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另类”也无妨

2013-12-29 00:00:00丁学松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3年11期

“黑暗童话” “恐怖童话”作为童话的另一面,和传统的童话一起构成更加全面、更加现实的世界。

世界从来都是真、善、美与假、丑、恶共存的,如果给儿童看的作品故意忽视恶的部分,一味给孩子营造只存在于幻想中的美好世界,也是有缺陷的。也许,儿童的内心世界相比成人的内心世界的确要简单一些,但并不是他们不能看到黑暗与恐怖的存在。我相信,对黑暗与恐怖的正视,往往更能让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只要童话能再现社会的真实,有正面价值的坚守,就应该允许孩子接触。要知道,儿童文学也并非一定要充满光明,一定要有阳光的结尾。虚幻的美好,也许在孩子醒悟过来后,会受到更大的打击。

因而,对于“恐怖童话”、“灰色童话”等,我们也不必有太大的排斥。这样的童话本身也是对经典童话的一种补充,它让孩子们面对种种问题时,不会只知道顺从,也懂得这是社会的现实,需要自己去直面、去化解。理解恐惧、懂得恐惧的人,才能够正视生活中的恐惧。也就是说,把一切都告诉孩子,才是完整的,才能使他们形成对社会的正确认知。

学者刘昌海认为,这种读物“它们看似颠覆了传统,但实际上未尝不是一种挫折教育,我们不必将其视为洪水猛兽”。因为,“黑色”、“恐怖”在一定程度上反而会促使我们去追求光明。正如我们看到杀人,看到罪恶,就会想到扮演勇士的角色,去伸张正义一样,儿童在阅读这种读物的过程中,会记住生活中的这些黑暗与暴力,就会避免重蹈覆辙,懂得自救,懂得去救助他人、保护他人。要知道,有时人的良知并不都是良知熏陶出的,也有的是在看到邪恶现象时被激发出来的。从这方面看,“黑暗童话”“恐怖童话”所传递的并不都是黑暗、恐怖,更多的是正能量。

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有些出版商唯利是图的现象。为了吸引眼球和增加销量,有些出版商会不择手段、不顾孩子的身心健康而出版一些过于极端的书籍。因而,在允许孩子接触这类另类童话的同时,我们也需要给孩子推荐一些传统的、优秀的童话,让孩子在选择的同时,能够更多接触更为美好的童话,在阅读中建立更加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