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岁逢癸巳,按天干癸属水,地支生肖属相巳为蛇,满、蒙、藏、彝等民族呼为水蛇年。新春伊始,照例闲话生肖,于是巳年说蛇,转入正题。
一、书中的蛇字
古时把蛇字写成它(今为指物代词)。《说文解字》:“它,虫也。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段玉裁注:“它象其上冤曲而下垂,尾故长。托何切。今人蛇与它异义异音,蛇,食遮切。” 按,“它”如今已作为第三人称指物代词使用,许多人不一定知道它的本义了。
《说文解字》:“它或从虫。”其实是介绍蛇字的今体。段玉裁注:“它篆本以虫篆引长之而已。乃又加虫左旁,是俗字也。”
《诗经·小雅·斯干》有:“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集传》:“熊、罴阳物在山,强力壮毅,男子之祥;虺、蛇阴物穴处,柔弱隐忧,女子之祥。”取蛇的特点比喻女子区别于男子的特点,并无歧视之意。
与蛇同类的字有 “螣,神它也。从虫朕声”。 《山海经图赞》:“腾蛇配龙,因雾而跃。虽欲登天,云罢陆略。仗非启体,难以云托。”《灵蛇铭》:“嘉兹灵蛇,断而能续。飞不须翼,行不假足。上腾云霄,下游山岳。逢此明珠,预身龙族。”
又有“蚺,大它,可食。从虫,冉声”。成都有句俗话:“人心不足蛇吞象”,其实还有来历。屈原《天问》说:“灵蛇吞象,厥大何如。”《艺文类聚》引郭璞《巴蛇赞》云:“象实巨兽,有蛇吞之。越出其骨,三年为期。厥大何如,屈生是疑。”再查《山海经·海内南经》曰:“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 郭璞传曰:“今南方蚺蛇吞鹿,鹿已烂,自绞于树,腹中骨皆穿鳞甲间出。此其类也。” 《海内经》曰:“又有朱卷之国,有黑蛇,青首,食象。” 传曰:“即巴蛇也。”
《山海经》屡载食蛇之说,如“黑齿国在其北,为人黑齿,食稻啖蛇(《海外东经》)”;“又有黑人,虎首鸟足,两手持蛇,方啖之”(《海内经》)。
二、爱蛇崇拜蛇
《楚辞·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王逸注:“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七化。”显然以蛇为崇拜对象。《山海经》载“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列子》曰:“女娲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共工氏蛇身朱发。”伏羲部落中有飞龙氏、潜龙氏、居龙氏、降龙氏、土龙氏、水龙氏、赤龙氏、青龙氏、白龙氏、黑龙氏、黄龙氏等11个氏族,以各种蛇为其图腾。
《说文解字》Yhi4BKrF9pGZh0ai3NpQ+A==有两个形声字:“蛮,南蛮,它种。”“闽,东南越,它种。”显然是以这些地方种族以蛇为 图腾有关。福建樟湖坂明代建蛇王庙,四周檐下和前檐斗拱有蛇头造型,中堂悬“仙都龙窟”匾,供奉蛇神——连公爷。将装有活蛇的瓮置于庙中供人朝拜,点燃蜡烛的竹蛇灯盛游全村,祈求人丁兴旺。《闽杂记》说福州农妇“多带银簪,长五寸许,作蛇昂首之状,插于髻中间,俗称蛇簪”,乃不忘其始之义耳,亦以美化生活。
清咸丰重修《武定府志》:“(二月初二)取灶灰围屋如龙蛇状,名曰引钱龙,招福祥也。”山西忻州、五台等地视蛇为财神,祭神枣糕上用面塑一圈小蛇,取“招财进宝”之意。山东有些地方,春节祭祀要摆上面塑的虎头圆形,身体成盘蛇状的“圣虫”;还将小的“圣虫”放在米缸、面缸、粮囤、钱柜和衣橱里, 以祈求财物增多,取之不尽。甚至选择葬地也以蛇象征财富,盼望富裕,如叶盛《水东日记》载:“居庸以北,俗择葬地以验蛇盘兔为上,昌平侯杨洪赤城葬母处亦然。意者,地气温暖,二物皆穴焉。偶相值而相持,亦适然耳。昧者至争地盗葬,讦讼连年,惑哉!”
