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欧亚大陆东方群山之中、史称“川中八柱”之一的“钓鱼城”(今属重庆合川),是宋元交替时代四川乃至中国古城堡建设的经典之作。而地处欧亚大陆最西边伦敦市泰晤士河畔的“伦敦塔”,则是同时期英国乃至欧洲古城堡建设的经典之作。由于前者仅仅被定性为“风景”(1982年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而后者早已头戴“世界文化遗产”桂冠(1988年),享有人类顶级文化遗产地位,故通过对两者若干组具体案例的比较研究,或许有助于我们认知川渝地区丰富厚重的古城堡遗址资源中蕴涵着的独特而辉煌的历史人文价值,揭露川渝与欧洲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繁荣文化产业方面存在的差距。
一、钓鱼城的城堡防御体系与布局特色
1. 城堡坐落地势。钓鱼城坐落在嘉陵江、涪江和渠江环抱的钓鱼山半岛、比高约150米的山顶,海拔高程为391米。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06度15分15秒;北纬29度59分35秒。它所处地势虽不算太高,但临江地势多为陡坡和悬崖,可资防守方利用。
2. 城墙防御体系。防御城墙是钓鱼城的主体建筑,其构筑原则是着眼于充分利用险峻地势来增强抗攻城能力,故其走势呈不规则的蜿蜒崎岖状,可谓用尽了山势和水利。(图一)钓鱼城防御城墙(含环山城墙、部分南北一字墙)的总长度约为8000米以上。环山城墙基本建筑尺度为:城高6.9-10米,城顶宽一般为2.5--5.2米,最宽处达14米。构筑方式为,城墙及城垛的向外和顶部表面,主要由当地岩石打凿成的工整条石加石灰粘合材料砌成,其内由条石或卵石加黏土填充夯实。
作为城墙防御体系,钓鱼城的重大的创新在于南、北一字墙的设计与构筑,这也是宋元时代四川临江古城堡建筑的共同特点。其功能至少有三项:一是封锁城堡临靠嘉陵江的南、北缓坡;二是防护连接嘉陵江航道及补给码头的通道;三是阻挡三江航道防其被敌军利用。已经考古发掘证实的南一字城墙由东、西两道墙构成,两墙内控制缓坡面积约为16万平方米,全长约750米。(图二)南水军码头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基本上全部由条石构筑。新查明的北一字城墙,从出奇门顺山势直抵嘉陵江边的北水军码头,全长约850米。(参见重庆市文物考古所:《合川钓鱼城南一字城遗址考古报告》)另外,在南一字墙与环城墙交汇处,还构筑了类似于伦敦塔古城堡的内外双城墙,以期加强薄弱部位的防御稳定性。
3. 城门和城楼。重庆市文物考古所在2011年钓鱼城考古发掘中,新发现了以前未知的南一字墙的东、西两座城门及建于其上的城楼。至此,钓鱼城的城门及城楼由原先已知的9座增至11座。与城墙结为一体的城楼,其功能至少有三项:一是通过扩展加固城墙某关键段,使之成其为防御体系的主要支撑点;二是控制管理进出城堡的通道;三是设楼充当驻军、警戒和指挥所。其作用与欧洲古城堡的塔楼大致相当。考古专家对此的评价是:“设计精巧,结构完善。”(出处同上)
4. 城堡附属防御设施。护城壕沟、引桥和吊桥,这类欧洲古城堡常见的辅助防御设施,钓鱼城及川渝地区的宋元古城堡一般都省略了。究其原因是,后者在建设选址时,高度重视依托川渝各地的险峻山势和汹涌江河来增强城堡的防护力,同时还可大量节省资源投入,令此类附属防御设施成为多余。
5. 城堡占地面积与平面布局。钓鱼山半岛临江山脚周长约20余公里。坐落于山顶环形城墙内的古城堡,可屯粮聚兵的面积约为2.5平方公里,据史书记载最多时该城堡曾容纳8万户共17万人,控制地域为方圆40余里。(参见刘道平:《钓鱼城的历史与文化》第5页,中央文献出版社)
依据学界共识,古城堡是以防御为第一功能的建筑群,而古城市则是以社会生活为中心兼顾防御的更大建筑群。钓鱼城内的建筑遗址显示出该城堡工程布局的特色是:“官治民享,军民联防,平战转换便利,持久攻守皆优”,表现为下述诸项:一是建有官衙、兵营、庙宇和大量避难民居;二是筑有朝各方向快速机动兵力的跑马道;三是设有武器作坊和仓库;四是建有供量充沛并能养鱼的水源设施;五是开劈了能供给部分食物的农地;六是构建了能充分利用三江航道的交通设置,等等。总之,钓鱼城呈献给世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独特、精彩和深邃的。
