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活力课堂 润泽激扬生命

2013-12-29 00:00:00朱秋庭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3年11期

杨镇小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农村小学,现有103名教师,32个教学班,1500名学生。学校确立了“激活潜质,奠基未来”的办学理念和“活力教育,润泽生命,办适合多方发展需求的学校”的办学目标。我们努力把今天的教育和学生的发展、学生的未来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构建发展优势智能、张扬学生个性的活力课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多种体验、发现自我优长、勇于实践探索、学会伙伴合作、实现自主发展。

活力课堂导向——学习方式“三极融合”

我们认为,教育就是在特定情境下使学生自主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据此,我们将教学理解为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成果,而是为学生自主完成学习过程提供有效的帮助。所以,我们尝试将课堂教学改革从三个维度入手:一是课前个体自主学习;二是课中小组合作学习;三是针对前两者无法完成的任务,沿用借助讲授的接受式学习。个体自主学习,强调教师的目标引领和方法引领;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内容的适切性和过程的全员参与;接受式学习,强调认识问题的视角、解决问题的方法须从学生出发,解决问题的过程须学生的真实参与,教师不能自说自话。

活力课堂模式——“五环节教学”

五环节课堂教学,即“自学检测—互学解疑—导学提升—达标测评—自学引导”。自学检测,相当于传统教学的作业检测,检测效果借助教学软件即时反馈。检测的目的不是为了教师更好地讲,而是为了确定哪些内容可以不讲。互学解疑,即将学生预习中存在的问题,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尝试解决。导学提升,即对合作学习后遗留下的问题通过教师讲解解决。讲解突出换位思考,启迪思维,有效互动。达标检测,即以习题检测方式验证教学效果。自学引导,即布置下一轮预习任务,下发导学资料包,结合预习任务做预习方法指导。

活力课堂前提——有效导学

有效导学是生成活力课堂的关键,实施方式是资源包导学。资源包包括:以任务方式明确学习目标;以问题链方式形成学习导航;以问题对应资源方式引导学习方法;以微课程方式解决疑难问题。导学特点是:确定目标突出学生视角;问题链要体现学习过程;资源体现与学习内容结构的对应和方法的类同;微课程简明扼要,短小精炼。导学目的是将新知学习转化为运用已知知识的拓展练习。

活力课堂特征——“生进师退”

“生进师退”,是指不管是课前还是课上,我们看到的多是学生活动,但教师的引导作用却无处不在。预习中教师提供的看似“顾左右而言他”的资料,实际上是结构清晰的方法引领;课堂上看似平常的“你是怎么想的”教师追问,实则以学生的回答替代了教师的讲解。这种授课方法,由于学生对同伴的关注,比老师的讲解更具吸引力。

活力课堂实施条件——数字化教学

我们引进的“云极塾”智动课堂系统即“以平板电脑为学习终端的个性化学习系统”,不仅实现了课前教师扶助下的个体自主学习,而且为课堂学习效果检测的即时反馈、个人学习成果的班内展示共享、小组合作学习时的有效分工与交流等提供了现实可能。在这一系统的支持下,传统的课前自学、课堂教学、课后作业融合成了一个统一的学习过程,并使教师变得无时不在,无论课上课下都能影响学生,这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根本变革。

我们引进的另一“优课数字化教学应用系统”,以电子教材为介质,实现了教材、教参、教辅、教案的四位一体。其强大的备课工具系统和便捷的资源检索、运用、存储系统,使教学成果共享和个人成果积累。

两大系统支持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师师互动、人机互动,为个性化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班级授课的融合提供了平台,给活力课堂带来生机。

活力课堂的研究,盘活了信息化资源——借助“优课数字化教学应用系统”,我们有了数字化教材、嵌入式教学资源,还实现了教学资源融通与共享,实现了智慧共享;激发了师生潜能——课前预习包中的学习目标、自学导航、学习资源等内容的设计,既有利于学生学习,又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引进提供了人机互动、机机相通的新型数字课堂环境,实现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班级讲课三种模式的融合,实践了自学、互学、导学、测学、扩学五环节课堂学习模式。

□ 编辑 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