从天文星宿名词看,十二辰中巳与蛇相对应,二十八宿分为四组,其北方玄武是龟与蛇相结合的神,包括的星宿有斗、牛、女、虚、危、室、壁。另外, 二十八宿中的翼也是蛇。从地名看,“北海之内,有蛇山者,蛇水出焉,东入于海”(《山海经》)。“东海有 蛇丘之地,险多渐洳,众蛇居之,无人民。蛇或人头而蛇身”(《玄中记》)。春秋时期,吴国有蛇门。清乾隆年间,黔西州曾有“蛇场”。(《黔西州志》)云南巍山县有蛇街二、下关县有蛇街一、宣威县有蛇街一、建水县有蛇街一。深圳特区南部有蛇口,大连渤海口有蛇岛。这都证明先民对蛇的重视一直延续至今。
清顾禄《清嘉录》载:“十二日为蛇王生日,进香者骈集于(苏州)娄门内之庙,焚香乞符,归粘户牖,能远毒蛇。人又以是日雨,主坏麦,谓巳日属蛇,麦收忌雨,有此说也。蔡云《吴歈》云:‘日交蛇位麦登场,日纪蛇生验雨旸。更怪妖氛干正气,丛祠香火拜蛇王。’案:钱希言《狯园》:‘蛇王庙在娄门外,葑门捕蛙者祭献其中。庙旋废,不知何年重建于娄门内;祭赛者不独捕蛙船矣。’”
爱蛇护蛇,是爱护我们自己的环境。干宝《搜神记》记载:“随县溠水侧,有断蛇丘,随侯出行,见大蛇,被伤中断,疑其灵异,使人以药封之。蛇乃能走。因号其处‘断蛇丘’。岁余,蛇衔明珠以报之。珠盈径寸,纯白,而夜有光明,如月之照,可以烛室。故谓之‘随侯珠’,亦曰‘灵蛇珠’,又曰‘明月珠’。”《淮南子》:“随侯之珠,卞和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贫。”
以白娘子(白蛇)和许仙为主角的《白蛇传》,宋代已经口头传述,明代嘉靖年间被用文字记录下来。因人民群众喜闻乐道而广见于戏曲影视作品,流传至今。《聊斋志异·豢蛇》:泗水山中旧有禅院,四无村落,人迹罕到,有道士栖止其中。或言内多大蛇,故游人绝迹。一少年入山罗鹰,入既深,夜无归宿,遥见兰若,趋投之。道士惊曰:“居士何来,幸不为儿辈所见!”即命坐,具饘粥。食未已,一巨蛇入,粗十余围,昂首向客,怒目电衏。客大惧。道士以掌击其额,呵曰:“去!”蛇乃俯首入东室,蜿蜒移时,其躯始尽,盘旋其中,一室尽满。客大惧。道士曰:“此平时所豢养。有我在,不妨,所患客自遇之耳。”客甫坐,又一蛇入,较前略小,约可五六围。见客遽止,睒眨吐舌如前状。道士又叱之,亦入室去。室无卧处,半绕梁间,壁上土摇落有声。客益惧,终夜不眠。早起欲归,道士送之。出屋门见墙上阶下,大如盎盏者,行卧不一。见生人,皆有吞噬状。客依道士肘腋而行,使送出谷口,乃归。寺僧与蛇和平共处,相安无事。而该书《蛇人》讲:东郡某甲,以弄蛇为业。尝蓄驯蛇二,皆青色,其大者呼之大青,小曰二青。二青额有赤点,尤灵驯,盘旋无不如意。蛇人爱之异于他蛇。大抵蛇人之弄蛇也,止以二尺为率,大则过重,辄更易。缘二青驯,故未遽弃。又二三 年,长三尺余,卧则笥为之满,遂决去之。一日至淄邑东山间,饲以美饵,祝而纵之。既去,顷之复来,蜿蜒笥外。蛇人挥曰:“去之!世无百年不散之筵。从此隐身大谷,必且为神龙,笥中何可以久居也?”蛇乃去。蛇人目送之。已而复返,挥之不去,以首触笥,小青 在中亦震震而动。蛇人悟曰:“得毋欲别小青也?”乃发笥,小青径出,因与交首吐舌,似相告语。已而委蛇并去。方意小青不还,俄而踽踽独来,竟入笥卧。先是二青在山中,樵人多见之。又数年,长数尺,围如碗,渐出逐人,因而行旅相戒, 罔敢出其途。一日蛇人经其处,蛇暴出如风,蛇人大怖而奔。蛇逐益急,回顾已将及矣。而视其首,朱点俨然,始悟为二青。下担呼曰:“二青,二青!”蛇顿止。昂首久之,纵身绕 蛇人如昔弄状,觉其意殊不恶,但躯巨重,不胜其绕,仆地呼祷,乃释之。又以首触笥,蛇人悟其意,开笥出小青。二蛇相见,交缠如饴糖状,久之始开。蛇人乃祝小青曰:“我久欲 与汝别,今有伴矣。”谓二青曰:“愿君引之来,可还引之去。更嘱一言:深山不乏食饮, 勿扰行人,以犯天谴。”二蛇垂头,似相领受。遽起,大者前,小者后,过处林木为之中分。蛇人伫立望之,不见乃去。此后行人如常,不知二蛇何往也。更是人蛇情深,动人心扉。
