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足心理需求 激发学习兴趣

2013-12-29 00:00:00庞淼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3年11期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各种各样的英语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使得一线教师眼花缭乱,应接不暇,身心俱疲。在刻意模仿和不断适应中老师们不知所措,逐渐失去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其实,仔细分析这些教学模式,其最终目的大都是通过英语教学,培养学生持久的英语学习能力,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使学生长期保持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源于各种心理需求,当这些需求不断得到满足时,兴趣也就随之产生、保持进而提高。教学实践中,我在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方面做了大量积极的尝试。

满足学生安全需要,从心理上给予学生安全感,使其没有任何恐惧,不用担心受到他人的嘲讽和批评,从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宽松的学习环境、难度适当的学习任务、教师宽容开放的态度都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词汇学习中,我以聊天的形式,在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中完成词汇理解及使用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学会知识,提高能力。

满足学生归属和爱的需要。学生需要同学和老师的爱护、认可,每个人都有归属于某一个群体的基本需求。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被孤立、被拒绝。事实上,班上的任何一名学生,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寻找自己的位置,争取得到大家的认可。害怕被孤立、被拒绝的恐惧感夺走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归属感的缺乏容易使学生产生自卑感,从而缺乏自信、自尊,继而丧失学习的热情。因此,教师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体现学生自身价值的需要,要设计互惠性活动——让学生们感到需要和被需要。通过小组活动,学生可以得到组员和老师不同程度的认可,充分体现自身价值。

满足学生自主与尊重的需要。每个学生都希望有自我选择的自由,不愿意被强制参与不喜欢的活动。教学中,教师应还给学生自主这一权利,使其主动地从事学习活动。如让学生自拟测试题目:按老师要求小组合作出一份试卷进行测试,同时该组还要完成试卷批改、试卷分析及讲评,之后全班对这一小组的一系列工作进行评估。

满足学生认知的需要。工作中,经常会听到老师们的抱怨:这课上得真没劲,你爱说什么说什么,没人理你。其实是教师没能满足学生们探索、理解和解决疑难的欲望,学生没有得到认知的满足。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注意:(1)学习任务要具备挑战性,教学内容的选取要符合所教学生的认知水平,注重教材的取舍、整合及扩展;(2)设计的教学活动或任务要有价值、有思考,同时具备选择性,要以学生实际生活经历或经验为背景,形式和内容也要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3)提问要有策略性。问答作为课堂中最普遍的一种话语形式,对语言的习得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提问的策略性,教师要尽量设计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问题,如开放性和发散性问题。这类问题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思维参与度,长期训练有助于学生认知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满足学生收获的需要。学生对于学习都有着明确的目标,也期待着丰硕的成果。只要每节课使学生有所获、感受成功,就能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热情。一节课要让所有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全面、准确、详尽的学情分析也很重要。有了详尽的学情分析,教师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符合本班学生情况的教学计划,才能确保学生学有所获。

满足学生快乐的需要。学生需要在学校活动中寻求快乐。学习本来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如果缺乏兴趣、缺乏快乐,则很难让学生参与进来。在一次学生问卷中,学生被问及教师具有哪些品质最为重要,学生们大多认为幽默感比敬业精神、教学能力、治学态度更为重要。我在惊讶的同时也深切地体会到学生渴望快乐。富于变化的课堂最令学生向往,一成不变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等只会将学生拒之门外。教师应该经常给学生新鲜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持久的兴趣能使学生的英语学习得以持续发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浓厚的英语学习兴趣和稳定的学习动机是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人的基石。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英语学习的持久兴趣,会使英语教学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 编辑 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