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好儿女,润物细无声

2013-12-29 00:00:00赵金萍
农家书屋 2013年12期

你也许习惯了繁华大都市的喧哗,却未必感受过偏远小山村的宁静;你也许流连于灯红酒绿的奢靡,却未必了悟粗茶淡饭的裨益;你也许惊叹于闹市一座座金碧辉煌的建筑,却未必知道,在那遥远的西南部山区,有着一个个掩藏在绿树丛中的书香小楼,庄严而朴实,如那馥馥吐幽的深山兰花,让一片原本荒凉的土地,也浸染了书的墨香。

在这些书香小楼中,有着一群兢兢业业、和这些书本一样默默为四方村民服务的管理人员。

况崇均站在书屋门口迎接我们。她个子不高,红面乌发、笑靥如花,黑红拼接的长裙衬得她的皮肤格外白皙,一朵粉色发饰挽起齐腰乌发,两条银色耳坠随风而动,好一个漂亮的重庆姑娘。

在况崇均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了沙坪坝区青木关镇管家桥村农家书屋。这个20平方米左右的房间临街而设,位于一座三层小楼的底层。屋内整理得干净利落,一尘不染。入门是一个五层书架,最上面一层摆放着《重庆人口》、《人生》等杂志和报纸,下面四层是花花绿绿的少儿读物,书架左侧有一个架子,悬挂着数份《人民日报》、《重庆日报》,还有靠墙的五柜图书,这便是这个书屋目前所能看到的全部报刊书籍。

书屋的图书难道只有这些吗?况崇均看出了记者的疑虑,微笑着告诉记者,管家桥村农家书屋有2000多册图书,这只是书屋图书的一部分,根据市里的要求,每个书屋都有三个外借点,一部分图书还在其他外借点流动借阅,此外还有一些图书被村民借阅尚未归还。

在况崇均的办公桌上,放着几本厚厚的借阅登记册,翻开来看,《西游记》、《唐诗三百首》、《农民致富》、《健康生活百事通》等五花八门的书都有村民借阅。

“看来每天借书的人不少啊!”记者仔细翻看了几本登记册,“但是从进门到现在,为什么没见有人来借书?”

“那里因为我们把书都送到老乡家里啰!”原来况崇均接手书屋管理工作后不久,就发现一些老年人和残疾人行动不便,山区路远又不好走,借书特别困难,“只要他们愿意看书,我们就想办法让他们看上”,这个年轻的姑娘提出了把书送到老乡家里去的想法。只要一通电话,况崇均便把老乡需要的书挑选出来,然后亲自送到老乡家。现在农家书屋有了6名志愿者,他们下班后或空闲时便帮况崇均一起送书,很快便和附近的村民熟络起来。

参观完书屋,况崇均又带领记者去走访村民。

“书屋周围的几十户人家,基本上每家我们都去送过书。”况崇均看到路边一户人家的门开着,便走了进去。

“彭阿姨在家么?”

一位看上去40岁左右的中年女子应声走了出来。

说明来意后,彭阿姨招呼大家坐在堂屋。这位看上去40岁左右的阿姨,其实已经50岁了。

“平时我喜欢跳坝坝舞(注:类似广场舞),锻炼锻炼身体,也比较注意看些养生饮食方面的书。”彭阿姨告诉了我们她的养生“秘诀”。她的老公喜欢看书,带动了她一起看书,结果她对养生书着了迷,她多次让况崇均帮她找类似的书籍。因为家里还有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彭阿姨这次借了《老年人常见病》、《腰腿痛》两本书,想了解下相关的知识。

临走时,彭阿姨拉着况崇均的手:“小况啊,回头你再给我找点其他书。”

“要的要的,下次顺路给你带来!”况崇均笑得十分灿烂,连嗓音里都透着一股亲切劲儿。

一个月领着1000多的工资,负责村里残联、户籍、共青团、养老保险和农家书屋等多项具体工作,每天起早贪黑,况崇均却少有怨言。在青木关镇领导眼中,不管做什么工作,况崇均都兢兢业业,踏踏实实,不计报酬,这种结婚生子后还把工作放在第一位的年轻人,现在已不多见。在况崇均身上,人们看到更多的是笑脸和耐心。为此,况崇均得到了“镇优秀文化专干”、“镇优秀书屋管理员”等荣誉,村民们也都由衷地评价她“人美心更美!”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们读了《滴水穿石》这篇文章……我读了以后感到非常吃惊:那么微不足道的水滴,竟然可以把坚固无比的石头穿个大洞,真是奇迹啊!……我从现在开始,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做事要坚持不懈,这样才能做成大事。”

