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听障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

2013-12-29 00:00:00张萌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3年11期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是新课标要求改进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听力障碍的随班就读学生受自身听力残疾影响,学习中存在很多困难,加之由于先天遗传、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的不同,在认知方法、认知发展和能力等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些因素都导致随班就读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如何提高随班就读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师数学教学的实效性呢?本研究采用“区别对待,分层施教”的教学策略,逐渐缩短随班就读学生与普通学生之间的差异,让每一个随班就读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较好的发展。

1.把握学习需要,课前分层设标

本班有3名听力障碍的学生随班就读,3名学生听力损失不同,语言能力不同,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能力也有很大差异。如何使3个孩子在学习中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是教师一直关注的问题。分层教学的有效实施是帮助他们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

小A:12岁,六年级,听力障碍。听力损失:左耳90dB,右耳110dB。从小接受过系统的语言训练,语言能力好,认知能力与同龄学生水平相当。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学习能力,能与同学和老师比较自如地进行交流,有较强的表现欲望,能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

小B:12岁,六年级,听力障碍。听力损失:左耳70dB,右耳80dB。虽然接受过语言训练,但发音的清晰度较小A弱一些,认知能力处于班级同龄学生的中等水平。有时能发表自己的意见,但语句欠完整、通顺。

小C:13岁,六年级,听力障碍。听力损失:左耳110dB,右耳110dB。6岁时植入电子耳蜗,术后没有经过系统的语言训练,因此语言极不清晰,只能用很不完整的语句或词汇表达自己的简单意愿,参与班级学习存在一定困难,需要进行大量的课前铺垫和课后辅导工作。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及班中3名有听力障碍的随班就读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别制订了教学总体目标和分层目标。通过科学、合理的目标分层定位,使学习有困难的随班就读生更容易达到目标,提高了每个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水平。

2.利用资源教室,有针对性地补充学习

资源教室是一种教育措施,作为专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服务的场所,它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康复训练的重任。课余,教师充分利用资源教室中所提供的专业训练设备和其他教育资源,对在学习上存在困难的随班就读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前铺垫,使其能更有效地参与班级学习。

以《简单的行程问题》一课为例。为了帮助学生扫清学习障碍,教师对3名学习能力不同的听障学生进行分层铺垫。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小A,教师指导他对书中本部分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让他了解在学习中将要遇到的新词汇,对其学习新知起到辅导性作用。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小B和小C,教师则利用学习前的时间组织了一次跑步比赛,并进行了以跑步比赛为主题的语言训练。在训练中,教师首先让学生回忆跑步时,快跑和慢跑的感觉,通过真实情境的体验让学生感受到跑同样的路程,速度有时快有时慢,快慢所用的时间也是不同的。此外,教师还与家长配合,在学生乘车上学和回家时感受汽车行驶的速度,使学生知道从家到学校所走过的路的多少就是路程,从而理解了路程的概念。

3.挖掘学生潜能,有梯度地训练

在教学中,采取分层训练的方法,既有保证普通学生能达到基本要求的训练,又有因人而异的训练,可以让随班就读学生有同样参与训练的机会,提高他们参与学习的实际效果。如在进行四年级《复式统计图》这一内容的教学中,同一道绘制统计图的问题,对于小C,教师要求其按要求将统计图补充完整,并就统计图提出一个问题进行解答;对于小B,教师要求其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自己绘制出统计图,并提出一个问题进行解答;对于小A,教师则要求其不仅要绘制完成统计图,提出一个较复杂的问题并解答,还要试着对统计图进行分析,对相应数据进行合理预测。

在分层教学中,随班就读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积极的情感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类认知实践的潜能具有无限的广阔性,而分层施教正是让学生把自己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真正做到让每个学生都有发展。

□ 编辑 王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