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总体部署。作为最基层社会单元的社区,与居民的生活和利益息息相关,如何乘着这股改革的春风,进一步创新机制,激发活力,提升社区服务水平,使之成为居民的幸福港湾?笔者认为,应进一步加快简政放权,激发社会活力,深化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人才“三社联动”,形成信息联通、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的工作局面。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实现社区服务社会化发展。进一步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社区服务制度,加快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和购买服务资质的社会组织、政府部门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等目录的编制工作,大力推动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工作,在社区服务领域更多利用社会力量,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有序参与社区服务。一方面,加快社会组织“去行政化”、“去垄断化”改革,逐渐消除社会组织“二政府”的色彩;另一方面,加强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大力推进社会组织公益创业投资,健全完善社会组织培育扶持政策,建立公共财政扶持社会组织发展专项资金,完善市、区(县级市)、街(镇)三级社会组织培育网络,积极落实社会组织各项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多渠道、多方式扶持社会组织发展。同时,建设社会组织综合监管信息平台,建立健全社会组织综合监管机制、分析监测机制,切实加强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及时取缔非法社会组织,坚决打击社会组织非法活动,营造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氛围。
厘清社区服务功能,实现社区服务多元化发展。对社区服务内容进行合理细分,科学厘清和界定社区的不同服务功能,相应交由不同的主体承担。其中,民政、人口计生、劳动就业等依法协助政府开展的公共服务,仍交由社区居委会承担;部分可以由社会承担的公共服务以及社区公共事务、公益服务,可交由社会组织承担;居家养老、空巢老人精神慰藉、问题青少年教育、刑释解教人员帮教等专业性强的精细化、个性化服务,可交由专业社工机构承担;组织群众参与社区文体活动、开展志愿互助服务等工作,可交由志愿者、义工和社区居民承接,从而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人才以及志愿者、义工和社区居民在社区服务中的不同优势,实现多元参与、互动衔接、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的社区服务新格局。
完善社区服务平台,实现社区服务专业化发展。大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进一步做好公益项目。建立实施社区公益项目资助计划,由社区党组织、居委会组织发动社区居民、辖内单位,成立各类生活服务类、公益类、文体类社区社会组织,承接社区公共事务、公益项目,组织社区居民开展文体活动,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完善社区社会组织资助政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优先把相应职能和服务移交给一些基础较好、作用发挥较好的社区社会组织,发挥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服务中的载体功能,提高服务水平。着力完善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功能,进一步把专业社工服务做优。目前广州市共有150个街镇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开业运营,实现了全市街道的全覆盖,并延伸到部分镇。市区两级财政按每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每年200万元项目购买经费标准给予资助。此庞大的财政支出如何实现效益最大化?尤其是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建成后,有些职能部门和街道将自身承担的部分行政职能下放到中心,可能会影响到中心和社工机构的独立性,让社工陷入行政事务中不能自拔,影响社工服务质量。为此,有必要进一步健全家庭服务中心运作机制和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评估机制,在确保社工机构独立、正常运营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对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日常监督和考核评估,引导广大社工走进社区、走向居民,为居民提供专业化服务。
(责任编辑:单庆)