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苹:完美是一种信念

2013-12-29 00:00:00江泓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3年11期

人物档案:王苹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特级教师、政治教研组组长、教师专业发展委员会会长,朝阳区第十三、十四届人大代表,朝阳区十二届政协委员,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党代表。

曾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中小学德育课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北京市人民教师奖、北京市师德标兵、北京市巾帼之星、北京金牌教师、北京市紫禁杯特等奖、2005年感动朝阳十大新闻人物、朝阳区专业技术和管理拔尖人才等30多个全国、北京市和朝阳区的荣誉称号。

听说,王苹外出参加活动时,几乎没有人能猜出她的职业。连她的学生都觉得,王老师看上去不像老师,尤其不像政治老师,更像一个外企的高级白领。

这样的感觉,我也有过。

采访那天,她站在综合楼的名师工作室门口等我,168cm的身高、飘逸的披肩长发、高跟鞋,再配上浅灰色打底衫、深灰色针织开衫和深灰色直筒长裤……这样的形象让我脑海里瞬间涌出一串美好的词汇:知性、端庄、大方、美丽、温和、干练、低调、潇洒、飘逸,甚至还有“玉树临风”……也顿时明白了,为什么人们猜不到她的职业,觉得她不像政治老师。

可是随着了解的深入,印象就改变了——

政治课一点也不枯燥

大多数学生不喜欢政治课,这在高中的师生中并不是秘密。但王苹的学生说:“上王老师的课不困,还能学东西。”

王苹在教学中经常采取阅读—思考—回答—质疑的方法,特别是通过质疑,让学生不迷信权威。此外,创设师生争论的氛围,在讲新课时,她常针对学生出现问题的内容反问,如:“可不可以这样讲?”“这样说为什么不行?”在讲练习题时,她允许学生为选择题的错误选项“辩护”,对主观性试题的讲解也鼓励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不迷信标准答案,甚至鼓励他们给标准答案挑错。

王苹认为,常态的政治课教学要做到贴近生活,教师必须适时适度地将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与学生实际相联系。所以,她注重在课堂上选择符合学生口味、吻合学生经验、接近学生思维、融合学生态度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

例如讲到财政的作用,王苹和学生分享了财政惠民的具体事例。国家层面:连续7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义务教育实现全免费;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增加教育经费的比重。北京市层面:2009年出台11项针对老年人的优待措施;连续为60岁以上老年人和在校中小学生免费接种流感疫苗;2011年投入135.3亿元补贴地面交通和轨道交通,以维持公共交通低票价制;提高城市低保标准……还有大家切身感受到的2012—2013年度供暖时间提前12天,市级财政补贴额达7.2亿元!一个个惊人数字,让学生惊叹:政府动用财政为人民做了这么多事!一节课,让学生深切地理解了财政的作用。

政治课要让学生喜欢,还应该让学生 “有话能说”“有话可说”“有话会说”——要尊重学生自由提问的权利,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使学生“有话能说”;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提供给学生鲜活的生活案例,或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取亲身感受,使学生“有话能说”;最后要通过在日常的教学中长期的、积极的、民主的引导,使学生真正做到“有话会说”。而这一切,都需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精心准备和设计。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王苹已经形成了“学生为本,生活为根,和谐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风格和特色,她的课堂“改变了教师一人讲,N个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在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思考和共同创造的教学过程中,盘活了教育和教学资源,展示了‘1位教师+N个学生’参与教学,教育了‘1位教师+N个学生’的教学模式”。

严肃的背后是温柔

王苹得到了那么多荣誉,又天生一副“不怒自威”的长相,于是常有人问王苹的同事:“你们天天和王苹在一起办公,是不是特别紧张?”

但是熟悉的人都知道,那只是表象。事实上,同事们和王苹在一起不仅不会紧张,还会反过来“放肆”地“欺负”王苹。一次,有人要进办公室,王苹的徒弟张洁就用脚一踢师父,发出命令:“快去开门!”王苹拿了什么奖回来,大家就一拥而上:“好啊,又有理由宰你了!”