二、伦敦塔的城堡防御体系与布局特色
1. 城堡坐落地势。伦敦塔的官方正式名称是“女王陛下的宫殿与城堡”,位于泰晤士河北岸,矗立在著名的伦敦塔桥桥头,海拔高程接近零,其地理坐标为:西经0度04分32秒;北纬51度130分18秒。所处地势不高的城堡三面为伦敦城市拥抱,另一边紧靠泰晤士河,既可扼守航道,又可助守军防守。
2. 城墙防御体系。伦敦塔的防御体系,由内、外两道带二十几个塔楼的城墙,围绕自成堡垒的白塔构成,均由石灰岩或花岗岩凿制的石块精砌而成,墙体厚度约为4-6米,墙体最高处距地面约为10-15米。俯瞰内外城墙,两者的水平间距只有20-30余米,皆成近似正方形,面北城墙的走势向外凸出,构成双闭合环形防御建筑。这种双重城墙设计的着眼点,很可能是重在防范外城墙被攻城抛石机击破后,出现不可挽救的城堡陷落危机。
3. 城门和塔楼。伦敦塔只设有一个进出城门。整个城堡最高最显眼的建筑是成群耸立的塔楼。其中,内城墙设有13个塔楼,外城墙设有6个塔楼和2个棱堡,作为该城堡建筑群核心的白塔四角设有4个塔楼。白塔的形制为诺曼底式三层建筑,因亨利三世时期被涂成白色而得名。其尺度为东西长35.9米,南北宽32.6米,高27.4米。塔楼是该古城堡的特色所在,与钓鱼城的城楼比较,两者的共性都是充当城墙防御体系的支撑点,差别在于前者系多层石材建筑而且设置密度大,外观华丽,具有欧洲风格。
4. 城堡附属防御设施。距伦敦塔城墙之外数十米处,挖有引入泰晤士河水的护城壕沟,其目的是为难攻城作战的敌军,尤其是将其笨重抛石机阻挡在最佳架设位置以外。为强调这些附属防御设施的重要性,伦敦塔今天的管理者仍在城墙下摆放着几台抛石机向游人示意。而这些困扰守军的防御问题,钓鱼城都通过利用山势的智慧使之成为多余。
5. 城堡占地面积与平面布局。伦敦塔的占地面积为17英亩,合计约为6.9万平方米,不及钓鱼城内城占地面积的3%。伦敦塔建筑群保存完好,所显示出的该城堡工程布局的特色表现为:一是围绕中央堡垒——白塔,建有内外两道套装式环形闭合防御城墙,形成经典的欧洲古城堡平面布局;二是实行城墙与塔楼融合的欧版城堡建筑形制,诸多造型奇异典雅的塔楼不仅有较高观赏美学价值,而且提升了城墙的防御能力;三是古城堡内建筑密度极高,并以宫殿为主体,突出了为皇室服务的功能;四是城堡的附属防御设施齐全,既有护城河,也有桥梁和缓冲设防地域;五是该古城堡充分利用了依托泰晤士河的优点,通过临河城墙、桥、堤、码头和引水口等诸多建筑设施,解决了引水、交通等加强城堡防守能力方面的许多问题;等等。总之,作为欧洲中世纪较早建成的古城堡,伦敦塔呈献给世界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独特、精彩和厚重的。(图三)
三、两城堡建设运行背景和历史地位
在川渝与欧洲间,钓鱼城和伦敦塔这两座经典古城堡的建设年代大致相当,历史背景迥然不同,但两者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发挥的作用差异极大。
钓鱼城位于合川城东5公里处的钓鱼山上,该古城堡主要建设时期集中在公元1240年——1254年间,前后历时仅约15年。
钓鱼城乃是中国宋代向元代过渡时期王朝更替战争的产物。为抵抗无度杀戮破坏的蒙古铁骑,南宋军民在四川广筑实施全民防御的城堡,钓鱼城是其中最重要的战略支撑点之一。坚守钓鱼城长达36年的南宋军民不负重望,依托世界顶级的城堡防御体系,镌刻下抗击蒙古铁骑只胜不败的光辉记录,创造了当时世界的军事奇迹。
至于建设伦敦塔的历史背景则是:公元11世纪下半叶,来自法国的诺曼底公爵率军渡海征服了英格兰,自封为英国国王威廉一世,并于公元1078年开始建造“伦敦塔”的核心建筑“白塔”,其目的是通过该城堡可持续的扼制伦敦城,进而统治英格兰。直至亨利三世时期的公元1225年,该城堡的主体即拥有13座塔楼的内外城墙才基本建成,距兴建钓鱼城的时期仅早15年。
尽管伦敦塔的外表远比钓鱼城的形象来得坚固和华丽,但直至冷兵器时代落幕,前者却始终没有经历过严酷战争的考验。
总之,若以古城堡本身发挥的历史作用及承载的历史文化遗产论衡,古代四川的钓鱼城在推动世界文明进步方面发挥的作用,未必逊于英国的伦敦塔。可是在当今时代,前者却陷入贫寒悲凉的处境,后者以华贵显赫的地位著称于世。造成这种两极分化的主因,是否与两地在对待中世纪古城堡文化遗产方面的认识差异有关呢?