钱锺书《谈艺录》第431页提到“自啮其尾之蛇”。他指出:西方古俗以圆或蛇示时间永恒,故诗文中有径称“圆永恒”,或“永恒大蛇”者。《五日谈》述一人蓄疑莫释,欲叩“时间”(il Tempo)而问焉,至其理所,睹一蛇自啮其尾(un serpent che morde la coda),一牡鹿(un cervo)、一凤凰(un fenice);牡鹿捷足,象光阴之疾驶,凤凰死而复活,象日月之常新,而蛇首尾回合则象永恒之无始终也。引用路德维支·蒂克说:“一切真知、艺事与夫探本之思维必颠末衔接无少间团栾示圆相,如蛇之自啮其尾然。世人常假啮尾之蛇以象时间之永恒,吾则取为心知运行之象。”柯尔律次与友人书言:“事迹之直线顺次者,诗中写来,当使之浑圆运转,若自啮其尾然(The Snake with Tail in it’s Mouth)。”这是由蛇联想到哲学和艺术的佳话。
三、杀蛇亦有因
杀蛇的目的首先是食蛇。其历史可追溯到先秦时期,食蛇之风以岭南为盛。《淮南子》载:“越人(指广东)得蚺它以为上肴,中国(指北方及河南、陕西一带)得之无用。”宋朱沃《萍州可谈》中明确指出:“广南食蛇,市中卖蛇羹。”《本草纲目》中记:“南人嗜蛇”。俗语说:秋风起,三蛇肥。”指秋冬季节是吃蛇的好时候,蛇段可以打边炉(火锅)、椒盐和卤水,还有凉拌蛇皮也非常爽脆,拌着辣椒丝和芹菜吃开胃无比。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中提到广州吃蛇的精彩场面:蛇羹一上了席,就难以分辨,其肉远比鸡肉为美。毒蛇更为理想,将银环蛇、眼镜蛇、金环蛇去头剥皮,蒸熟或浸熟蛇身,再撕成肉丝,加入鸡肉丝、果子狸肉丝、鲍鱼丝、花胶丝、冬菇、木耳,再加入生粉、菊花,制成蛇羹,便是上菜。如果想量多而丰厚,还可加水蛇、锦蛇混入配置,就是“五蛇羹”了。蛇菜花样繁多,除蛇羹外,还有百花酿蛇脯、原盅炖三蛇、三蛇炖乳鸽、炒蛇片等不胜枚举。除两广外,这种菜谱为外省所罕见。如今,广东、广西人的蛇餐,已经得到南北各地不少人的喜爱。但《齐谐记》记晋孝武太元八年,江北华本者于宅得一蛇,大二围,长五六尺,打杀作脍得食甚美。宋代党进,朔州马邑人,太平兴国二年,出为忠武军节度。在镇岁余,一日自外归,有大蛇卧榻上寝衣中,进怒,烹食之。《聊斋志异》记:余乡有客中州者,寄居蛇佛寺。寺中僧人具晚餐,肉汤甚美,而段段皆圆,类鸡项。疑问寺僧:“杀鸡何乃得多项?”僧曰:“此蛇段耳。”客大惊,有出门而哇者。可见食蛇者到处都有。《聊斋志异·蛇癖》又记“王蒲令之仆吕奉宁,性嗜蛇。每得小蛇,则全吞之如啖葱状;大者以刀寸寸断之,始掬以食。嚼之铮铮,血水沾颐。且善嗅,尝隔墙闻蛇香,急奔墙外,果得蛇盈尺。时无佩刀,先啮其头,尾尚蜿蜒于口际。”这可能是异食症患者所为。
出于自卫和避害也不得不杀蛇。《新序·杂事第一》: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其母问其故,对曰:“闻见两头之蛇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以福,汝不死也。”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九年义务教学版采用)孙叔敖知道见两头蛇是不祥之兆,但“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则能为他人着想,其心怀之广,可想而知。宜乎后人以为榜样!
