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课堂带来的幸福体验

2013-12-29 00:00:00李丽娜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3年11期

研究过很多课例后,我渐渐发现虽然教学内容不同、课型不同、学生不同、教学方式不同,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策略是不变的,我想这就是实现自主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问题”引发的思考——什么样的问题才是自主课堂研究的真问题

现在的课堂不仅仅关注学生是否能够提出问题,更多的是关注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才是真问题、好问题,教师要善于甄别、捕捉学生提出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那才是自主课堂研究的真问题。这是对自主课堂更深入的理解。

在上新课前,我一般通过课前调研和个别访谈了解学生的情况。我认为,学生从不知道到知道,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这才是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有的体验和收获。

其次,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到底哪个有研究价值?怎么研究?我认为,这也是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探索欲望的关键之一。所以在教学中我鼓励生生之间的交流,一些简单的众所周知的问题就不用在课堂上进行研究,学生之间互相回答即可。但对于一些只是个别学生知道或明白的问题就要列出来,作为本节课研究的重点问题。学生通过提问、回答、质疑、交流,自己就能筛选出有研究价值的真问题。

最后,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研究方法的空间。在原来的教学中,研究方法由教师提供,至于为什么用这种方法学生不太清楚。我在课堂上尝试让学生自己去想办法进行研究。我相信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他们会积累更多的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课堂上,我们不要事事“怕”学生不行,“怕”学生想不到、做不好,正是我们的“怕”,束缚了学生,我认为课堂要恰到好处地“放”。

恰到好处的“放”——创造更充分的自主探索、交流空间

在学习时,老师要给学生创造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互说、互辩、互帮中倾听、交流、质疑,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些也是课堂上已经呈现出来的一些自主探索、交流的现状。但这些真的够了吗?在课堂上,我会让学生在发表自己的见解之后征求其他同学的意见,更鼓励提问,促使每个学生参与,给他们提供发挥的空间。

通过这阶段的研究,我发现课堂要想真正自主,不仅仅形式上要改变,更要关注自主背后的一些隐性的因素。上课之前,教师必须心中有数,做到有的放矢地“放”,有备无患地“放”,恰到好处地“放”,如哪些教学环节适合“放”?——选择好自主探索的时机;为什么要这样“放”?——明确自主探索价值、意义、目的;怎么“放”?——想清楚自主探究的方法,做好预期达到效果的预设;什么时候“收”?怎么“收”?——拿捏好自主归纳、总结、提升的时机。

我认为以下时机可以“放”:了解学生知识生长点、易错点时;学生选择研究内容时;学生有不同观点需要交流、争论时;学生试着总结解题方法和学习方法时;学生表达收获、体会和还想了解什么的时候。

这需要教师对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从核心知识到拓展应用有较为深厚的积淀,同时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充分预设。这样才能大胆地去“放”,才能把握好火候,收放自如。

我在研究过程中,渐渐地跳出课堂来看“课”,“课”不再是普遍意义上的“课”,课的功能也不仅仅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而是师生共同的一种体验。一节课给学生留下的不仅仅是知识,而且是一种情感的交往、精神的体验,那种快乐和幸福是无法形容的。每节课都能和学生们一起学习、体验、感悟、交流、成长,我想这就是自主课堂带给老师们的幸福体验之一。我会继续积淀这份幸福,并把这份幸福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