四、历史文化遗产论衡
先谈伦敦塔。由于保存完好又位于闹市,该古城堡的文化遗产价值表达非常充分,令世界瞩目。伦敦塔拥有的物质文化遗产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古城堡建筑群,另为陈列在其中的历代英国王室珍品和财宝,就此被誉为“英国的故宫”。就文化影响力而言,王室珍品和财宝们虽与城堡本身关联度不高却名气远甚,搬去哪里陈列皆可招引游客如织。就古城堡建筑的文化遗产而言,伦敦塔的价值在于,将双层城墙防御体系与众多塔楼和宫殿融为一体的建筑艺术,以至可称其为“城堡式宫殿”。这种围绕王权需求创立的古城堡建筑形制,对其后的欧洲各国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而奠定了它的经典地位。但如何评判伦敦塔的军事防御的实际效能?由于其未经像样的战争检验,也就只能进行不能纳入文化遗产价值的推测。这是两座古城堡文化遗产论衡中的一项重大缺憾。
在人类古城堡文化遗产中,钓鱼城遗址承载的文化遗产元素不仅是独特的,而且有许多恰巧是伦敦塔所欠缺的,如同后者的“城堡式宫殿”特色是前者不具备的一样。但若以同一历史阶段两者发挥的、在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方面的实际效用,作为衡量文化遗产各项元素价值的标尺,那么钓鱼城所代表的优势文化遗产,至少包括下述诸项:
第一,在险峻地形上建造大规模坚固城堡的文化遗产。钓鱼城的建造规模比伦敦塔大三十余倍,且坐落在三条江河环抱的山头上,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要构筑成当时世界最凶悍军队也一直无法攻陷的城堡,无疑必具“因地制宜、严密规划、坚固构防、万无一失”的高超筑城艺术和智慧。
第二,创造出以全民防护为首要功能的城堡建设文化遗产。针对战争灾难,将城堡构建为临时民防避难所,为包括官府、百姓和军队在内的当地全社会提供安全共享、长期坚守的可靠防护,不仅需要独特的筑城术,也必须发展出相应的城堡管理文化。在中世纪农耕时代,四川军民想成就和管理如此浩大的事业非常困难,涉及如何解决许多相关的军事、社会、经济和技术难题,并非各国各地都能做到,故这些业绩可以视为对当时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直到当今,这种以“民为贵”的精神,仍然借助凋零的城堡遗址闪耀着人道的光辉。
第三,创造出常胜不败的防卫城堡军事文化遗产。在距今近八百年前的那个时代,蒙古铁骑素以“攻无不克”著称欧亚大陆,惟独在钓鱼城脚留下了“攻则必败”的耻辱。在长达36年的城堡防卫战争期间,基本上陷入孤军奋战的守卫者们,不仅在军事上制订和实行了正确灵活的战略战术,而且在相机处置军事、政治、经济和战时社会管理及相互关系等诸多大政问题上,未有重大失误。这当是源自深厚的军政文化根基。
第四,除上述与古城堡建筑本身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外,钓鱼城遗址还是承载和记录创造它的那个时代若干文明进步功绩的历史丰碑。这些历史功绩或记录包括:军民团结威武不屈孤城奋战的自卫精神;击毙蒙哥汗从而阻绊蒙古帝国继续侵扰世界的历史贡献;迫使蒙古贵族集团调缓欺压被征服民族政策的业绩;防守者效忠国家及中央政府的政治意志;城防将领在保民前提下顾全国家统一大局的献城活动等等。
五、遗址保护和利用的对比及意义
对文化遗址的有效保护,是充分利用的前提。这方面钓鱼城与伦敦塔间存在巨大差距。更令人遗憾的是,在原四川地域内为数众多的宋元古城堡遗址中,钓鱼城在保护和利用方面达到的状态尚属顶级,而金堂云顶山古城堡遗址的保护、利用则大有不及。