而王苹在同事面前的表现也不是“外人”想象的样子。她不仅没有特级教师的架子,而且是个特别没心没肺的话痨。一节课下来感觉不好,她就嘟嘟囔囔:“这节课上得真不舒服。”然后坐到办公桌前反思得失,修改教案或课件。一节课下来感觉好,她就兴奋地唠唠叨叨:“这节课上得太爽了!”

所以,别的特级教师被称为“张特”“李特”,她不仅没被称为“王特”,甚至连“王老师”都算是对她的敬称,政治组的老师女的一律叫她“王苹”,她的徒弟干脆叫她“苹儿”,只有唯一的男同胞不好意思表现得太亲热,就称她为“头儿”。而她进行自我介绍,也从来都是说:“我是陈经纶中学的政治教师王苹。”

学生们回忆起来,印象最深的是王苹老师对他们的尊重:“不管你是什么性格,学习好不好,王老师都能给你足够尊重和理解,都能真心实意地帮助你。”

钟卉在高二时有一段时间情绪很不稳定,分班后第一次考试成绩是全班倒数第一,情绪更加低落。恰好几天后是学校运动会,王苹的儿子也来了,王苹指着钟卉对孩子说:“你跟这个姐姐玩吧,她是个好人。”钟卉很奇怪老师这样说。王苹解释道:“因为高一军训时,楼梯下有一张纸,大家都直接跑过去了,只有你跑过去后又回来把纸捡起来了。”这件事已经过去一年多,老师竟然还记得,这让钟卉感觉到老师对她的关注和信任。就在这样的师生交流中,钟卉的情绪也渐渐好转了起来。

李强的妈妈不让李强学做通社记者,担心影响学习。王苹找李强的妈妈谈话,才使李强留在了学通社。后来李强因为表现优秀免试进入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后到东方卫视当了主持人。

王苹的温柔不只体现在对学生正面的关心和帮助。田滨学习成绩比较好,但是个性强,比较散漫。有一次她没带作业,王苹给了她一个小小的惩罚——让她回家取。这次惩罚给田滨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她认识到,不管是谁,都要有规则意识,学习成绩再好也要对自己严格要求。“现在提起老师,我第一个想起的就是她。她对我的为人处世有很大帮助。”

同样是学生“早恋”,王苹的处理也不一样。一种处理方式是多次做思想工作,摸底、开导、鼓励。另一种则仿佛什么都没发生,一对“小伙伴”依旧随着班级的座位轮换“分分合合”。为什么两件同类的事处理方式不一样?王苹解释说,第一个事件之所以要干涉,是因为当事的同学陷进“单恋”不能自拔,家长担心,学生本人也非常痛苦。第二个事件之所以不去干涉,一方面因为这两个孩子在班级表现都不错,没有因为这段感情影响日常的生活和学习,而且也不是很张扬自己的感情,说明他们还是有分寸的,所以只是利用班会旁敲侧击地说如何正确对待感情问题。事实证明,王苹的“因材施教”是正确的选择,最终,谈话的那个男生走出单恋,考入了外交学院,而旁敲侧击的那一对友好分手,那段感情成为美好的回忆。

学生们说,在王苹的班里,没有人觉得她厚此薄彼,忽视谁。

“每一个灵魂都被温柔地对待。”用这句话来描述王苹的为人,实在是太准确了。

把事儿特当事儿

1987年大学毕业;

1994年被评为中学一级教师;

1999年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

2005年被评为北京市特级教师……

一路走来,王苹的职业发展之路非常平顺,王苹自己也说:“从来没遇到过迈不过去的坎儿。”

为什么会这么顺?

