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忘于江海

2013-12-29 00:00:00云溪子
农家书屋 2013年12期

一位同窗好友,因故要远去海外谋生。三载共烛西窗,砥砺学问,畅谈人生,相识恨晚。志趣相投,心有灵犀,相交甚笃。待到走上工作岗位,十天一聚,半月一酣,颇多欢乐。今一分别,茫茫大洋,天相连而水相隔,不知何日才能重逢,心中难免戚戚然。不料友笑道:“相濡以沫,莫如相忘于江海。老兄多保重!”

友的话,吾能体悟。泉塘干涸,鱼儿无处可栖,只得挤靠在一起,以唾沫相互湿润。此乃相濡以沫是也。患难与共,生死相依,此情可嘉,此义可泣。故相濡以沫成了一种高尚的美德和情操。遇有患难夫妻、共苦朋友,人们即以此语赞之。吾也深以为然。但是,细细想来,相濡以沫虽然可歌可泣,但太多了些悲伤色彩。以沫相濡乃出于无奈,虽能残喘些时,然生之希望渺茫,更不用说欢娱快乐了。若能畅游江海,各享天伦,其乐融融,虽因相忘而不如以沫相濡高尚,但大家都过得好,仍宁可为之也。

吾了解友的心境。友有丰富的经历,走过康庄大道,也攀过羊肠小径;闯过大江大河,也趟过细流小溪。他重情义,特别重那种患难与共的情义。故他赞扬相濡以沫的情操,十分留恋那些相濡以沫的岁月,念念不忘那些以沫相濡的朋友。但是,他并不满意局促的生活、狭窄的环境。他漂洋过海,有几分无奈,更有鱼儿对江海的企求。作为一种企盼和祝愿,他说出了分别时的那番话。

吾认同这位朋友的话。如今,吾与大多朋友,真的相忘于江海了!

吾的朋友,几乎都是从“史无前例”时期走过来的知识分子。待到赶上了改革开放,有了为人民效力的机会,有了施展自己所长的舞台,一个个简直是在不要命地干。大家不分白天黑夜,更不知节假日为何物。吾辈都是没有神圣光环庇佑的平民子弟,一点一滴都靠自己一刀一枪地去拼。欲取得与某些人一样的“进步”,往往得比他们多付出十倍的力气。干得天昏地转,不免忘了朋友。

吾辈等到盛世,已是中年,电影《人到中年》中的许多事情,先后出现在吾辈的生活之中。上有老,工作上再忙也不能不尽孝道;下有小,经济上再拮据也不能太苦了孩子。于是,工作之外可怜的一点精力,也不属于自己。如此,与朋友的联系自然少了。

即使同居京城的朋友,也极少接触。除了其他种种原因,还有一个交通问题。京城真大,说起来近,可少也得十里八里。加上堵车,见一次面总得半天。望途生畏,故有事打个电话,没事音讯全无。

虽然“相忘”,倒的确在“江海”之中。时而听闻某朋友出版了专著,在业内甚有影响,心中一喜。时而见报载,某朋友成了知名专家,做了“博导”,不觉喜上眉梢。时而从电视上看到,某朋友已是什么长,又是一番欣喜。就是那位漂到海外的朋友,经过一番番拼搏,已步入了“中产阶级”,让人称叹。相忘于江海,没什么不好,这些年来吾一直这样认为,直到有一天。

一年春节,吾收到了一位“做官”朋友的短信:“有些朋友如此简单,简单到可以好久不用联系,但是不能忘记;思念如此神奇,神奇到无论何时何地都会莫名想起。”反复读了两遍这短短的几句话,仿佛觉触到一点什么。在飘忽不定的思绪中追寻了一阵,终于捕捉到了“相濡以沫,莫如相忘于江海。”吾知道,此语已成为典故。但吾仍想:能不能既游于江海,又不相忘呢?

相濡以沫,是一种极端的情况,在衣食无虞、已是小康的年代,当不常出现。而畅游于江海,当是一种常态。在江海中就彼此相忘,那会怎样呢?告别了计划经济,人们投入了另一个经济的“汪洋大海”。这个大海风急浪高,黄金万两的机遇与没顶之灾的风险同在。不少人在与风浪的搏斗中完全忘了其他;也有人腰缠万贯而忘乎所以,连父母兄弟都被抛到了脑后,就更别说朋友了;有人在快要沉没的时候呼唤朋友,而朋友早把他忘了。上述种种,令许多人痛心不已。有人斥之为“道德滑坡”;有人感慨世态炎凉、人情淡薄;也有人说是“金钱万能”的过……不管叫什么吧,吾觉得常在江海中,倒是需要彼此挂念的。安乐中需要亲情、友情;风浪越大,更越需要朋友。如果总是相忘于江海,天长日久,朋友形同路人,那还有什么友谊可言呢?环顾左右,觉得眼下相忘已经太多了,生活需要多些“勿相忘”——惦记、思念和关爱、帮助。

也许是老了,更希望和需要“莫相忘”。如果子女都乐在江海而忘了吾辈,朋友又“相忘于江海”,那吾辈“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会是多么难熬的日子!

思来想去,吾既不愿意陷入以沫相濡的困境,企求畅游于江海;又期望在江海中亲人、朋友间多一些联系、安慰、鼓励和帮助。想到这里,吾给海外的那位朋友写了一封信,曰:相濡以沫,莫如“相念”于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