署名,“五宝小学五年级1班,张齐凡”。

在五宝镇院子村农家书屋的外墙上,贴着五宝小学数篇小朋友的读后感,《滴水穿石》便是其中一篇。

“书香飘逸农家院,文化浸润院子人。”书屋门外的一张大幅海报透露出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海报下方有两处展览窗,左侧是农家书屋文字简介和书屋活动图片,右侧是“农家书屋2013年活动安排”、“学习园地”和“动态信息”。张齐凡小朋友的《滴水穿石》便张贴在“学习园地”这一版块。

展窗布置者是院子村现任农家书屋管理员赵力弘,2011年毕业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之后来到江北区五宝镇院子村做了一名普通的大学生村官,兼任书屋管理员。

“这些都是小学生在学校写的作业,我让他们拿来给我看,写得好的我就再打印出来贴在外面,这样小孩儿们也跟得了奖励一样,很受鼓舞。”这名已在基层工作两年的大学生村官,平时要处理的村务很多,但赵力弘有着一般男孩子少有的细腻,村里小孩子细微的感受他都能考虑得到。

到了暑假,一些家里没有电脑的孩子喜欢往书屋里跑。他们的父母在城里打工,好久才能回家一次,孩子们最开心的事就是在网上和父母聊天。每每看到这种场景,赵力弘都深受触动。

“这些是我们村小孩儿自己画的画。”赵力弘指向一面墙壁,上面挂着几幅充满稚气却又不乏想象力的彩笔画。从去年开始,赵力弘就组织村里的留守儿童,让他们聚在一起分享暑假中最难忘、最有意义的一件事,随后又开展以“我的梦想”为主题的画画比赛,还给他们讲述励志故事。最后,赵力弘赠送给孩子们笔记本、铅笔、橡皮、直尺等文具,这些都是赵力弘自己出钱购买的。拿到文具的孩子十分开心:“这些东西开学都能用上,不用再买了。”十几个孩子兴奋地围着赵力弘团团转。在孩子们心中,赵力弘俨然已成了无话不谈、无微不至的“赵哥哥”。

管理书屋仅是赵力弘诸多工作内容中的一部分,然而无论是做一名优秀的书屋管理员,还是做一名出色的大学生村官,赵力弘都在思考着一个问题:如何走近村民,和村民融为一体。

赵力弘绞尽脑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村民讲法制,讲政策,讲群众路线;他要提前把书屋一年活动计划公布在室外展览窗,在书屋内开展返乡农民工法制教育学习、留守儿童活动、电脑基础知识培训、妇女权益保护法等各种活动。

赵力弘的办公地点也在书屋。对于赵力弘来说,院子村农家书屋不仅是向村民传播知识的好平台,也是自己思考人生的好地方。赵力弘时刻不忘自己的职责,一直督促自己多看、多做、多反思、多学习,至今已有多篇分享大学生村官心得交流的稿件在报纸和网络上刊发。

在《重庆村官:小事也能体现自我价值》中,赵力弘写道:“在我们身后,有无数双期盼的眼睛,但村民们对我们的要求并不高,他们只希望到村委会办同一件事能少跑两趟,村干部能帮他们多卖两个‘高价’鸡蛋,村干部能帮他们多提供些有用的就业信息……”

刚到院子村时,赵力弘也曾谋划着在农村完美工作的三年。他想要带领村民致富,想要建设新农村,想要改变农村的面貌。随着谋划了近5个月的工作方案逐一落空,赵力弘终于意识到理想和现实永远不可能是一条重合的直线。但从一件件小事上,从村民质朴、真诚的笑容中,赵力弘明白了“润物可以细无声”。

想通了这个道理后,赵力弘愈发有心,处处留心。当村民的手机出现问题时,他耐心地帮他们调试手机;当村民需要打印一个证明时,他细心地帮他们打印证明;当村民不会填写表格时,他认真地帮他们填写表格;当村民咨询相关法律问题时,他就上网查找资料,然后给他们讲解……

就在这个农家书屋里,赵力弘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活蹦乱跳的留守儿童,又送走了一个又一个前来求助的成年村民,有时一天不见村民来,赵力弘心里便空落落的。对于他来说,金钱和职位当下都不重要。村民们发自肺腑的一句“谢谢”,才让赵力弘最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