《搜神记》载:东越闽中有庸岭,高数十里。其西北隰中,有大蛇,长七八丈,大十余围,土俗长惧。东冶都尉及属城长吏,多有死者。祭以牛羊,故不得祸。或人与梦,或下谕巫祝 ,欲得啗童女年十二三者。都尉岭长并共患之。然气厉不息。共请求人家生婢子,兼有罪家女养之。至八月朝祭,送至穴口,蛇出吞啮之。累年如此,已用九女。尔时,预复募索,未得其女。将乐县李诞,家有六女,无男。其小女名寄,应募欲行。父母不听。寄曰:“父母无相,惟生六女,无有一男,虽有如无。女无缇萦济父母之功,既不能供养,徒费衣食,生无所益,不如早死。卖寄之身,可得少钱,以供父母,岂不善耶?”父母慈怜,终不听去。寄自潜行,不可禁止。寄乃告请好剑及咋蛇犬。至八月朝便诣庙中坐,怀剑将犬。先将数石米餈,用蜜麨灌之,以置穴口。蛇便出,头大如囷,目如二尺镜,闻餈香气,先啗食之。寄便放犬,犬就啮咋,寄从后隳得数创。创痛急。蛇因蛹出,至庭而死。寄入视穴,得其九女髑髅,悉举出,咤言曰:“汝曹怯弱,为蛇所食,甚可哀愍!”于是寄女缓步而归。“李寄斩蛇” 为民除害的故事极其生动地写出小姑娘的勇敢智慧,令千百年后的读者佩服。
至于《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郦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芒砀山的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馀人。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径开。行数里,醉,因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何哭,妪曰:“人杀吾子,故哭之。”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告之,妪因忽不见。后人至,高祖觉。后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诸从者日益畏之。这恐怕也是出于为揭竿起义反抗暴秦坚定信心而制造的舆论吧!
更有迫于利害而不畏死伤捕蛇杀蛇。如柳宗元《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四、治病须祛蛇
《搜神记》记载华佗治疮:沛国华佗,字元化,一名旉。琅邪刘勋,为河内太守,有女,年几二十,苦脚左膝有疮,痒而不痛,疮愈数十日复发,如此七八年。迎佗使视。佗曰:“是易治之。当得稻糠,黄色犬一头,好马二匹。”以绳系犬颈,使走马牵犬,马极,辄易,计马走三十余里,犬不能行,复令步人拖曳,计向五十里,乃以药饮女。女即安卧不知人,因取大刀断犬腹,近后脚之前,以所断之处向疮口,令二三寸,停之须臾,有若蛇者,从疮中出。便以铁椎横贯蛇头,蛇在皮中动摇良久,须臾,不动,乃牵出,长三尺许,纯是蛇,但有眼处而无童子,又逆鳞耳。以膏散着疮中,七日愈。又载华佗医喉病:华佗尝行道,见一人病咽,嗜食不得下,家人车载,欲往就医。佗闻其呻吟声,驻车往视语之曰:“向来道边,有卖饼家蒜虀大酢,从取三升饮之,病自当去。”即如佗言,立吐蛇一枚。
与蛇有关的心理治疗故事见于《晋书·乐广传》:乐广字修铺,迁河南尹,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漆画作蛇。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沈疴顿愈。
五、救人须用蛇
《搜神记》:颜含字宏都,次嫂樊氏,因疾失明。医人疏方,须蚺蛇胆,而寻求备至,无由得之。含忧叹累时。尝昼独坐,忽有一青衣童子,年可十三四,持一青囊授含。含开视,乃蛇胆也。童子逡巡出户,化成青鸟飞去。得胆药成,嫂病即愈。《捕蛇者说》:永州。异蛇,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这些都说明古代已经用蛇入药祛疾救人。
《本草纲目·鳞部》更载有:蛇蜕(即蛇皮、蛇壳、龙退、龙子衣、龙子皮、弓皮、蛇符、蛇筋),主治喉痹肿痛、缠喉风疾,呼吸困难、小儿重舌、口紧(不能开合、不能饮食)、头面生疮、目生翳膜、小便不通、肿毒无头、石痈无脓、恶疮似癞、白癜风。蚺蛇(南蛇、埋头蛇)主治小儿疳痢、痔疮肿痛、瘫痪,筋挛骨痛,疠风疥癣(即狂犬咬伤)。白花蛇(蕲蛇、褰鼻蛇)主治风瘫、疠风疥癣、一切风疮、刀漏瘰疬、痘疮黑陷。乌蛇 (乌梢蛇、黑花蛇)主治大麻风、紫白癜风、婴儿撮口(不能吸乳)、破伤中风(项强、身直)、木舌胀塞。水蛇(公蛎蛇)主治消渴烦热、小儿骨疮、手指天蛇毒疮。
如今豢养毒蛇,以科学方法提取毒液,乃用于治病救人。辽宁省清原县解放军蛇毒临床应用研究中心开展蛇毒的抗癌作用研究,已过渡到临床应用,一千多例癌症(胃癌、肝癌、肺癌、肠癌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好转。这样既保护了地球环境的生态平衡,又能科学地利用生物资源,保护人类健康,远比那些借口强身,大肆捕蛇,杀而烹煮,一饱口福,好之千万倍。
巳岁话蛇,希望做到人蛇和平共处,相安无事。幸勿视此为“画蛇添足”的赘笔冗言!
作者:四川省文史研究馆(成都)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