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在数学中感受生活

2013-12-29 00:00:00罗明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3年11期

从古到今,数学及其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息息相关。尤其在当代,数学的影响已经遍及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成为推进人类文明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从而使得社会也不断地对公民的数学素养提出新的要求。显而易见,生活,既是学好数学的出发点,又是学好数学的归宿。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突出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的素料,适当地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例如:我在教学比例尺这节课前,先给学生上了一节准备课,让学生们带好上课需要的工具:卷尺、测绳、标杆等,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我们学校的操场,并进行详细的记录。然后,再让学生画出操场的示意图,为新课的教学做铺垫。

运用生活实例,领悟数学知识

数学学科高度的抽象性,决定了数学教学必须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运用鲜活的实例,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和感性化的材料唤起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领悟并获取所学的数学知识。

“周长”和“面积”是两个极易混淆的概念,为帮助学生理解,我在教室地面上画了几个平面图形,让学生沿着图形走一周,使之明白这就是“周长”;并告诉他们用笤帚扫过的地方便是“面积”。这样,学生就很直观地感受到 “周长”与“面积”的联系和区别。在学习求商的近似值时,我设计了一组对比题:(1)每套成人服装用布2.6米,150米布可以做多少套?(2)每个油桶最多装2.5千克油,要装36千克油,至少需要多少个这种油桶?通过对比这两道题,学生们明确了这样的题目要结合生活实际,而不是单纯地“四舍五入”。

开发生活素材,丰富教材内容

由于受教学时间和其他因素的限制,编入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数学事实,有的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把生活中学生喜闻乐见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

例如:在教学“最小公倍数”时,我结合寄宿班加餐的情况设计了一个练习:餐盒里的荔枝,如果每个人分6个正好能分完,如果每个人分8个也正好能够分完,说一说,这个盒子里最少要有多少个?学生们对这样的题目可感兴趣了,很快就得到了答案。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例题改变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原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重视生活实践,培养应用能力

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学会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的观点、态度去观察事物、解释事物。只有让学生多做有创意的实践作业,才能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觉应用数学的意识,缩短学生心中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距离。例如:在讲完正比例应用题后,我让学生分小组运用所学的知识,测出学校旗杆的高度。这样的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根据生活的素材自编生活习题,使学生明白数学就在身边,应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

有人说,生活的边界是教育的边界,是数学的边界。的确如此,现实生活是数学的丰富源泉。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作为教师,必须要留心学生的生活内容,关注学生的生活范围,记录有关学生的生活资料,收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把这些活生生的内容移进课堂,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它们。教师还应当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课本走向生活,去开拓生活,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到自己所获得的是真正有价值的数学,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就感,从而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 编辑 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