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醉不知归路”

2013-12-29 00:00:00李春莲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3年11期

小学语文首先姓“语”,语文课堂必须是洋溢浓浓语文味的课堂。其次姓“小”,它应该是儿童世界中的语文,因此教学应该从儿童本位寻找视点,把握切入点,使课堂焕发儿童的天性,舒展儿童的烂漫,激发儿童的潜能。然而,综观当下的小语课堂,沉闷单调、索然无味依然充斥课堂,教师成人式的解读无形强加给学生,使学生对原本多彩的语文丧失兴趣,究其原因后发现“儿童本位”的缺失是阻碍小学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重要因素。

迷失童趣:“趣”的折射——“游戏”的精神

【案例一】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北风和小鱼》(撷取课堂上老师的几个提问)

师:北风吹过,发生了哪些变化呀?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呀?

师:小鱼怕不怕北风呀?为什么呢?

师:小朋友,你觉得小鱼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呢?

思考:

一年级课堂上这样的提问是不是很平常?很“语文”?是的,这些问题在语文课堂上再平常不过了,从语文的角度来看也似乎没有什么问题。可再看看课堂上一年级的小朋友们,他们坐得端端正正,回答问题也很准确,有读书,有思考,似乎注意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样的语文课堂有什么问题吗?似乎没有,但课堂上总觉得缺少了什么,那就是——童趣!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童话故事,怎么给我们老师用“语文”的方式一上就失去了童趣了呢?甚至连文章本身应该闪射的童趣都被遮蔽了。我们教师可以反问一下自己:一年级的语文课堂需要对课文内容这样分析吗?需要到最后“提升”出人物值得学习的品质吗?这样的课堂学生喜欢吗?识字应该是低年级学生主要的任务,有趣的文章应该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在趣味中识字的一个凭借。这样的文章、这样的年龄、这样的课堂本来都应该是活泼生动的,可为什么现在的低年级语文课堂因为有了“语文”两个字就变得死气沉沉了?大胆设想:如果课堂上老师即便什么都不讲,而是让学生自由地阅读,选自己喜欢的角色去读,分角色进行朗读,其效果也许并不比老师这样引导差。

早在1990年,联合国通过的《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中就明确提出“儿童的时代应该是游戏的时代”,人在童年时代拥有“从事与儿童年龄相适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的正当权利。游戏精神就是儿童的精神,它渗透、贯穿于儿童生活的全部过程。它携裹着原发性的生命动力,承蒙着后天社会文化的熏染,并以不断成长的姿态演绎出儿童生命与成长的历程,即“游戏性”成为儿童精神的基本特质。可当下的语文课堂,尤其是低年级的语文课堂,很大程度地存在这种“童趣”(游戏精神)的丧失,课堂昏沉而无力,内容呆滞而枯燥,方法机械而刻板,严重缺少“语文契合”,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和关注。小学语文课堂应该具有小学生特有的童趣味,我们更多地要反思:儿童的学习兴趣和需要有哪些?儿童的生命拔节点、精神成长点究竟在哪里?只有弄清楚这些问题,课堂才有可能从儿童生命的原点出发,从儿童自由成长的需求出发。

淡视童心:“心”的坐标——“人格”的奠基

【案例二】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在大海中永生》(某一次青年教师赛课,结尾处理)

师: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呼唤邓小平爷爷的名字。(生齐呼)

师:包含的真情不够,再深情地呼唤一次。(生声嘶力竭地、毫无情感地再次呼喊)

师:面对在大海中永生的邓爷爷,你有哪些话对邓爷爷说呢?请敞开心扉说出来吧!

师:如果邓小平爷爷被评为21世纪最伟大的人物,在颁奖会上,你会怎样为他写颁奖词呢?

思考:

只要是写名人、伟人的文章,深情喊一喊他的名字似乎表达的就是怀念崇敬之情了,说一说想要与他说的话,似乎成了这样的课文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写颁奖词似乎是“提升对人物精神感悟”的创新手段了。发展到最后,甚至对蔺相如、法布尔、王冕等也要说上两句,仿佛已经成了一种格式,似乎这样做就是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就是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了。殊不知,这样不分场合、不顾学生实际感受的做法使学生在课堂上矫情多了,做作多了,大话、假话、套话也就多了,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童心的误导甚至是伤害。

语文课的价值取向之一当然是要让孩子心灵感动。孩子不应当只是为了受教育才出生的,把处于儿童期的学生一味当作学习工具来对待,是对童年不该有的忽视和摧残。语文教学的理想状态是用语言文字、文中人物的情感呼唤学生的情感,用教师的真情感染学生,让学生的语言与精神共振、同构,这样,儿童心灵感动就更有其重要意义,对其人格的奠基与培养才是“润物无声”、水到渠成的。

遏制童思:“思”的指向——“自我”的舒展

【案例三】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春笋》

“春笋裹着浅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

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竹笋):让我们来看看它!瞧,它有浅褐色的外衣——这就是“浅褐色”哦!请个小朋友给它脱掉一件外衣吧!

