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读,即对比阅读,就是指把内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将其有关内容进行比照、鉴别,这样既可开阔眼界,活跃思维,使认识更充分、深刻,又可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新课程强调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阅读,比读无疑是有效的阅读方法之一。特别是教材中名家名篇的教学,比读更是为之打开了另一扇窗。
实施有效的比读,须找到文本间能够比照的“切合点”,教师可根据此“切合点”有效整合教材,引导学生进行比读,从而提高阅读效果。
一、同一名家作品的比读
1.改编前后作品的比读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特别是为了“便教利学”,编者对名家名篇大多进行了删减和改写。虽然其文本被切割甚至被重组,但作为一个有文化自觉意识的语文教师,如能在教学中巧妙而恰当地引入原作,引导学生去比较观察发现改编前后作品的不同,可帮助学生领悟名篇中的语文魅力,从而更好地积累语言。
如嵇鸿的《雪孩子》一课,其原作相当长,教师可尝试着把课文与原作进行对比阅读教学。如课文第一段只有两句话:下了一天一夜的大雪。房子上、树上、地上一片白。而原作是这样的:这场雪下得真大。雪花把树枝盖得满满的,压得弯弯的;地面上粉白粉白,积雪已经有几寸厚了;小木屋顶上,像铺了一条厚厚的白绒被。不过,到晌午时候,雪就渐渐地停了。
出示雪后的景象,说说:房子上、树上、地上盖满了雪,像什么?然后出示原作第一段读一读。通过对比阅读,孩子们自己就能体会到原作修辞手法方面的精妙之处。当然,低段的孩子无须像高年级那样说得那么明确,只要老师有意识地去引导对比阅读,去捕捉发现,去思考积累,相信孩子阅读的能力会越来越强。
2.不同时期作品的比读
对于一个作家而言,随着时代的不同,个人阅历的增加,其创作的心境及风格也会发生变化。学生在阅读某一时期的作品时,老师如果及时出示作家其他时期的作品进行参照比读,学生会对作家的创作风格、作品的主旨及感情等把握得更为准确。
如教学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时,为突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可与其前期的作品《春望》进行整合比读。两首诗一忧一喜,一首是喜极而狂,一首是忧极而惊。请学生默读后思考:它们之间有何异同?学生会一一讲出:两首诗都与战争有关;不同之处是一首表达高兴的心情,一首表达悲伤的心情……此时穿插资料“安史之乱”,谈感受后引导:在连续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中,诗人饱经流离和凌辱之苦,因而当他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胜利消息时,心情怎样?然后老师话锋一转:战乱初定,家人团聚,国家即将迎来和平,诗人狂喜落泪,当战火连绵时,他的心情又怎样呢?如此详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略带《春望》,一喜一悲,一详一略形成鲜明的对比,给学生以强烈的情感震撼。此时,学生的心与诗人相通了,已经与诗人同欢喜,共伤悲。
3.不同版本作品的比读
名家名篇常被编者争相编入教材,同时编者也会对文本进行增删或改写,因而不同的版本,同一名篇往往会有一些差别。对于此类名篇,教学中教师可出示其不同版本进行比读,以此帮助学生领悟编者的意图及作家的独具匠心。
如安徒生的《丑小鸭》同时入选了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以人教版和北师大版为例,同样是描写丑小鸭离家出走后的片段:
丑小鸭来到树林里,小鸟讥笑它,猎狗追赶它。它白天只好躲起来,到了晚上才敢出来找吃的。(人教版)
丑小鸭来到树林里,小鸟讥笑它,猎狗追赶它。他没有朋友,只好继续流浪。秋风瑟瑟地吹着,树叶飘落在丑小鸭身上,它孤零零地走着,走着,泪珠扑哒扑哒往下掉。(北师大版)
学生比读后,马上就能发现北师大版在描写丑小鸭离家出走后的境况时非常具体生动,以“秋风瑟瑟、孤零零、落泪”等的描写来烘托它的孤单寂寞,而人教版只是一笔带过,意不在此。可见,教学一旦不再局限于一个角度、一个文本,学生就会对文本产生独特的感悟,从而可以更深刻、准确地了解编者和作家的意图。
二、不同名家作品的比读
1.同一事物描写的比读
不同作家在同一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是不尽相同的,不同作家描写同一事物的方式也是不尽相同的。人教版教材中有很多文章属于此类情况,如能在教学中把描写同一事物的文章片段进行整合比读,相信学生更能领悟作家写作时的心境,同时对其不同的表现手法留下深刻的记忆,并能学以致用。
如教学冯骥才的《花的勇气》时,学生对作家说的“绿色到处泛滥”是无法理解的,为让学生深深体会当时作家的心境,出示老舍《草原》中的绿色片段进行比读: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同样描写草,同样描写绿色,一个是“绿色到处泛滥”,说不出的厌恶,一个是“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说不出的喜悦。一“恶”一“喜”两相对比,作家当时的心境不言而喻。