王苹说:“我觉得是因为我追求完美,把事儿特当事儿。”

“把事儿特当事儿”,按她徒弟张洁的“翻译”就是:“做事认真,追求完美,只要是一项工作交到王老师手里,她就自始至终认认真真,任何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张洁列举了一些很小的事例,如写稿,很多老师为了方便,习惯在序号的阿拉伯数字后面直接敲上一个顿号,王苹不能将就,每次都要让大家逐一改成圆点;王苹总是在组里强调,无论哪个级别的公开课,无论有几个人来听课,都要认真准备、认真上;在各种交流展示中发言,王苹要求大家一律脱稿看着听众,因为低头看着稿子读,无法和听众进行感情交流……

因为“把事儿特当事儿”,别人看来做不好的事,王苹也做好了。

1998年,王苹被公派赴美国学习半年。因为语言障碍,她几乎变成了聋哑人,为此她很苦恼,甚至身体出现严重不适。有人劝她别着急,就当是出来旅游一次好了。可她觉得不能浪费这样好的学习机会,那不是她的性格。“听不懂话我就看,看人家做了什么,怎么做的。每天从学校回来后,我都将自己看到的一切用笔记录下来,对引发我思考的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经常与一起来的英语教师进行交流,切磋我们的所见所闻;通过查字典和向英语教师请教的方式,翻译获取的资料。”到回国前,她完成了近3万字的赴美培训报告。回国后,撰写的两篇文章在报刊发表,在不同的范围做了六场赴美培训报告。针对陈经纶中学的实际情况,她为学校提出了多条建议,有的已被学校采纳。她说:“时至今日,美国之行的收获仍在我的教育教学中发挥着作用。”

因为“把事儿特当事儿”,王苹总是“全力以赴做每一件事,然后滚雪球般,我就成为现在的我了”。

追求完美,所以完美

如今的王苹已经是特级教师,荣誉和头衔一大长串,她还是丝毫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如今的她已经不满足于做好别人交给自己的事,还主动找事做,并且力争做到最好。

她带着政治组做渗透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把十八大代表请进课堂,让学生看到优秀基层共产党员怎样给老百姓带来幸福。她让学生走进社区,看自己生活的社区为百姓做了哪些事,看老百姓怎样参与到社区管理中;讲外交政策,她组织高一高二几十个学生参加新闻发布会,跟华春莹交流。讲优秀共产党员,她让学生推荐“我心目中优秀共产党员”,并写出推荐理由,因为“学生写的推荐理由,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他心目中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她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看到身边优秀的共产党员,看到正能量。她在操场旁边的橱窗办新闻图片展,每个班负责一个星期,筛选出最有价值的新闻,用图片表现,用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国际国内大事。

认真还体现在细节的处理。王苹说,她的课件,每个细小的环节都是有讲究的,都是经过反复推敲的,包括幻灯片的出现,哪一张先出,哪一张后出,是一下打出来还是分步骤,都是精心设计的。如果哪节课、哪个环节感觉“不舒服”,下课后马上就改。

有一次课的内容涉及一个日本人与朱镕基总理的对话。日本人说:“我们绝大多数日本人认为,我们没有侵略过中国。”朱镕基总理回击了他。原来的课件设计是直接放映两人的对话,王苹觉得效果不够好。一节课下来她就修改了课件,先把问题打出来,然后让学生说说:“如果你是总理,你会怎么说?”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之后,王苹再把朱镕基总理回答按层次陆续放映,学生充分领略了一个大国总理的智慧和风范,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这样的王苹,是不是只知工作不会生活的工作狂?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王苹说:“别人都以为我是工作狂,我告诉他们,我家装修时我不管就收不了房,我不做饭我家人都吃不上饭。我喜欢折腾折腾家,做做饭。政治老师要传递正能量,这正能量不是装出来的,是自然散发出来的,我就是热爱生活的,我要用我的行动感染学生,让他们也热爱生活。”

热爱生活、传递正能量的王苹,永远不会灰头土脸地进教室。即使刚办完父亲的丧事,王苹仍然忍着巨大的悲痛,摘下黑纱,像以往一样精神饱满地走进教室。日后,学生说:没有想到王老师能够一直坚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来给我们上好每一节课。

……

一方面是优秀的政治老师,一方面是完美的人。政治教师是王苹的身份,完美是王苹的追求。两者紧密结合,那个人就是王苹。■

□ 编辑 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