师:你剥的时候,觉得它的衣服怎么样?

生:很紧。

师:它把春笋裹得很紧,那你得使点劲。好了,老师再来把它的外衣一层层剥掉。

师(拿出笔,画上眼睛、嘴巴):小朋友们看一看,现在的春笋像什么?

生:嫩生生的娃娃!

思考:

这样的过程学生真正理解了吗?真正懂得“嫩生生的娃娃”的真正含义了吗?细细分析一下,教师的所谓的“直观式”教学手段其实是挤占了儿童的思维空间,限定了儿童的思维方向,扼杀了孩子思维的“自我舒展”。成人往往会忽视对儿童思维方式的维护,不讲场合地把自认为是科学、有现实意义的思维方式,自觉不自觉地去影响孩子、引导孩子过早地告别他们本应具有的童真面孔。要知道汉语是整体的、形象的、模糊的,是有丰富想象空间和思维空间的!教师过分地剖析和演示,会使儿童在成人式“理性”的思维指导下,失去对语言的直觉,失去思维的过程和想象的空间。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孩子是可以敬佩的,他们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昆虫的言语,他想飞上天空,他要钻入蚁穴。”以成人的思维去框定孩子的自由思维,对孩子的思维成长来说是一种僵化,甚至是一种扼杀。尊重儿童的世界不应该仅仅是一句口号,尊重儿童的思维,即便他们的思维是稚嫩的、可笑的,但都应该积极保护,有谁能肯定他们的这些稚嫩的思维将来不会结出丰富多彩的果实呢?

缺失童语:“语”的价值——“精神”的皈依

【案例四】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小雨点》

“如果你是一滴小雨点,你会去哪儿呢?”孩子们一时也不知道怎么回答,于是老师启发说:“如果我是一滴小雨点,我会飘到草地上,给小草浇水。”于是,孩子们顺着老师的话议论开了“我会飘到池塘里,在荷叶上滚来滚去”。“我会飘到小树上,给小树洗澡”。这时,一个孩子站起来说:“我觉得小雨点是老天爷的眼泪,有一天,他看到有些地方老不下雨,很多人都渴死了,于是,老天爷就伤心地哭哇哭,泪水救活了很多的人和庄稼……”老师接口打断了学生的话:“哦,我听出来了,你是说小雨点飘到一个地方,救了许多人和庄稼,是吗?说话要简洁些,要按照我们刚才说的要求去说。”

思考:

显然,这个孩子没有用老师暗示的“规范”性语言去回答,这位孩子独特的言语表达,让我们感受到了成人与儿童言语表达上的巨大差异。教师“规范性的语言”其实是僵化的、机械的、呆板的。而这位孩子的语言才是生成的、灵动的,这样的“童言”恰恰是我们的课堂所需要的!遗憾的是,教师不但没有肯定与表扬,而是用“说话要简洁些,要按照我们刚才说的要求去说”这样的否定评价,孩子的个性语言被强行修剪、灵性被窒息与禁锢,在这样的成人话语霸权下,儿童只能简单地去模仿、挪用成人的话语,久而久之,孩子的天性就荡然无存了,一个个成了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只会说套话、假话的“小大人”,造成可悲的“儿童失语”现象。

小学语文是儿童语文,儿童话语作为一种生命状态应当受到尊重,教师应当引导、鼓励孩子们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样的过程既从儿童的实际出发学习和发展了语言,也因此润泽了儿童的生命,呵护了儿童的精神家园。小学语文课堂需要站在儿童的立场,当我们以成人的方式“误入藕花深处”而不知“归路”的时候,我们应该心怀“儿童本位”之心,去拥抱生命的天使,在语文百花园里捕捉精彩,放飞灵性,彰显“童真”,唤醒“童心”,激发“童趣”,展现儿童语文的七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