如果可以将川渝地区和欧州保护和利用古城堡文化遗产的事业,视为当代发展文化产业的竞争,那么在这方面少有作为的四川则处于全面落败地位。由于重庆管辖钓鱼城后,大力改善了对其的保护和利用状况,反使四川面临的内外竞争态势进一步恶化。造成上述不利状态的因素有多种,除认知问题外,历史原因也很突出。这一点还可以拿钓鱼城与伦敦塔的现状对照予以说明。
自上世纪80年代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伦敦塔的人气持续走高,在价格不菲的游览成本限制下(门票约19英镑,合人民币188元),全球每年前往的观光客都在250万人以上,使之成为英国旅游业的王牌景观之一。伦敦塔吸引游客的观赏资源非常丰富,可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古城堡建筑;二是王室宝藏;三是与古城堡相关的著名历史故事的现场情景展示。可见保护得完善的古城堡建筑本身,乃是招揽世界游客的首要物质基础。
应该承认在保护和利用方面,伦敦塔享有天赐的历史优势,主要表现在:近千年来,这座古城堡从未遭受战争的摧残,也未承受内讧的毁损;直至17世纪时这里一直是英国皇宫所在地,迄今仍为皇室管理处直辖,这就以王权保障了对古城堡的顶级维护与管理,杜绝了内部破坏。
而在原四川地域内所有宋元古城堡遗址中,钓鱼城的保护利用事业已是公认做得最好,也是唯一并获“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殊荣的文化遗址。该景区门票价从30元提升到60元后,2011年游客量约为20万人,其中3%来自境外。(数据引自重庆合川区旅游网)钓鱼城的观光旅游资源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古城堡建筑遗迹,如古城墙残垣、考古发掘出的南水军码头、炮座遗址,及历代碑刻和佛教造像等;二是修复的古城堡建筑,包括城墙、门楼、跑马道、古校场等;三是现代仿古建筑及陈列其中的故事展l4Q4VvhW09dCBu621D1cnA==品,包括护国寺、忠义祠、石照县衙等;四是自然景观,如三江环抱城堡的胜景、钓鱼台、飞檐洞、观景台等。须要强调指出,该古城堡主体防御建筑——城墙城楼的复建只是局部的,而且复原质量不高,多属敷衍了事;许多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观光题材未能开发,如击毙蒙哥汗的现场设置及纪念(可能陷入政治性争议而未着手)。如果仅从古城堡的保护和利用层面评估,钓鱼城做出的主观努力远逊于伦敦塔,经营文化遗产的主要差距或许就在于此。
当然,与伦敦塔相比,包括钓鱼城在内的原四川地域内所有宋元古城堡遗址都面临共同困境,即保护和利用古城堡文化遗产的历史起点太低,而祸源皆出自同一历史事件。在元朝一统天下后的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安西王相府在给朝廷的奏疏中建议:“川蜀悉平,城邑山寨洞穴凡八十三,其渠州礼义城等处凡三十三所,宜以兵镇守,余悉撤毁。”(《元史》卷十《世祖纪》)此议为元世祖忽必烈采纳推行后,四川的抗元城堡多成废墟,至今已有七百三十余年。这就必然给当今保护和利用这些古城堡遗址造成巨大困难。但这些并非都是不可逾越的困难,倘若四川各地保护和利用宋元古城堡遗址的事业,都达到或接近钓鱼城现在的状况,则必将发展出一类令民众受益千年的新兴文化产业,足可以扭转四川观光旅游业“景多文少”的资源困局。
作者单位:成都师范学院史地与旅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