2.同类题材作品的比读
细细研读教材,题材相似的名家名篇很多,有同样写景的,有写动物的……从对比的视角来解读它们极其有趣,你不但可以发现某些规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更可具体感悟其个性魅力,真可谓“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如林清玄《和时间赛跑》一文中爸爸说了一段话:“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你的昨天过去了,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再也不能回到昨天了。爸爸以前和你一样小,现在再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也会像外祖母一样老,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所有时间,也会像外祖母一样永远不能回来了。”这段话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悟“日月如梭,光阴似箭”,老师可及时出示朱自清的《匆匆》片段进行比读: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然后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纷纷说道:讲空话的时候,时间从我嘴里过去;走神的时候,时间从我眼前溜过;做小动作的时候,时间从我手里匆匆而过……此时,无须老师多言,学生已经理解了“时间一去不复返”。这样的比读,不但拓展了阅读,积累了语言,更使学生受到了深刻的启迪。
三、同一单元名篇的比读
一般来说,同一单元的一组课文都有一定的“共性”,又有相对的“个性”,而且每篇课文相对独立又互为关联。整合同一单元中的文本,或着眼于同一题材的比读,享受人文滋养;或着力于同一体裁、同一表达方式的比读,习得表达方法。通过比较了解它们的异同,使学生能在同一专题的一组课文中“举三”再“反一”。
1.同一文体作品的比读
文体,即文学体裁,是指文学作品的具体样式,它是文学形式的因素之一。常见的有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寓言等。如果对同一单元的作品按文体进行比读,不仅对学生学语言、学表达大有裨益,而且能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实践的机会,进而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
如丰子恺的《白鹅》与叶·诺索夫的《白公鹅》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同样是写鹅,由于作家不同,虽然同为散文,但作品各方面也呈现诸多不同。可把这两个作品进行比读:这两只鹅分别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它们有什么异同点?两位作家在写法上又有什么相似之处和区别呢?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两篇课文都是先介绍白鹅的特点,再具体描写;《白鹅》先以过渡段统领全文,再从叫声、步态和吃相上叙述白鹅的高傲;《白公鹅》先以“海军上将”突出鹅的派头,接着写它走路“慢条细理”和争抢浅水滩的趣事;两者在描写时都用了拟人、反语等修辞手法;《白鹅》的语言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白公鹅》的语言则具有别样的异域风情……
2.同一表现手法的比读
名家名篇往往有异于常人的表达,且这种表达往往渗透着作家对生活的独特思考及敏锐感受,承载着其个性化的语言风格。如果我们常用“对比”的眼光和文本交流,与作家对话,或许就能从一个简简单单的字,一个反复出现的词句中捕捉到文本潜在的信息,从而发掘出文本的核心价值。
巴金的《鸟的天堂》和萧红的《火烧云》同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此单元以感受大自然为专题。《鸟的天堂》给读者展示了两幅美丽的画面:一幅是安宁幽静的乡村黄昏风景画;一幅是色彩斑斓、莺歌燕舞的乡村清晨速写图。而《火烧云》却是天地一色、景致多端,静态美和动态美共存的“农村夕照图”。在理解和训练“静态和动态描写”时,不妨进行比读。《鸟的天堂》的静态画面主要是树,动态画面主要是活动的鸟;《火烧云》的静态画面主要是颜色,动态画面主要是火烧云形色的变化。从联想上比较,两者都是触物生情。通过这样的比读,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可学习两位名家的描写特色,更能突破课文难点,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比读,让我们的眼光更深邃,思考更深刻,见解更独特;比读,引导学生将厚书读薄,将薄书读厚;比读,将学生的视野从课内引向课外,从一个文本引向一本书。教学中,恰当运用比读的方法,必能发展学生的阅读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和深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