋的做法,兴办自己的书报阅览角,同时我们将继续扩大书屋规模,增加书报种类,使市民的避暑休闲生活更有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