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厚重的历史轻松起来

2013-12-29 00:00:00蒋成云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3年11期

现行各类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都编选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几乎每一册都有安排,由于这类教材具有浓厚的历史味,所叙述的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学生难以理解,不少教师不知如何去把握。那么,我们究竟该怎样来把握这类教材呢?

一、教什么

教学这类课文我们必须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知历史。这类课文是以历史人物或事件作为叙述对象的文学作品,不仅叙述了一件或几件历史事件,还呈现了一个或几个历史人物。教学这类课文,我们必须让学生了解课文中人物或事件所处的特定社会背景,知道在什么年代出现了怎样的人物,发生了什么事情。例如教学《祁黄羊》这篇课文,要让学生知道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各国为了争霸,战乱不断,发生了很多大事,涌现了很多了不起的人物,祁黄羊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不仅军事才能出众,深受晋国国君信任,担任了中军尉,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机械化部队司令,为晋国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处事公正,“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在自己退休时,先后向晋国国君推荐了自己的杀父仇人解狐和自己的儿子祁午,这一行为不仅被当时的人们所敬佩,而且成为千古美谈。

2.读故事。这类课文故事性很强,叙述故事具有一定的模式,从叙述的内容来看,可以分为以刻画人物为主和以记叙事件为主;从叙述的形式来看,可以分为描述性故事和记叙性故事,虽然每篇课文叙述的内容和形式有所不同,但都着力故事的叙述。所以教学这类课文我们要重点关注故事的阅读,不仅要让学生读懂故事内容,把握故事情节,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还要明白故事叙述形式的精彩。例如教学《负荆请罪》这篇课文,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课文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军廉颇向遭其侮辱却不与之计较的上卿蔺相如负荆请罪这件事,而且要明白课文是一个记叙性故事,采用剧本的形式,通过人物的对话,分两幕来展开故事情节。第一幕通过蔺相如与门客韩勃的对话,来展现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形象,第二幕通过廉颇与蔺相如的对话来展现廉颇知错就改的形象,在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学会阅读历史小话剧。

3.学文化。这类故事之所以能流传至今,不仅仅是因为它的故事情节动人,更重要的是这些故事蕴含着能够启迪人们心灵的优秀民族文化,这些文化大多能从对历史人物的品质和事件意义的反思中折射出来。所以教这类课文必须把握历史人物的品质形象,关注历史事件的现实意义,挖掘故事中所传承的文化因素,思考这个故事里蕴含着哪些优秀文化,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对故事中人物的言行进行符合实际的思辨,在思辨中传承传统的优秀文化,建构自我的精神世界,提升文化品位,掌握做人处世的智慧,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有文化根基的人。例如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篇课文,要引导学生对谈迁两次写《国榷》的行为进行思辨,在思辨中不仅感受到谈迁在逆境中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了解古人面对人生坎坷和挫折的言行,而且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树立正确的挫折观,采取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怎么教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每一篇课文可以有多种教法,每一个年段教学的要求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但不管在哪个年段,这类课文教学都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关注历史,站在文化的视角去审视故事,将历史知识融入对文本的感悟中。这类课文除了承担了知识的学习、语言的积累等任务外,还传承着优秀的民族文化。教学这类课文时,我们应该站在文化的视角去审视故事,追寻故事的前因后果,抓住关键情节和理解难点以及文本空白,随机渗透历史知识。可将历史知识的渗透与课题的解读相结合,与事件的梳理相结合,与关键词句的品读相结合,使学生通过对历史知识的了解,不仅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更进一步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学《将相和》时,可以抓住“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缶”中的“只好”一词发问:你从这个词语中读出了什么?在学生读出蔺相如有勇有谋的基础上,适时补充有关三国争霸,楚国进攻秦国,秦王为稳住赵国,专心应对楚国,而召开了一个有求于赵国的渑池之会的历史知识,引导学生读出蔺相如的谋,从蔺相如的谋和秦王的让中,感受古人的处事策略与外交文化,学会从多方面去考虑问题。

二、关注表达,站在语言应用的角度去解读文本,将言语形式与内容有机结合。这类课文虽然着力叙事,但教学的重点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故事情节发展过程的讲解上,要从课文是怎样叙事或写人的角度去阅读课文,从整体入手,立足文章的谋篇布局,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来理清文章脉络,在学习课文表达方式的同时丰厚对故事内容的理解,走进故事人物内心,读出理解,读出画面,读出美感。例如教学《虎门销烟》这篇课文,可以抓住“课文是怎样来介绍虎门销烟这件事的”这一核心问题,引导学生从全文整体入手,理清课文按照销烟前、中、后的时间顺序和首尾呼应的构段方式,通过对销烟前壮观的场面描写、销烟时个体与群体有序的动作描写、销烟后群体激动的心情描写等三个方面来理解“为什么虎门销烟是一个伟大壮举”,从销烟的场面、动作、心情及意义等方面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这一壮举的内涵。读出林则徐的凛然正气、为民请愿、不销毁鸦片誓不罢休的雄心壮志,通过对民工热火朝天销毁鸦片的场面描写,读懂人们对鸦片的仇恨和销毁鸦片的喜悦心情。

三、关注人物,站在把握人物形象的方面去阅读文本,将叙事与写人有机融合。这类课文虽然故事情节有详略,叙述的内容有侧重,但人物形象都鲜活丰满。教学中不能仅仅着眼于课文讲了什么事,还要思考课文描写了怎样的人。对侧重叙事的故事,我们可以事件为核心来展开,重在学习如何叙事,在学习叙事的过程中关注人物形象的把握。对侧重写人的故事,我们可以人物为核心来展开教学,在把握人物形象的同时,关注事件的描述,但所有的课文都要做到事不离人,人在事中。要引导学生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对人物外貌、言行、神态、心理描写等细节的品味,实现与文本的有效对话,学习叙事的方法,体验其中的情感,感悟人物形象。例如《祁黄羊》这篇课文侧重写人,我们可以“祁黄羊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为核心组织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哪些事让你感到他是这样一个人,你又是从课文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虎门销烟》这篇课文侧重叙事,我们可以“虎门销烟是一个伟大的壮举”这句话为核心组织教学,思考作者是怎样介绍这一壮举的?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林则徐的这一行为是一个壮举?面对这一壮举,你觉得林则徐是怎样的一个人?虽然《祁黄羊》和《虎门销烟》这两篇课文叙述的侧重点不同,但教学中都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对细节的品味将叙事与写人结合起来,学习叙事,感悟人物。

总之,面对这类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教材,只要明白教什么和怎么教这两个问题,我们就会轻松准确地把握这类教材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